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情係崑曲藝術  

    

    隨著元雜劇流佈于江蘇昆山,一個叫魏良輔的人把昆山曲調與元曲整合協調,出現了一派細膩抒情人稱水磨調的昆山腔,一大批文人才子譜就典詞麗句,《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中國文學史上一代鼎盛時期由此産生,振聾發聵。 誰也不知道毛澤東究竟是什麼時候喜愛上崑曲藝術的,更無從查考他是先讀了崑曲的文學名著如《牡丹亭》、《長生殿》,還是有偶然的機緣欣賞到了崑曲藝術。但他卻著實記住了幾個名字:梅蘭芳、韓世昌、侯永奎。

    1918年,毛澤東由湖南來到北京大學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正值崑曲在北京盛行的時期。那時候,許多昆弋班社(如"同和社"、"福壽社"、"英慶社"等)都在北京上演崑曲。一時間北京較有名氣的大戲園子非常興旺。梅蘭芳也極力提倡崑曲,並身體力行。每每演《思凡》、《琴挑》等摺子戲,總能觀眾滿堂。

    崑曲的高仰品味,在北大蔡元培、吳梅等學者代表的知識界、教育界口碑甚佳,倍受推崇,他們發文章,賦詩詞,一致認為崑曲藝術是集文學、歷史、音樂、舞蹈、美學等之大成者。在湖南,崑曲的傳播形成了特有的劇種,人稱湘昆。這一切,都不能不對青年毛澤東産生影響。

    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看的大多是京劇。京劇的五大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崑曲,許多音樂表演乃至整齣劇目都是原汁原湯的崑曲。這讓毛澤東感到很愉快,吹腔戲《奇雙會》(現已成為昆劇保留劇目)更令人回憶起崑曲的婉轉婀娜。

    1949年,尚未進城的毛澤東連續兩次看了梅蘭芳和程硯秋的戲。1950年春節,剛剛成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接到一個通知:毛主席親自邀請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韓世昌、白雲生等演出《牡丹亭遊園驚夢》,並且點名要看"堆花"舞。幾位藝術家大喜過望,既興奮又感到緊張。由於任務緊急,著名表演藝術家馬祥麟率領16名青年演員馬上投入了"堆花"舞的排練。

    《牡丹亭》説的是太守之女杜麗娘嚮往美好的愛情生活,因情而死,由情復生的動人故事,頗具反封建色彩。"遊園驚夢"一折即是杜麗娘私遊後花園後在夢中與情人歡會,其中"堆花",寫的就是歡愛的勝景場面,整出富於人性意韻。 除夕,中南海懷仁堂。 毛主席入神地看著戲,不時輕輕搖晃著頭,沉浸在遐想的境界中。

    當時的16名花神之一,現為國家一級導演、前北方崑曲劇院副院長叢兆桓回憶起這段歷史感慨萬千。"那時候,崑曲已經由於戰爭、社會等很多因素瀕臨滅絕,不少藝術家改行糊口,主席這樣早就關心崑曲藝術,而且非常內行,我們都隱約感到,崑曲的春天來了。" 從1950年春節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每逢春節,毛澤東總要點名看一看崑曲。

    1955年4月1日,在毛主席關懷下,由周總理親自安排,著名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離開香港,回到祖國。就在俞振飛回來兩年後的"5.1"節,他被任命為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

    1955年,毛澤東在武昌看完俞振飛的《販馬記》後風趣地説:"看了你們好幾遍《販馬記》。趙寵問李桂枝家住哪?是不是改一改?已經作了夫妻,夫人家住哪還不知道麼?"惹得大家笑了起來。笑過之餘,大家對主席觀劇的細緻很是折服。此後,再演就將這個毛病改掉了。

