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記》  
高明

    

    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開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辭試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從,鄰居張大公也在旁勸説。伯喈只好告別父母、妻子赴京試。應試及第,中了狀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狀元為婿。伯喈以父母年邁,在家無人照顧,需回家盡孝為由,欲辭婚、辭官,但牛丞相與皇帝不從,被迫滯留京城。自伯喈離家後,陳留連年遭受旱災,五娘任勞任怨,盡服侍公婆,讓公婆吃米,自己則背著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時痛悔過甚而亡,蔡公也死於饑荒。而伯喈被強贅入牛府後,終日辦思念父母。寫信去陳留家中,信被拐兒騙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書房彈琴抒發幽思,為牛氏聽見,得知實情,告知父親。牛丞相為女兒説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來京。蔡公、蔡婆去世後,五娘祝發賣葬,羅裙包土,自築墳墓。又親手繪成公婆遺容,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往京城尋夫。來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將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來寺中燒香,祈禱父母路上平安。見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書房內。五娘尋至牛府,被牛氏請至府內彈唱。五娘見牛氏賢淑,便將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為讓五娘與伯喈團聚,又怕伯喈不認,便讓五娘來到書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題詩暗喻。伯喈回府,見畫上所題之詩,正欲問牛氏,牛氏便帶五娘入內,夫妻遂得以團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極,即刻上表辭官,回鄉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攜趙氏、牛氏同歸故里,廬墓守孝。後皇帝卜詔,旌表蔡氏一門。

    舞臺常演的有《吃糠》、《別墳》、《掃松》、《盤夫》、《書館》等折。

    作者簡介

    高明,元末明初戲曲作家。名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約生於元大德年間,卒于明初。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高天錫、伯父高彥都是詩人,受家庭的熏陶,高明在青年時期就以學識淵博著稱,詩文之外,尤擅長詞曲。曾受業于理學家黃晉。元至正五年(1345)中進士,先後任處州錄事、杭州行省丞相掾、江南行臺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元至正八年(1348)當方國珍在浙東起義反元時,高明被任命為浙東閫幕都事,但到任不久,因與元人主帥論事不合,便致仕歸隱。後來當投降元朝做了萬戶的方國珍要留他任幕僚,他力辭不從,隱居寧波城東櫟社,閉門謝客,一心從事戲曲創作,《琵琶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聞其名,徵召其入朝,高明以疾辭。除作有《琵琶記》外,還作有南戲《閔子騫單衣記》,今已佚,詩文有《柔克齋集》二十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