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一股獨大”  

    習慣思維有時是很可怕的。一旦形成了某種觀念,即使可能是不恰當的,但其生命力卻很強。比如對我們河南同胞的認識,比如從前人們曾經堅決地相信重的鐵球會比輕的鐵球先落地,比如目前人們對一股獨大公司治理模式的認識。

    如果不是對華爾街危機的理性反思,如果不是市場上頻頻出現的股權分散上市公司的股東們只顧自己利益、不管公司死活的拆臺舉動,筆者是想不到通過科學的統計數據,來對兩種治理模式的效果進行對比的。統計和分析的結果的確打破了市場上一貫的認識:股權分散一定比一股獨大好。實則不然。然而,我們長期以來,卻一直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一股獨大,並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這多少有些可怕。

    那麼,是誰玷污了一股獨大的名聲呢?

    部分因解困原因上市的一股獨大的國企,讓市場對一股獨大寒了心。他們的上市過程,可能已經存在了業績造假的嫌疑;上市後,舉步維艱的大股東就迫不及待地將募集資金“借走”掉了。以後,還有關聯交易、三不分開、縱容造假、市場操縱等等,種種針對上市公司這塊“唐僧肉”的掠奪手段,令人髮指。這樣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有一定數量,但不是市場的主流;可它們的醜惡行為,象數量不是太多的老鼠屎一樣,壞了一鍋湯。

    正因為“一股獨大”確實帶來很多弊端,於是,就有人將完善我國公司治理的種種期望,都傾注在了一股獨大的反面——股權分散之上。華爾街就是股權分散公司治理的成功典範,所以,就向他們學習;不料,榜樣卻不爭氣,爆發了由股權分散公司治理帶來的危機;廈門汽車、國際大廈一批股權分散治理模式的公司也不爭氣,對公司發展不負責任的股東之間的內戰頻頻爆發。

    所以,對待市場中約定俗成的問題,應該多些理性。

    數據顯示的一股獨大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的生命力,是有其特定國情背景的。首先,國企上市公司比例在我國市場上較大,這些公司大都是一股獨大型的治理模式;其次,已經和即將上市的民營企業,也有相當部分是家族控股型的治理模式;第三,根深蒂固的“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傳統思想,使一股獨大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礎,違反這一思想的人為的做法,都有可能導致公司發展的不穩定。

    所以,我們可能不提倡一股獨大,但至少不應該完全否定、仇視、詆毀一股獨大。在一股獨大依然是我們市場主流的條件下,加大對大股東的自律、監管、資訊披露等制度建設,是筆者一直建議的監管思路。

    而對於我們正在大力通過國有股減持、以期達成的分散股權的制衡似的治理模式,或許應該多些冷靜。不能輕率地否定具有制衡優勢的分散股權的治理模式,但一些客觀制約條件應該得到充分認識:我國具備誠信修養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遠未形成;制衡、尤其是多個國有股東之間制衡的股權結構,很可能因人為因素導致股東間對國有資産控制權不負責任的爭奪。

    事實上,除了家族治理模式,其他的一股獨大、分散股權等治理模式,都存在著所有人缺位的問題。包括一股獨大在內的現代公司治理模式,都存在著如何監管和防範代理問題的課題。重要的是,我們要選擇合適自己國情的治理模式——白貓黑貓,只有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南 雲)

    《證券時報》2002-7-1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