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海:加入WTO以後,中國科技園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各位來賓,各位高新區的領導,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論壇。因為今年是我們加入世貿以後第一個科博會。科博會的很多論壇都把加入世貿以後的應對措施,作為論壇的主要話題,我們這個論壇也不例外。我的發言也是針對加入世貿以後,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産業面臨的挑戰,如何應對的一些思考。

    入世就意味著國內、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同時應對入世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把中國的高新技術産業板放到一個大市場裏去研究,這種思考可能會對我們來明確入世以後的挑戰會有好處。

    今天的發言會圍繞兩個話題,一個就是對我們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現狀,做一個簡單的分析。通過這個分析找出現在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第二個話題,針對加入世貿以後以及我們過去10年多發展的基礎,對一些重要的方面應該採取的對策和措施談一點想法。

    首先,對於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現狀做一個分析。

    我們的世貿談判經歷了15個年頭,從1987年的3月開始。高新區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體上經歷了10到11個年頭。第一批高新區的審批是在1991年的3月,經過國務院的審批。高新區過去10年多的發展,是跟加入世貿談判在同步的進行著。高新區發展的過去10多年發展,結合中國的國情,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宏觀的引導下,按照市場機制的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一種途徑。經過10年多的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主要是通過一些數字的分析,來看看這些效果。

    根據2001年底,我們對國家53個高新區的發展情況統計,實現了技工貿總收入去年達到了11928億,比2000年增長了29.4%,是1991年的137倍。從1991年到2001年九年當中平均的年度增長率是63.5%。高新區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去年是2621.3億,比上一年增長了32%。全國工業增加值當中的四分之一是由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所做的貢獻。這個工業增加值在1998年到2001年之間,我們是從1998年正式實現的。平均增加值是35.2%,是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期增長率的三倍,上交的稅費去年達到的64.1%,同期增加了31.5%,是1991年的4倍,也達到了66.6%。出口創匯26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2%,也是1991年的26倍,九年當中平均增長是22.2%。從這幾個高新區總體發展的數據上,可以看出來過去10年多高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60%,去年高新區內超過1億元的企業已經超過1539家,10億元的企業有89家,百億元的企業有9家,去年高新區發展的主要指標來看,這是我們的發展速度。

    另外一方面,在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的戰略指引下,前面的高新企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按照OECD對企業的界定方法,它的界定口徑,跟我們的現在利用的口徑還有區別,按照OECD的産業口徑,GDP的産業比重已經從1993年的1.56%,到1999年的1.94%,是有增加的。在高新技術産業中的比重已經由1993年的5%,上升到1999年的9.5%,我們高新技術産品的出口額從1991年的28.8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64.6億美元,平均的增長是36.2%,特別是在去年這個增長表現得非常突出。去年全球IT産業大幅減緩。在這麼一個背景下,我們去年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依然保持一個良好的態勢。去年高新技術産業的出口比前年增長了25.4%,高出外貿增長的18.6%,總體增長是6.8%,我們高新技術産業的增長達到了25.4%,在外貿商品增長的份額已經達到了15.5%,這是我們外貿出口增長的主體部分所貢獻的。

    今年一季度是我們加入世貿以後的第一個完整的季度年。整個經濟在加入世貿以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最近國務院在研究一季度的經濟形勢分析,發現我們加入世貿以後,隨著關稅的下調以及相關措施的採取,對整個經濟産生了一些影響。一季度,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依然保持了一個比較好的態勢。一季度,我們對全國53個高新區的統計,實現的工業增加值是2503億。同比增長了22.2%。比全國工業增加值在一季度的增長幅度高出了11.3%。一季度全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是10.9%。特別值得提的是,53個高新區在一季度實現的凈利潤達到了111.5億元,比去年增長了11.8%。跟全國工業凈利潤的情況相比,增長幅度高出全國工業凈利潤增長的20.9%。一季度,全國工業凈利潤是負增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1%。高新區的凈利潤依然保持了增長的勢頭,增長幅度比全國的工業凈利潤高出20.9個百分點。

