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人住房也講“上風上水”  

    從現在的紐約市地圖來看,你能發現紐約市的街道、社區有一些諸如“茉莉山丘”(Murray Hill)、“華盛頓高地”(Washington Height)以及“漢密爾頓高地”(Hamilton Height)等地名標誌。凡是有這些標誌的地方過去都是有錢人的居住區。究其原因,除了印地安人,紐約最早的居民都是由歐洲移民。中世紀時,歐洲發生了幾次大的瘟疫,每當瘟疫發生時,大家都跑到地勢高的地方去躲避,稍懂歐洲文學史的人就知道有一本叫做《十日談》的書,就是由幾個到山上修道院躲避瘟疫的年輕人輪流講述故事的形式開始的。歐洲的王公貴族往往願意在地勢險要的地方構築城堡,一是為了防禦,二是為了有較好的空氣。而後有錢的人的屋子往往也是修在當地地勢最高的地方,這種傳統一直傳到北美大陸。無論是最早的荷蘭殖民者,還是後來的英國殖民者,有錢的人都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蓋房修屋,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今天的曼哈頓島上,地價最貴的地區當屬“上東區”(Up East Side)和“上西區”(Up West Side)。上東區位於紐約市東65街至96街,屬於紐約市的富豪區。早在鍍金年代,紐約許多豪門大戶都沿中央公園東大街建“迷你式”凡爾賽宮、法式城堡、維也納式宮殿一較財勢。所以當時紐約人叫第五大道65街至96街為“百萬富翁哩”(millionaire mile)。至今,這些“宮殿”依然留存;只不過大多數已為機構或博物館之用。原因是這些房子被房主人在遺囑上載明捐助給某一機構。即使當時沒有捐出,他的後代也會因為高昂的地産稅和遺産稅而不堪重負,不如捐出留一個好名聲。比如,我曾經去參加過活動的位於東65街上的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以前就是紐約市某位大富豪的宅邸。他死後,他的後人將其捐給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做活動場所。這個區還有許多豪華公寓則是當代富豪與名人的住所。前國務卿基辛格,肯尼迪總統的遺孀傑奎琳.肯尼迪(現已去世)都在那裏購有豪宅。

    上西區,是在第九大道的高架鐵路通車到中城以後才成為住宅區的。在紐約市第一棟高級公寓“達科達”于1880至1884年建成後,許多高級公寓沿百老彙大街和中央公園西大道迅速地矗立。那裏有許多建於1890年的巷道,擁有精美的褐石建築(Brown stone town house),是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居住區。那裏的居民有著名劇作家、詩人、名演員、著名播音員。如麥當娜、伍迪艾倫都在那裏購有住宅。原英國甲殼蟲樂隊的約翰列農的遺孀小野洋子至今仍住在“達科達”公寓裏面。

    但是,絕對地用“上風上水”來劃分貧富居住區是不準確的。有些地方在上上個世紀是“高尚”住宅區,現在淪為“貧民窟”的也是稀鬆平常的現象。另外,哪一個區都有地價高的房子和地價低的房子。如哈萊姆區,現在被人視為“貧民窟”,而一個多世紀以前這裡是許多大富豪的宅邸。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力山大漢密爾頓的故居就在漢密爾頓高地。此地地處高丘,地理位置隱蔽,有不少建於1886-1906年間的大宅邸,揉和了法蘭德斯、羅馬、都鐸風格;深受哈萊姆地區的精英分子喜愛。大法官馬歇爾、爵士樂手貝西、愛靈頓、卡洛威都曾在這裡居住過。現在許多房子為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們居住。此地又被紐約黑人稱為“糖山”(Sugar Hill),起這個名有一點諷刺意義,原因是哈萊姆區除了“糖山”以外,都是黑人貧民居住區,“山”這個名字自不必説,指有錢人呆的地方。而“糖”這個詞也是指有錢。所以這個地區現為非裔中的有錢階層住宅區。

    現在要説紐約市哪塊地皮是“上風上水”是一件難事了。但是有一點卻是明白無誤的。在你挑選公寓樓層時,絕對是樓層越高租金越貴。這與我們國內的“金三銀四”習俗很不相同。在曼哈頓島上,有一條不成文的習俗,住公寓樓最高層的人,往往身份和地位都是比較高的。高度既是地位的象徵,也是財富的象徵。許多大公司的總裁都是住公寓房的頂層。為此,美式英語中還有一個專門的單詞“Penthouse”(閣樓),指的就是這種在公寓樓頂層的擁有大面積空間的豪華私人住宅。入鄉隨俗,在我1998年初搬入新的公寓樓時,我所居住的東35街、第一大道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駐地的工作人員住房分配就是按照外交職銜的高低來分配的。秦華孫大使、沈國放大使的“官邸”在公寓的頂層,下面一層是公使,再下面是參贊和其他外交人員。

    2000年,我回國後正趕上國家最後一次福利分房,有一套公寓在該樓的頂層,當時許多人勸我不能要這套公寓。我受美國文化的影響,認為頂層視野開擴、安靜,還是堅持要下了這套房。沒想到在要下房子搬進去住的不到半年時間裏,我“深受其累”。先是到了雨季,陽臺走廊漏雨;後是夏天頂層隔熱效果差,呆在屋裏如同呆在一個大蒸籠裏的感覺。到了冬季,樓房的頂層保溫效果差,室內溫度比底層公寓低4-5度。總之,自從搬入這套房,我從未停止過“與天奮鬥”、“與人奮鬥”(找物業部門解決問題),看來,挑選住房必須注重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拿國外的“概念”套中國的國情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國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