園林與崑曲  
顧斌

    作為比翼雙飛的世界文化遺産,蘇州園林和崑曲藝術都相當集中地體現出極富東方美學神韻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這是巧合嗎?不是!兩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生態環境相互交融、整合結出的果實。

    去過蘇州園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卻不多;聽説過或看過崑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認識其美學價值的人卻不多。

    在中國的戲曲舞臺上,崑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陽春白雪”,而崑曲的發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園”還是“園中城”的蘇州。在許多人的眼裏,沒有園林,蘇州,便不是蘇州,那麼,如果再加上這一句:沒有崑曲,蘇州也不是蘇州,完全應該是成立的。不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麗娘唱出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詞句,崑曲的許多劇目和內容都和園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曲,曾經取材于園林,也曾吟唱於園林,與園林有一種天然的契合。拙政園中的卅六鴛鴦館,便是園林主人與友人們欣賞並演唱崑曲的地方;而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怡園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戲的功能。

    

    蘇州園林,精緻雅潔,亭閣居高,綠樹蔥蘢,充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文人意識。這種浸透著精神因素的物質景觀,是東方審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種品位極高、自成體系的中國園林文化。園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們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氛圍中,獲得賞心悅目的審美滿足和愉悅的心理效應。春雨冬日,夏蟬秋蟲,在四時不同的園林景觀之中,人們會觸發許多遐思和聯想,興發許多相聚、雅集等人際活動。因而,伴隨著遊園而來的許多順時應景活動,諸如宴月飛觴、迎春賞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舉頻頻進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園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審美情趣和應時節俗方面的滿足。

    崑曲藝術與園林藝術的必然結合,能使人獲得美好的藝術享受和思想凈化的雙重審美效果。崑曲鼎盛時期也是蘇州園林藝術成熟並登峰造極的時期,更是蘇州文化藝術和商業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由此可見,崑曲與園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為園林文化的延續和衍化,使蘇州園林從更高層次上發揮了它在審美領域中的多功能作用,變“靜態”藝術為動靜結合,顯示了無限生機和魅力。

    地方文化藝術的特色總是與當地的水土風情和人文底蘊息息相關。崑曲和園林,都發仞于具有廣採博取相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吳文化),崑曲將文學、音樂、歌舞、美術、雕塑、武術乃至雜耍技藝融匯相容于同一載體,與園林藝術共具幽雅、細膩、抒情、婉約的藝術風格。

    

    欣賞蘇州園林,需要進入一種“虛境”。無比皎潔的月光,在宣紙一般的雲墻上,將搖曳的樹影篩成動人的水墨,也許就在此時,又添了一聲青蛙自荷葉上跳入水中的響動。欣賞園林之境,不是用很細微、很淡然的心態,是無法進入角色的。

    欣賞崑曲,又何嘗不是如此。要知道,崑曲唱演和欣賞的最佳形式,從來就是粉墻花影,笛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飲酒,簫竹盈耳,拍曲應和,情興倍添。崑曲清唱和表演藝術,在它的形成階段並非劇場藝術,而是園林裏的藝術。

    而要真正品賞園林,又當是蕉窗聽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聽雨情致,便是有著同樣意味的崑曲了。

    (插圖1為拙政園小飛虹;插圖2為拙政園倒影樓)

    原載《蘇州日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