    另外,一季度的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達到了133.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2.1%,非常快的增長速度,非常高的增幅。比全部商品出口的增幅高出了22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長貢獻進一步增大,達到了58%,就是全國出口增長當中,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長的貢獻成為主體。

    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第二,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已經成為帶動外貿出口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這是去年以來,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主體情況的判斷。

    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在發展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我們加入世貿以後。加入世貿,對我們的經濟影響,在今年一季度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雖然我們的一季度,整個高新技術産業依然保持比較好的增長勢頭,但是潛在的挑戰、問題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些問題。

    我對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問題的分析,針對加入世貿,最突出的就是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過多的依賴數量增長,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偏低。中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總體上主要還是依賴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和組裝加工業的發展。産品主要是以中低檔為主,技術含量偏低。在我們出口的産品當中,電腦和通訊設備佔的比例最大。但是,電腦和通訊設備産品的核心部件,包括CPU、記憶體以及所用的IC晶片,主要是依賴進口或者是依賴於國內的外資企業。相當一部分企業,主要是靠賺取加工費,盈利能力比較弱。目前,加工組裝業,平均的利潤水準大體上在2%到3%

    高新區這兩年從發展總體的總量上看,高新區發展過程當中的總體利潤水準,最近這兩年出現下降的趨勢。我對2000年和2001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佔技工貿總收入的比重做了一個分析。

    2000年,高新區凈利潤佔技工貿總收入的比重是6.5%。2001年下降到5.4%。今年一季度,數字又下降到3.9%。在高新技術出口快速增長的産品當中,90%是由加工貿易形成的産品出口。在出口的産品當中,外資企業或者外商投資企業的産品佔整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總量的80%以上。

    第二,企業的創新能力比較弱,普遍缺少核心技術。最近十幾年來,中國原創的高新技術産品屈指可數,找不出幾樣原創的高新技術産品。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産國,現在大概一年彩電的生産能力是七千萬台。但是,在彩電當中的核心技術,有一千多項專利,中國沒有一項。我們的DVD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47%,將近半壁江山,全世界的DVD産量,去年統計大概是三千萬台,中國佔了一千四百萬台,但是我們不掌握核心技術。前一陣,國內的DVD廠家談判DVD專利使用費,經過長期艱苦的談判,最終的結論是每台DVD,要向專利擁有的外國公司支付四美元的專利使用費,一年一千多萬台的産量,每台四美元,專利費也是相當可觀的。

    從發明專利的統計來看,發明專利的數量只有日本和美國的1/30。這幾年專利增長比較快,實際上大部分還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真正實用含量,技術含量比較豐富,難度比較大的發明專利,這幾年的增長還是不快。這幾年,中國總的專利構成裏,外國企業和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的比例是6.4:1,大部分申請專利是外國公司的。

    由於企業的利潤水準比較低,沒有力量進行創新的研究,大部分加工組裝企業利潤水準只有2%到3%。2%到3%的利潤,怎麼可能再有錢拿出來進行創新研究?通常在發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佔銷售額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上。我們國家的高新區是什麼水準?去年國家統計局和科技部等部門進行的全國R&D資源的清查,平均水準是1.92%。區外的企業更低,只有0.63%。區內和區外的企業相比,我們的高新區內的企業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我們跟國際上一般的水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OECD曾經對部分國家的高新技術産業R&D的強度,R&D經費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研究的分析表明,中國大體上只有3.6%,美國達到27.9%,日本是19.1%,在研發方面,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我們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競爭對手的全球化,比較優勢面臨挑戰。入世以後,全球的競爭者的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加快。我們國家的高新技術産業重要的競爭力在於我們有比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國內有一個比較大的市場,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比較優勢。隨著我們競爭對手的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轉移過來的産業,同樣可以享受這些産業的優勢,國內的企業就會喪失所謂的比較優勢。另外一方面,比較優勢實際上也存在很大的折扣。前不久,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02年報告中列舉,單就每個勞動力的成本,每個勞動力的工資水準,如果中國是一,美國是中國的47.8倍,日本是中國的29.9倍,台灣是20.6倍,南韓是12.9倍,馬來西亞是15.2倍,印尼是2.2倍,印度是1.5倍。單就勞動力,我們的勞動力非常低,甚至低於印尼、印度這些國家。如果考慮效率因素,按照勞動生産力因素,大打折扣。按照每人平均的産出來看,美國僅僅為中國的1.3倍,只比我們高了30%的勞動力成本。南韓甚至只有中國的0.8倍,考慮效率因素比我們的成本還低。

