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樓:社區工作新思維  

    “ 一個好社區,對於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來説就是一種福分。”先後獲得“全國社區服務示範區”和“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榮譽稱號的南京市鼓樓區,以“抓稅源做環境”的創新思路,讓鼓樓人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

    湖南路的神奇崛起

    “社區建設就是做環境。”鼓樓區委書記葉皓對記者説:“有了好環境才有更多的稅源,稅源多了政府才能幹更多的事情。”如今成為古城南京最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的湖南路,原先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路,道路兩側都是居民宿舍樓,作為商業街先天不足。當時鼓樓區委、區政府提出要創建文明南京路時,沿街的居民、店家不理解、不支援,認為這樣不僅搞壞了居住環境,也不可能帶來什麼利益,認為是應景的“花架子”工程。然而區領導卻認識到,只要提高一條街的軟硬體水準,就能呈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局面。如何做環境?鼓樓區先在硬體上舍得投入,先後投資數億元實施了路面鋪攤改造、桿線下地、小區出新、建築立面出新廣場建設、美化景觀等,徹底改變過去一條街“臟亂差”的狀況,並且大規模實施湖南路街及周邊街道的亮化美化工程,在營造商業文化氛圍上取得突破。

    在抓硬體的同時,借勢造街做軟體。他們提出“重管重罰出文明”的口號,多次重申這樣的觀點:營業員砸了店家的牌子,店家就砸營業員的飯碗;店家砸了湖南路“文明街”的牌子,區裏就要關店家的門。在創建過程中,以抓“無假貨”為切入點,推出“不滿意就退貨”的服務承諾和“天天315”的投訴舉措,使湖南路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信譽越來越高。如今這條街日均客流量達20多萬人,店面租金也從原來每平米二、三千元增加到現在每平米一萬五千余元,去年湖南路的銷售總額達到35億元,為鼓樓區贏得數億的稅收。

    像湖南路這樣通過創建發展起來的街區經濟為鼓樓區帶來滾滾財源。去年,全區財政收入達到7.4億,年增幅40%,稅收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全省、市的平均水準。僅今年1-5月份,全區財政收入已達4.04億 ,同比增幅53%。葉浩説:“原區政府在‘十五’規劃裏定下的5年達到的財政目標有望提前2年實現。”

    鼓樓區創建湖南路的做法也引起全國關注,1998年湖南路被中宣部等四部門確定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範街,1999年中宣部等四部門在這裡召開了現場會,推廣湖南路經驗。

    盤活社區自治一盤棋

    “社區建設,是政府的事,也是居民的事,説到底,還是要居民來當家做主。”葉皓説,政府除了搞好宏觀決策外,還要舍得把口袋裏的錢花到社區去。

    把大把的鈔票花到居委會身上,這是鼓樓的花錢思維。居委會處於社區工作的最基層,傳統的做法是既要管事又要忙錢,政府甚至“逼著”居委會搞創收,結果是既管不好事,又賺不好錢,弄的民怨沸騰,居民與居委會關係疏遠了。鼓樓區的做法是首先把居委會從不該做的事情中解放出來,賦予它的唯一職責就是服務社區,帶領居民搞好自治。鼓樓區87個社區的居委會都由區財政統一“養起來”,每年每個居委會辦公經費可達10萬元,併為居委會設立單獨賬號。“現在,居委會只有大大方方花錢的權利,沒有掙錢的義務,也不再是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了。居委會的根真正紮在了居民中。”一位“老居委”興奮地對記者説。

    鼓樓區除了對居委會在創收方面進行“減負”外,還把社區環境衛生、計劃生育等工作從居委會剝離出來,前者實行社會化,後者由政府花錢為居委會聘請1名社區計生幹事。這又是一個開先河的做法。社區居民對記者説:“以前政府不收錢就不錯了 ,現在大不一樣,政府主動花錢辦事實,得實惠的當然是咱老百姓。”鼓樓區有一個建築面積達到2900平方米的體育中心 ,原來是圖賺錢出租場館,現在由政府收回並花300多萬裝修後向社區居民開放 。不久前,由政府花4000多萬建成的、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的鼓樓文化藝術中心也正式對居民開放。

    小區綠化怎麼搞?身邊的困難家庭誰來管?小區該不該養狗……這些社區經常遇到的、居委會想管又管不好的事情,現在都擺到“議事園”的桌面上。“議事園”是鼓樓區探索出的一個居民自主解決社區事務的有效的民主形式。2001年2月,鼓樓區向10個街道發出了關於在社區開設“議事園”的建議,立即得到響應,現在全區87個社區普遍建立起“議事園”制度。記者在工人新村看到一塊公示用的黑板,上面寫著有關議事的內容: 本期話題、專家點評 、回音壁 、三言兩語等 。這個居委會的黨支部書記侯薇告訴記者,工人新村養狗戶較多,社區就以“小區遛狗該不該”為議題展開討論,普遍意見是不應該,結果新村裏遛狗現象少見了,該小區還被推薦為全國文明示範區。

    記者來到天津新村時,這裡的“議事園”正好在開“園”,討論的議題是“如何幫助身邊的困難家庭”,大家你言我語,氣氛十分熱烈,最後“在社區設立幫困基金的建議”獲得通過。一位住在該社區、參加議事的大學教授説:“‘議事園’激發了居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成為實現社區群眾民主自治的‘助推器’。”如何利用駐區單位的場館資源,鼓樓也做了有益的嘗試,經過努力,現在全區的中小學校的體育設施全部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下一步還將動員駐區的27所大學開放學校的圖書館。

    甘當扶貧幫困的“脊梁”

    今年年初,一則關於鼓樓區政府為困難群體花錢買崗位的消息引起人們的關注。事情的經過是,鼓樓區政府從財政上拿出200萬元,買下400個社區保安的崗位幫助400名下崗工人重新就業。現在由400人組成的社區保安團,已經開始工作。居民們説,在社區設立保安崗位不僅解決了部分人就業問題,而且增加了社區安全。三牌樓社區居民王嚴告訴記者:“這裡曾是自行車被盜的重災區,自從來了社區保安後,還沒聽説誰家被盜過。”有了一份新工作,保安們自然激動不已,在接受採訪中他們一再説:“感謝政府幫我們找到了‘飯碗’”。

    

    為了摸清全區困難群體的真實情況,鼓樓區在深入普查中發現全區64萬人口中有1萬餘人屬於幫困對象。“把貧困消滅在社區,讓社區裏所有困難群眾生活好起來,共用社區建設與‘稅源經濟’的成果。”葉浩與他的同事們定下這個目標。一方面政府花錢買崗位,另一方面又拿出資金在市最低保障標準基礎上增加40元的補助,使低保戶每月可領到260元的低保金。為了讓困難群眾真正感受到社區的溫暖,鼓樓區不僅要求289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與困難家庭“攀親結對”,而且要求區機關各部門和街道以及社區居民奉獻愛心,建立了政府保障、結對幫扶、眾人濟困、社會救助四個層次的救助服務體系。

    

    “把社區服務作為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的蓄水池”,這是鼓樓幫困的又一個新思路。他們的公開承諾是:只要不挑不撿,保證24小時上崗就業。記者在社區看到,像“心貼心老年服務活動中心”、“百利—民生社區網路服務中心”、“愛心托殘院”等一批由政府出資扶持的既能給社區居民帶來便利又能解決下崗職工就業的“愛心店”、“利民店”,都辦得紅紅火火。下崗再就業明星韓品嵋説:“我有今天的發展,全靠鼓樓區社區建設的大環境。”(記者 郭奔勝 謝雲挺 厲正宏 )

    新華網 2002-06-25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