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俗博物館(Museum of American Folk Art)  

    美國民俗博物館位於林肯藝術中心的馬路對過,是一所小巧而現代的博物館。該博物館于1989年開辦,展品包括早期美國婦女縫製的拼花被褥,雕刻、油畫等等,還有美國印地安人部落中的藝術品。這裡也為兒童精心安排各種手工藝品展覽,如摺紙、繪畫等等。

    這裡要提的是,這個博物館面積不大,大約也就300-400平米的空間,但是展品非常有特色,正因為展品有特色,它成了紐約市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這在紐約市的博物館中並不多見。那麼它是靠什麼維持每天的運作的呢?熱心於民間藝術品的私人捐助是一個來源,但是更主要的是該博物館靠複製展館中的手工藝品出售彌補博物館營運的開支;這種現象在紐約市的博物館中非常普遍,如上文的修道院博物館就有專門的藝術品商店,經營的門類繁多,價格不扉;從油畫的複製品、教堂管風琴音樂CD、到各式工藝品的複製品均有出售。紐約市的博物館大多要收門票,多則7美元,少則2-3美元;這點門票錢按美國人的平均收入來講是在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在紐約市,買門票人們不説門票,而説“捐助”(Donation),言下之意就是,這點錢全當捐助藝術事業,而要按照實際運營成本,根本就是不夠的。博物館靠複製藝術品和團體與私人捐助存活,出售的複製品工藝水準極高,人們願意掏錢買回家去。

    反觀中國國內的一些博物館,在藝術品複製方面做的還很不夠,有些博物館雖有複製品出售,但大多製作粗糙,勾不起參觀者購買的慾望來。博物館是提高大眾藝術欣賞力的地方,它的經營的好壞、品質、數量的多少與好壞也是體現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具體指標。博物館靠門票收入維持經營是不現實的,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像紐約市的一些博物館的經營者一樣開通兩個渠道:鼓勵私人和團體的捐助,按市場的模式經營出售館藏的複製品,以增加收入。

    美國民俗博物館的經營中還有一點值得稱道,它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義務。為了吸引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對於民間藝術的關心,它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免費講座和手工作坊實習(Work –shop)。舉例,一次我去博物館聯繫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外交官的孩子參觀民俗博物館的事宜,該博物館的館長熱情地接待了我。我們預定好參觀日期後,館長告訴我會讓我滿意的。那一日。我帶領20幾個中國孩子去博物館,到了門口受到館長的熱烈歡迎,館長與另外兩位女士一起接待我們。這兩位女士不是館裏的工作人員,而是本社區的志願服務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國外小型博物館經營機制的靈活性,他們一般不多雇傭長期的人員,而採用志願者服務的形式,以節省營運開支。他們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館藏,最後她們領孩子們來到了一張大桌子前,桌子上面早已擺好了水彩顏料、紙張等繪畫工具,她們讓孩子們將最願意畫的圖案畫下來,這就是博物館組織的“Work-shop”。那一天,孩子們興高彩烈,有畫長城的,有畫自由女神的,還有畫熊貓的,真是五彩繽紛。該館館長為中國孩子的想像力和表現手法折服,一個勁地誇獎孩子們。館長告訴我,她要將孩子們的繪畫登載在博物館的期刊上,有可能的話,要將孩子們的畫複製在布料上,縫製成一床被子(quit)在館內展出。聽到館長的誇獎,中國孩子們是多麼地自豪,那天的參觀無疑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些日子我在北京晚報上讀到了一篇由該報記者楊威寫的文章,文章反映了目前北京市一些博物館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譜兒大,招人煩”。文章説:北京市各種規模、各種門類的博物館也有百餘家,這與6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全國平均數字相比,的確不算少,可它那“愛來不來”的架式卻不招參觀者待見。文章提出了:博物館為什麼不能想點辦法將觀眾吸引過來呢?以我看,除了體制上的原因外,博物館的經營者並沒有將博物館當作啟迪市民真、善、美、提高大眾品味這麼一個崇高的任務來對待,在北京的博物館裏參觀時,管理人員不對觀眾解説館藏、在一起扎堆聊天的現象比比皆是,從這些人身上看不出“文化”二字來,好像參觀者置身於一個農貿市場,而不是藝術的聖殿。在紐約市美國民俗博物館裏我所遇見的那位女館長,本人就是一位擁有博士頭銜的民俗學家,她將推廣民間藝術當作畢生的事業,所以她才有熱心向來自中國的小朋友耐心地解釋館藏,為他們準備豐富多彩的手工節目,讓他們受到一次藝術的洗禮。相比較而言,北京市一些博物館的經營體制與人員素質都有待改進與提高。

    中國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