    另外,入世以後,國內市場的概念,將逐步被全球市場所替代,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是加入世貿以後,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最突出的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分析,結合我們自己發展的情況,找到有針對性的有效措施,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話題,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應對挑戰的若干措施。

    加入世貿以後,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我們國家的高新技術産業,必須圍繞競爭力的提高,採取相應的對策。從四個方面談談對策。

    (一),要提升高新技術産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高新技術産業競爭的核心,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不會有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從兩個方面來談措施。

    第一,要努力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加入世貿以後,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依靠核心技術。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同時,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中高端的核心技術的形成,對投入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在資訊領域和生物技術領域。跨國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一般每年都要在十幾億美金和幾十億美金。IBM加上摩托羅拉,一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等於我們全國研發投入的總和。因此,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投入。絕大部分中國高新技術企業是投不起的。一方面,企業的利潤水準非常低。同時,要掌握核心技術,特別是中高端的核心技術,又需要大量的投入。怎麼辦法?有兩方面的對策。第一,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少量的、關鍵的核心技術,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共用成果。面對中高端核心技術研發的客觀實際,不可能或者國內絕大部分高新技術,都不具備自己獨立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必須通過政府的扶持和企業的聯合,來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各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有兩個非常極端的,或者兩個不一樣的思路可以參考。

    一個是南韓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與競爭,把自己定位在高端的高技術。跟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競爭。在這個競爭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大的成本。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利潤積累,沒有資金基本的積累,要在中高端的技術上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投入從哪兒來?只能借貸,靠銀行的錢,背上一個沉重的負擔。另外,一下把自己定位在高端技術的研發上,抗技術風險的能力都是非常弱的。最後可能形成非常尷尬的局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南韓三星公司搞的記憶體,一下定位在高端以後,最後花了大量的投入以後,還是形不成競爭力。

    另外一個模式就是台灣地區。台灣企業通過長期的自己企業的運作,利潤積累以後,在這個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核心技術的研發。台灣的科研院組織台灣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研發,共用技術這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一大批企業,以科研院為核心組織起來,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大家共用一些技術,對提高整個産業的核心競爭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核心技術的做法上應該參考台灣的做法。

    第二,對廣大的科技企業來講,不具備在高端的核心技術上,直接與跨國公司和跨國企業進行競爭。我們光有雄心壯志可以,但是我們的投入、能力,不是一點點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差距。我們的中小企業,基本上不具備直接與這些跨國公司在這些技術上進行競爭的能力。因此,應該在專、精、特技術領域當中進行創新,掌握這些領域當中的核心技術。通過對這些專有技術、精巧技術、特殊技術的核心技術的掌握,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非核心技術的創新。核心技術固然重要,但是巨大的投入和市場的風險,使絕大部分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難以逾越的掌握。摩托羅拉實施一星計劃,衛星通訊計劃,可以花費幾十億美金,最後一星計劃失敗,但是對摩托羅拉的影響並不大。在中國大概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經受得住花幾十億美金的研發,形成的核心技術,最後由於市場的原因失敗了,在中國境內還沒有一家企業能承受的了。因此,在核心技術不能有效實施創新的情況下,要避開和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可以選擇在核心技術的下游,在非核心技術領域進行創新。當然,非核心技術的創新,要採取市場導向的策略。對核心技術是採取一種拿來主義,拿來就用,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非核心技術的創新。

