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崑曲之美浸潤其中才能體會  

    

    中國式庭院,古舊的傢具,蔥郁的樹木和花草,構成朱家溍先生日常家居環境。在屋子最顯眼的地方,除了啟功先生手書的一幅《蝸居》,則是朱家溍不同時期、不同角色的劇照。從13歲登臺演出昆劇《乾元山》扮演小哪吒,到參加俞平伯先生倡導成立的北京昆劇研習社,74年來,對京昆的喜愛一直伴隨著他。我們的交談也就從昆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開始。

    “在中國眾多的戲曲劇種中,崑曲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可以説當之無愧。”朱家溍説,從《竇娥冤》到《牡丹亭》,昆劇的許多劇本都是世界名著,它的文學價值由此可見一斑;在音樂與制譜方面,崑曲創作了很多曲牌,光是《九宮大成》中就記錄了上萬種,每寫就一個劇本,按曲牌填詞,字數、音韻都要符合;而在表演方面,更是積累了幾百年,一部《單刀會》經過了多少代人的悉心揣摩,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舞臺形式。最重要的是這種非物質的藝術形式,能夠歷經幾百年而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成為生活方式的見證與記載,就更顯得彌足珍貴。

    昆劇離開觀眾的日子太久了,很多青年人從生下來就沒有看過昆劇,對它的喜愛也就無從談起。朱家溍拿他的女兒作為例證。在她的成長歲月,她看過的只有電影和樣板戲。80年代初,由於父親要演出,她才第一次看昆劇。先是一齣《爛柯山癡夢》,“只見殘燈破壁零碎月”一句,讓她驚訝昆劇裏竟有這樣有文采的唱詞,再是看見父親演出的《三擋》一折,連唱帶打的表演,一下子讓她喜歡上了昆劇。朱家溍很高興有一批新觀眾的加入,其中不少是大學生,他們喜愛昆劇的原因也大體一樣。至於説是戲曲的節奏慢吸引不了觀眾,也不儘然,戲曲的節奏有快有慢,張弛有度,並非一味慢,所以這並不是原因。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從無到有,從盛到衰,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但不見得昆劇就要退出歷史舞臺。

    

    年輕時的朱家溍喜歡看電影,也喜歡跳舞和各種娛樂方式,但這並不排斥他喜歡昆劇。他認為關鍵在於有沒有打動人的表演,有沒有叫座的演員,有沒有精彩的好戲。對藝術的欣賞誰也不能強迫,好的演員能夠征服觀眾,但現在有的演員只會七八齣戲,很難有較高的藝術造詣,也就征服不了觀眾;大布景、大樂隊也並不是解救昆劇的辦法,往往妨礙了演員的表演;梅蘭芳曾經一年創作演出過九個劇目,那是在京劇的全盛時期,而在目前的現狀下,新戲的創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老的傳統戲的繼承。

    既然被列入遺産名錄,説明它的危機已經來了。朱家溍認為,元曲至今只有白紙黑字的劇本,沒有了聲腔、表演,對於昆劇,則必須儘快採用現代手段,錄音、錄影、CD、VCD,多紀錄,多保存。今天多一點保護,明天多一份遺産。“成為博物館藝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博物館裏空空蕩蕩,什麼東西也沒有。現在演一個戲動輒上百萬,如果能把這筆錢用於保存現有資料,可能作用會大得多。中國戲曲學院的何金海,會百十齣武戲,許多劇目再不學就沒有了,應該趕快學下來。音配像的舉措非常明智,抓緊搶救出來這些珍貴的資料,就是今後的一筆財富。”

    北京崑曲研習社是惟一一個能演大戲的崑曲劇社。那裏集合了北大知名教授樓宇烈、朱德熙,也有昆劇知名演員,當然也少不了朱先生的參與。已屆87歲高齡的他直到現在還登臺演出,昆劇的魅力,也許只有浸潤其中的人才會深有體會。 [據《北京晚報》;中圖為舞臺上的朱家溍先生(右)]

    朱家溍簡介:

    朱家溍,四十年代起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崑曲研習社名譽社長。幼承家學,國學基礎知識堅實。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曾示範演出過許多絕跡舞臺的京昆劇目。主要著作有《故宮退食錄》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