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日,普羅米修斯的困惑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似乎已成為我們的共識。伴隨著“世界無煙日”、“世界健康日”來到我們中間的世界環境日,表明瞭人們意識發生的變化:從關心個人利益到關心全人類利益。顯示了人類意識的覺醒。

    然而,意識的覺醒是要付出代價的,意識轉化為行動也是有一個過程的。當綠色和平人士為阻止裝載核廢料的列車的通過而靜坐示威時,卻遭到警察的毆打和驅趕;當動物保護組織的女勇士為阻止動物被獵殺而脫光自己的衣服奔走呼號時,卻遭到別人可悲的恥笑;當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深山荒漠植樹造林而奉獻了自己終生的年華時,換來的只是別人奇怪的同情……;當“地球只有一個,人類應當慎行”的口號呼之愈高時,人們看到的依然是青山不斷地被炸毀、河流不斷地被攔截、土地不斷地被挖掘、大氣不斷地被污染、海洋不斷地被征服。資源在消耗、能源在短缺、環境在污染……。那麼,人類的生存環境是否和平而安定呢?中東地區“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人類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卻依然存在,印巴核戰爭的陰霾依然籠罩在人們心頭,某些超級大國對我們的戰爭威脅依然繼續,造成成千上萬人喪生的恐怖襲擊尚在進行……。

    我們生活的環境並不安定。

    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滿目瘡痍,各種危險因素並存的“瘋狂地球( crazy earth)”之中。從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從人類向自然開戰的低技術到現在極為先進的高技術,人類對地球的控制能力與索取能力不斷增強,手段不斷增多。人類為擁有高技術而不斷取得物質文明的進步驚喜萬分。當“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終於實現,人類為自己的技術能力所癲狂時,於是開始更瘋狂地向自然開戰。但自然是會報復的,高度發達的技術所帶來的也並非都是正面的效應。自去年911到最近頻頻發生的“空難”事件,似乎強烈地説明瞭這一點。人們不僅要問: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是征服自然勝利的喜悅,還是失去親人、毀滅人類的痛苦?當我們享受高科技文明的同時,也同樣“享受”著隨之而來的精神壓力、高度緊張、人際感情的冷漠、心靈的無限空虛……

    正如哲學家芒福德在《機器的神話》中所指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捆綁在技術這一機器上,成為其機械的一部分,滾滾向前而不能自已,……我們成了技術的奴隸。也正如美籍德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所指出的那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工業化並沒有帶來人的解放,相反卻使科學技術自身成了一種全面統治的工具和對人性更深的壓抑,……其結果是導致“單向度的人”。

    可見我們是恰恰步入了一個科技水準愈來愈高,人類物質生活愈來愈豐盈,但卻愈來愈危險的社會之中。地球哺育了全人類,可是我們卻利用手中的高科技,肆意踐踏地球上的無機生命和有機生命,面臨被報復的危險尚不自知。可以説,我們正處於達摩克利斯劍下,或者説,我們現在不正在具有劇毒液體的樹下乘涼嗎?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偉大的英雄普羅米修斯把天火盜到了人間,使人間出現了光明(而火正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原初技術之一)。這位偉大的英雄被天神宙斯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殘酷折磨,但他永不屈服,永不低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技術和文明發展做出了不滅的貢獻。這位曾被馬克思稱讚的英雄沒有想到若干年後,他為之充滿希望的人類和地球,卻滿目瘡痍,暗伏危機。人類正在自相殘殺,地球正在走向毀滅……。他也許為當初把火種盜向人間而感到困惑,也許心中正充滿遺憾。

    當我們繼承了技術的先進性而將愚昧與野蠻拋開的時候,也拋開了道德與倫理,我們將“孩子和洗澡水一塊兒潑了出去”。

    畢竟,不管意識覺醒的代價有多大,也不管意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有多漫長,我們終歸還是要行動的。我們首先應該反思造成現狀的原因何在。作為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年青一代,他們也許無法想像更多的原因。但至少應該想到教育。教育難道不應該對步入異形發展的世界和步入危境的地球負責任嗎?傳統專業化教育培養出單面的技術專家和人文學者,他們互不溝通、互不理解,無法共同磋商,無法對社會和世界的正常發展與控制做出全面合理的決策。英國人 C.P.斯諾在《兩種文化》中指出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對社會分裂的危害,並指出“教育是我們唯一的出路”。面對現實,我們是否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既參與到科技教育,又參與到人文教育中去,從而將來能夠為技術的應用做出全面合理的決策,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呢?

    作為人類的精英和未來事業的創造者,我們難道不應該努力參與到社會的合理髮展和地球的有效保護中去嗎?我們已經到了採取行動的時候了。(馬會端,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科技日報》 2002年6月11日

    


新洲小學生在“環境日”的特別呼喚
地球環境仍在惡化 給地球一個機會
世界環境日與會代表觀點:讓孩子帶動大眾
世界環境日與會代表:倡議非常有可能成真
代表吳方笑薇:給青少年一個未來
讓環保成為時尚讓公眾成為主體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