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農業的貢獻  

    在農業科技領域,中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貢獻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現在的42%。農業科技部門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藥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係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大豆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也獲得重大突破。

    2001年2月,中國科學家袁隆平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在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寫了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水稻耕作的歷史,也為解決全人類的"口糧"問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49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家共培育出40多種農作物,近5000個高産、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種、新組合,使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産10%至30%。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産已由1950年的1.16噸/公頃增加到4.82噸/公頃,提高了三倍多。

    國家有關部門先後組織實施了星火計劃、重大成果推廣計劃、豐收計劃、燎原計劃等直接面向農村經濟建設的科技計劃,把先進的科技成果送到農村去,送到農民家中,對促進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農業部門還從世界各地引進農作物品種、苗木10多萬份,並選育了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的新品種、新品係。地膜覆蓋、水稻旱育稀植、新型農機具、農藥等先進技術也得以在生産中廣泛應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