    1956年4月,浙江省昆蘇劇團晉京演出新本《十五貫》,轟動全國。這與毛澤東主席的倡導有直接關係。他曾兩次到劇場看戲,讚揚《十五貫》是個好戲:"這個戲全國都要看,特別是公安部門要看。"在毛澤東看來,這個戲所確立的"反對主觀和官僚主義思想作風,提倡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的主題,對於鞏固建立不久的政權,警告業已滋生的腐化行為是大有裨益的。很快,由著名戲劇家田漢指出的"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被引用到周總理的講話中,《人民日報》以此為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社論。短短幾天,崑曲,這一為文化界關注的"陽春白雪",貼近了"下裏巴人",走進了千家萬戶。

    1957年6月22日,在毛主席、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直接關懷下的北方崑曲劇院宣告誕生,毛主席在共和國第一個春節邀請的藝術家韓世昌由總理親自任命為首任院長。

    1958、59兩年,毛主席用崑曲招待了兩位重要外賓--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西哈努克親王。 侯少奎的回憶是深沉而真摯的。 "那年伏羅希洛夫來京時,中蘇關係已比較緊張。在確定用《林沖夜奔》作招待劇目時,有人提出,崑曲這種形式難懂,主席很不以為然:崑曲聽不懂, 難道京劇聽得懂嗎?崑曲是載歌載舞的,這戲有積極的政治意義。" 毛澤東看中的政治意義很符合他內心深處的堅毅性格,他推崇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今,大國沙文主義盛氣淩人,他這個吃湖南紅辣椒長大的娃是必定要造反的! 演出時,主席和其他中央主要領導出席觀看。當林沖(侯永奎飾)唱到「折桂令」"……管叫你海沸山搖"時,偌大的懷仁堂裏,想起了毛澤東有力的掌聲,他帶頭起立鼓掌,瞬間掌聲連成一片……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伏氏很快就讀懂了毛澤東掌聲的含義。演出結束後接見演員時,毛澤東握著侯永奎的手説:"永奎呀,你吃得飽麼?托總理帶給你的話帶到了麼?"侯永奎眼淚唰地就流下來了,雙手顫抖,感動得不能自持。在此之前,總理有一次見到他説,主席非常關心你,特意讓我問問你是否吃得飽,有什麼困難提出來。

    1975年深秋,一個命令發到"樣板團"北京京劇團。那是主席提出要看侯永奎的《林沖夜奔》。那時候,正是"四人幫"的黑線文藝猖獗之時;主席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活林沖"侯永奎也已重病在身,再不能粉墨登臺了。於是,在釣魚臺召開了一個由於會泳等人參加的會議,決定由侯永奎的兒子侯少奎為主席做錄相演出。由現任中央電視臺一級導演的莫宣任導演。半年後,消息靈通人士給少奎傳過話來:主席看完錄影説了四個字——後繼有人。

    也許是出於對傳統戲曲的迷戀,抑或是其他什麼原因,毛澤東在他的晚年以將《蘆蕩火種》改名為《沙家》的行動支援了"樣板戲" 以後,終於又記起了應該保存底蘊豐厚的傳統戲曲,這一資訊像春風吹綠了廣大戲曲工作者的心扉。

    1975年8月,毛澤東的醫療小組決定為他做白內障摘除手術。 在海魯德等編著的《生活中的毛澤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就要上手術臺了。毛澤東叫張玉鳳去放一首曲子:岳飛的《滿江紅》。" "這個唱法是由上海崑曲劇院岳美緹(現為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唱的,唱腔高亢、有力,充分表達了一個愛國志士的寬廣胸懷和偉大抱負。" 毛澤東是伴著激昂的旋律到手術室接受手術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一生酷愛鬥爭,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無畏與英勇,盡情溶化在這旋律中了。

    一位八十有二的老人,伴隨著崑曲去進行一次生命旅程的搏擊,何等悲壯,又是怎樣輝煌? 毛澤東的性格,某種程度上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秉正和剛強、堅韌和豪放、多情和溫婉、深沉和張揚。幾十年來,崑曲藝術由復生到滅頂,由二次解放到腳步蹣跚,坎坷多多,步履踽踽,但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他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鍵當口,多次選擇了這一尊貴的藝術--崑曲。他懷有怎樣的情懷?長係的情絲搖曳給後人的又是怎樣的遐思啊!(作者:王若皓 胡明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