    這幾年,實際上國內很多高新技術企業,是通過對非核心技術的創新獲得了成功,比如説聯想的PC,做得非常成功,主要是在非核心技術方面創新,主要是針對市場的需求,開發一些個性化的産品,取得了成功。海爾做家電方面非常成功,但是海爾基本上沒有核心技術。主要是依靠在非核心技術領域裏進行快速的,適應市場競爭的創新。這種創新為企業的發展贏得了競爭力。當然,非核心技術的創新,很容易被模倣,必須在市場的競爭當中確保領先競爭者的水準。

    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環境,強化高新區的服務功能。

    局部優化的環境,是高新區企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國內外經驗表明,良好的創業和發展環境,比技術發明的多少,比人才的多少更重要。最簡單的例子,128公路和矽谷發展的對照。128公路周邊的大學技術人才數量不比矽谷少。為什麼128公路的發展,沒有像矽谷這麼好的發展情況?重要的就在於産業發展環境的形成上。再比如深圳是我們國家53個高新區當中,發展最好的高新區之一。深圳完全是一個新建的城市,基本上沒有一個國有大型的研究院所,高校也是深圳建市以後成立的深圳大學,也沒有太多的技術資源,但是深圳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環境,因此,深圳的高新技術産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新區的環境建設,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和高新區的服務功能的完善。從政策環境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要使已經制定的政策,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實。和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出臺政策的數量不算少,到西方的發達國家考察,或者到這些園區考察,聽不到那個國家的政府或者當地政府採取了什麼政策。我們的高新區、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政府制定了很多針對性的特殊政策,力度也不小,但是在落實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各地區非常不平衡。因此,當前一方面要根據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例如産權激勵政策、風險投資政策。另一方面,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實。

    從基礎設施大的環境來看,跟十年前相比,基礎設施的硬體條件普遍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在基礎設施軟體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比如説信用體系的建設,這是發展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再比如説高新區的環境建設,在過去兩年當中,我們一直在推動高新區ISO14000的達標,主要是從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方面努力。

    從高新區的服務功能來看,現在的差距比較大。特別是服務於創新和産業化的仲介機構相當薄弱。這當中包括金融、法律、財務、資産評估、企業諮詢、市場行銷等等,這些方面缺乏高品質的仲介服務機構。現在即便有一些仲介服務機構,能力和水準還不能適應創新産業化發展的要求。因此,營造環境,服務功能的完善,是高新區應對加入世貿挑戰,或者是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礎。營造環境,完善服務功能的目的,是要提高效率,提高勞動生産力,提高競爭力。因此,圍繞這些提高,我們需要在這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另外,在營造環境和完善服務功能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過去高新區發展做得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的方面,就是要有利於集聚效應的發揮。高新區建設,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發揮集聚效應。通過營造一種良性的競爭、互動和互補的氛圍,提高高新區的競爭力。這方面,過去高新區的發展做得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走出去,實現國際化。加入世貿,最大的機遇就是高新技術産品可以方便的、低門檻的進入國際市場,因為我們可以享受普遍的最惠國待遇。同時,國外的産品也將更加容易的進入中國市場。因此,積極應對的措施,就是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因為我們擋是擋不住的,加入世貿以後,國外産品進來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重要的工作是我們要主動出去,更大力度的出去。從經濟增長的需要,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我們的經濟增長三大拉動要素,投資、消費、出口,現在的出口已經成為國民經濟GDP增長最重要的拉動因素之一。如果我們要保持7%-8%的年均增長的話,大體上出口要超過10%的增長率,貢獻兩個百分點。

    從過去兩年出口的發展態勢來看,高技術産品的出口,在整個出口增長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顯著。

