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體現  

    隨著知識經濟的産生,職業教育概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普通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滲透和職業教育多樣化的發展,使得職業教育成為學習化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促進學習化社會形成的重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為培養各行各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做出了貢獻,但職業教育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的數量規模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快速增長,到1999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規模達到了1140萬人的建國以來最高水準。20世紀末,我國興起舉辦新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熱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廣義上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科層次的高等學校,包括高等專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等,簡稱三類教育。到2000年,三類教育的學校達1214所,在校生達454.51萬人,分別佔高等教育學校數的66.96%和本專科在校生數的49.96%。職業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産業技術工人和生産管理人才。儘管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歷史成就,而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要求還存在相當的差距。正如江總書記所指出的,“這才剛剛開始,還要狠抓它十年、二十年,才會見到成效。”我國人才供給與人才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

    1、目前我國勞動者素質和從業人員技術水準較低,制約了産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結構的升級,迫切需要大力發展各種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

    據統計,我國的技術工人有7000多萬,中級的佔35%,高級的僅佔0.5%,勞動力結構中的中高級技術人才比例仍然較低。從人才培養和供給來看,全國2000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下降為1131萬人,所佔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比1995年的最高水準56.8%降了5個百分點。但是,不同地區的情況也不一致,發達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呈現一定的增長,但佔高中階段招生數和在校生的比例則有明顯下滑的趨勢。欠發達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和所佔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均呈下降態勢。高等職業學校生源不足,新高職和民辦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條件遠不如普通高等學校,培養規模和品質也不如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另一方面,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鏈條中還存在一定的缺失。長期以來,我國大量初中及初中後畢業生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缺乏就業前的準備教育與技能訓練。2000年,全國約有800多萬初中畢業生和90多萬普通高中畢業生,未能升入高中階段各類學校和高等學校,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缺乏必要的職業資格教育和技術培訓。最近通過對一些中等經濟發展程度的地區調查,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的學校,近三分之二的進入勞動力市場,三分之一多的高中階段畢業生不能升入高等院校,也要進入勞動力市場,這部分初、高中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前大多未經過就業前的培訓和職業準備教育,這在當今教育體系中缺乏相應的結構安排。

    2、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從數量緊缺逐漸轉向結構性緊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不夠協調發展

    經過多年來的大力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模總量已經不小,但是在專業特色、人才規格等方面,存在結構性短缺。國家有關部門最新公佈的數據,全國人才市場總體形勢供大於求,求職人數是招聘職位總數的幾倍。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人才供求比例超過全國平均值4.5倍以上。除在數量上供大於求外,各專業在供求比例上也存在較大差距。人才市場中的經濟專業職位的求職者居多,而社會能夠提供的這類職位不多,中高層專業型的行銷人才缺口較大,電腦、管理、廣告類專業人才供需兩旺。發達地區對於高級技工的需求越來越旺,在深圳等地通過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級技工的工資報酬超過本科教育。這種人才結構性短缺,説明學科專業之間以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例關係需要進一步調整。在普高熱的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所受到的衝擊與“宏觀調控”不力有著很大關係。部分地區忽視職業教育,甚至讓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放任自流、各求生滅,職業教育面臨生存危機。優質教育資源浪費甚至流失,如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分散辦學,重復設置專業,不能進行合理有效地配置整合。政府統籌職業教育的體制仍然不順,職業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以及勞動就業不能有效地銜接,面對部門而不是面對市場辦學,導致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分散,辦學效益不理想。

    3、産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機制,職業教育發展的經濟支撐能力不夠,未充分激發職業教育發展的活力

    “九五”時期,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中的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從1995年的109億上升到1999年的168億,但佔財政撥款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特別是經濟落後地區,政府財力十分緊張,農業産業化程度低,農村地區單一農業又以單一種植業為主,專業化人才的市場需求冷淡。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二産業特別是第三産業不發達,吸納新的勞動力和高層次人才的能力不強,加之在市場機制下許多專業技術人才流向發達地區,使本來就稀缺的人才資源不斷流失。在另一方面,不同地區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需求結構和吸納能力不同,一些地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一樣習慣於在計劃體制下運作,學校按自身專業特長和原有模式培養人才,不太關心市場需要什麼人才、需要多少、結構和比例如何?由於專業設置不夠靈活,沒有很好地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辦出特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不多,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針對性和迫切性不夠強。這就使得産業不能有力地推動教育發展,教育也沒能有效地帶動經濟增長,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沒有實現良性迴圈,是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危機的根源。

    4、除了經濟社會因素外,教育結構中過於學歷化的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學歷規範各類教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特色

    重學歷文憑、不重素質技能的人才培養和使用觀念,以及在對口高考的人才選拔體制下,普教“車水馬龍”,職教“門前零落”。高等學校連續幾年大幅度擴招,拉動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據一些本科高等學校附設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反映,2001年計劃招生與實際之間相差很大,報到率只有70%左右。由於片面追求高一級學歷文憑,加上高等職業教育高收費,不發統一印製的派遣證,招生排在錄取批次的最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職成為“次等教育”。 由於本科壓縮型的專科教育模式未能根本改觀,高職高專的課程大部分選自本科教育,專科教育計劃是本科的壓縮,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學時總數都低於本科,並沒有體現實踐動手能力上的優勢與特點。在另一方面,如果高職與高專兩者在培養目標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兩者都是培養大專層次的、一線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是“殊途同歸”,為何“另起爐灶”發展高職?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在實踐中作為緩解普通高中升學壓力的措施手段,高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尚不明顯。但是,如果將專科教育看成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最高層次,也可能將高等職業教育辦成一個終結性的封閉教育,重蹈中等職業教育的覆轍。高職與高專,高職與中專,本科與專科之間的界限定位不夠清晰。在就業政策上,以學歷為導向,按照學歷文憑的高低而非職業技能確定人們的經濟收益以及社會地位,社會鄙視職業技術教育,也是使職業教育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5、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大我國對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體系要同時面對國際和國內兩個人才勞動力市場的挑戰

    加入WTO和融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格局,我國經濟發展從農業國加快轉變為一個工業國,全面參與國際分工。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外移以及我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和成體系的加工組裝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需要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和較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術人員。入世後首當其衝的第三産業,如金融行業,專門人才現有數量規模與行業需求總量差距不大,但真正掌握現代資訊技術又熟悉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十分缺乏。有專家分析,我國入世後的頭5年需要大量外向型人才,以現有的每年幾萬畢業生的外向型人才培養能力,5年後的人才缺口也相當大。無論從教育管理還是體系構建方面,傳統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四大塊教育類型的劃分,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發展的社會化、國際化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我國職業教育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發展,職業資格、技術標準以及品質管理的國際標準化使現有辦學模式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網2002年6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