    “走出去”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

    第一,繼續擴大産品的出口。比較優勢和加工組裝製造業的發展,以及國際製造業的轉移,為我們擴大出口創造了條件。我們的出口份額比較小,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OECD對全世界高新技術出口份額做了一個分析,中國大概在全球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例當中,佔的比例是1.7%。相對應的國家,美國佔18%,日本佔9.1%,新加坡佔了8%,南韓佔了5.4%。從我們的GDP總量來看,應該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要利用勞動力密集和技術密集相結合的優勢,更多的佔領全球市場,這是從擴大産品出口的角度。

    第二,通過在境外投資,興辦加工企業,拉動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對外直接投資,興辦加工企業,可以繞過外國的貿易保護,甚至可以獲得投資國貿易壁壘帶來的好處。因為投資國通常的貿易壁壘是對外國進口的産品制定的。在當地辦企業,這個壁壘實際上對在當地辦企業會帶來好處。通過在當地興辦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當地的市場。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當中,我們的華為、中信、海爾、聯想等等,一批企業已經開始成功地把程式控制交換機、家用電器産品到境外辦加工企業,不僅佔領了這些國家的市場,而且帶領零部件和材料的出口。中信在巴基斯坦建立程式控制交換機裝配加工企業,一年要從中信進口程式控制交換機的零部件和材料五千萬美金,比過去中信一年出口五千萬美金的程式控制交換機到巴基斯坦,進入市場要更加的容易。科技部已經在啟動境外創辦海外的科技園,主要的目的是來推動我們的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在境外辦企業。為了幫助企業做這個事情,已經考慮在美國、俄羅斯和新加坡創辦科技創新園。

    加快形成有競爭力和特色的主導産業。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和主導産業的發展,這是高新區應對入世挑戰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入世以後,中國將成為國際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相當一部分民族的産業將被跨國公司所整合,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另外一方面,在資本和技術密集的企業,我們很難和發達國家競爭。但是,我們在勞動力密集産業方面有優勢。高技術的高端是技術和資本密集的産業。但是,隨著上游的研發、生産,一直到下游的組裝,資本和技術的密集程度下降,勞動力的密集程度在提高,也為我們在整個産業鏈當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提供了機會。有兩個思路。

    第一,根據地區的技術和資源優勢,來選擇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

    1,要善於發現自身的或者本地區的比較優勢。實際上我們在全國53個高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優勢。比如説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幾年發展起來的,水準比較高的加工組裝業。高新區當中有一些有特色的高新區,包頭的稀土,是在高新區當中少有的直接以産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再比如説楊陵的唯一的農業高新區,在乾旱和半乾旱農業技術開發方面非常有特色。再比如北京是我們在軟體方面,佔了全國軟體將近一半,在軟體産業方面非常有優勢。上海的産業是門類比較齊全,檔次比較高的。實際上各個地區高新區都有自己的優勢,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勢。

    2,把比較優勢轉換成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是靜態的,並不見得就是競爭優勢。必須要善於把比較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

    3,在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産業升級。我們不能老停留在所謂的比較優勢上。要隨著在比較優勢競爭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産業升級。因為我們跟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産業的競爭,需要有一個過程。隨著我們的産業升級,來逐漸縮小這個差距。

    第二,圍繞主導和特色産業的形成,形成我們的産業鏈,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江蘇周莊的感測器基地,雖然很小,但是已經典型的形成了自己主導特色産業的改革。江蘇周莊是一個很小的鎮,幾乎集中了全國主要的感測器研發和生産的企業,而且整個感測器生産形成了橫向的,元器件、零部件的配套,縱向的産品應用配套,整個産業鏈已經形成。而且這種産業鏈和産業群的形成,已經體現出來競爭的優勢。周莊的感測器,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有幾個感測器産品,在世界感測器市場份額當中,佔到了百分之幾十的份額。全國有相當一部分高新區,都應該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在競爭中發展和形成自己的主導産業,而不是在惡性競爭中造成幾敗俱傷。

    這是我對高新區加入世貿以後,如何採取應對措施,我認為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提一點想法。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對,提出來主要跟大家一起交流。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謝謝各位。

     (趙玉海,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本文根據講話錄音整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