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委:提高建築業素質 迎接挑戰    

    一、北京城市建設的成就和建築業的發展概況

    (一)北京城市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後,北京城市建設迅猛發展,特別是“九五”期間,在香港回歸、建國五十週年慶典、澳門回歸、申辦奧運和國家有關拉動內需政策的作用影響下,北京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五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5462億元,相當於“八五”時期的2.3倍。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累計1382億元,是“八五”時期的2.8倍。一大批重點項目先後投入使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大大緩解了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後勁,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九五”期間全市對交通領域的投資累計達到218.4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6倍,相繼建成了地鐵復八線、平安大街、廣安大街、四環路、八達嶺高速公路以及城區路網加密工程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城市道路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00年末,北京市區道路總長度達到3800公里,比1995年增加606公里。道路面積達到3950萬平方米,新增1081.3萬平方米,增長37.7%。地鐵運營線路達到53.3公里,新增12.1公里,增長26.6%。公交運營線路總長度達到1.7萬公里,比“八五”末增長2.7倍。公路總長度達到13311公里,新增1500公里,增長12.7%。城市公用事業穩步發展,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供應能力進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自來水售水量近8億噸,比1995年增加1億噸,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331.4萬立方米。年用電量超過330億千瓦時,比1995年增長48%。集中供熱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比“八五”末期增加近3000萬平方米。燃氣用戶超過290萬戶,比“八五”末期增加60多萬戶。天然氣年使用量突破10億立方米。固定電話市區普及率達到每百人66.4部,行動電話266萬戶,基礎設施的瓶經制約明顯緩解,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九五”期間累計建成各類房屋9644.3萬平方米,比“八五”時期增長55.4%。其中住宅5979.9萬平方米,佔全部竣工面積的比重高達62%,年均竣工1196萬平方米,是“八五”時期年竣工741.4萬平方米的1.6倍。住宅建設進程的加快,極大地改善了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到2000年底,各類房屋的擁有量達到3.4億平方米,其中住宅1.86億平方米,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6.8平方米,增長率26.3%。改造危舊房215萬平方米。完成了城市水系綜合整治及故宮護城河治理、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治理、王府井大街改造、西單文化廣場、中華世紀壇等大批城市形象工程,市容市貌顯著改觀。此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00年全市空氣污染指數3級及好于3級的天氣天數佔全年天數的93.7%,2級及好于2級的天數達到48.4%。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0%,比1995年提高20.6個百分點。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1.5%,比1995年提高60個百分點。城市綠化隔離帶和萬米大綠地建設工程全面啟動,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4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6.5%,比“八五”末期提高3.8個百分點。可以説,經過五年的發展,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二)北京建築業發展概況

    北京建築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和自身改革的不斷深化,行業實力不斷發展和壯大,生産力水準不斷提高。現已發展成為專業齊全,綜合配套、裝備先進、技術水準屬國內一流的,能完成各種城市建設任務的産業大軍,為首都經濟發展、城市面貌改善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北京經濟中的支柱産業地位逐步增強。“九五”期間建築業累計完成總産值3021.4億元,比“八五”時期凈增1850.4億元,增長1.6倍,年均增長13.3%,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的68.6%。2000年完成727.1億元,同比增長6.5%,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61%。“九五”期間全市建築業累計實現增加值857.8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1.3倍,年均增長14.8%。在國內生産總值構成中,建築業所佔比重超過8%。2000年實現198.83億元,比重為8.1%,比“八五”末期上升了0.1個百分比點。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到2000年,有各類建築企業5000余家,從業人員56.7萬人,擁有資産總額1086.5億元,凈資産258.9億元,自有機械設備16.3萬台,總功率339.3萬千瓦;年施工規模7000萬平方米,年竣工規模近2400萬平方米。科技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工程品質不斷提高。“九五”期間,我市建築業的科技水準不斷提高,先後完成了一大批技術含量高的國家及市屬重點工程,總體技術水準屬國家一流水準,其中部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2000年竣工面積優良品率達到55.3%,單位工程優良品率23.9%,分別比1995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施工現場環境污染和擾民現象逐漸減少,文明現場施工水準不斷提高。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經營領域不斷拓寬。五年來,先後承建了外省市的高速公路、市政及房屋建設工程總産值365.1億元,比“八五”時期凈增267億元,增長2.7倍。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還主動開拓國外市場,五年中完成國外施工産值32.4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2.3倍。行業管理進一步加強,建築市場逐步規範,初步建立了行業和市場管理的法規體系。將招標投標、開工審批、品質監督、工程監理等各種手續納入市場管理,增加交易的透明度,有效地遏止了市場競爭中的不正之風。2000年,全市施工面積中,招標投標面積達5857.3萬平方米,佔全部施工面積比重80.9%,比1995年提高了12.4個百分點。

    二、“十五”期間北京建築市場規模和城市建設的重點

    (一)“十五”期間北京建築市場規模預測

    預測未來五年北京城市建設規模,我們主要考慮三大因素。一是北京自身發展的需要。北京城市建設雖然取得顯著成就,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城市基礎設施供給仍顯不足,交通擁堵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水資源供應緊張問題突出,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仍很艱巨,城市發展不平衡,南部地區、衛星城和邊緣集團建設總體滯後,不少居民住房條件還還有待進一步改善,等等。按照北京市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2010年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起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使北京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到本世紀中葉要成為具有一流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按這個目標,北京的現代化水準還有很大差距,北京城市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二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資的涌入。中國入世後,經濟健康發展,社會生活穩定,市場需求旺盛,跨國公司紛紛搶灘中國,在北京設立研發基地和生産基地,必然導致建設任務的增加。三是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奧運工程的建設。北京承辦奧運會,給北京城市建設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比賽場館和相關設施建設必須在2006年6月以前全部完成,不僅直接擴大了北京建築市場的容量,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方面建設的加快發展,使原來2010年“構建起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標提前在2008年完成。綜合以上因素,預計“十五”期間,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速度為9%,五年累計投資8500億元左右,比“九五”期間增長5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800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30%。建築安裝總産值五年累計在5000億元左右,比“九五”期間增長60%;各類房屋的年施工面積2001年已突破8000萬平方米,今後四年可能會突破1億平方米,比“九五”期間增長43%;各類房屋竣工面積五年累計1.3億平方米,比“九五”期間增長35%。

    (二)“十五”期間北京城市建設的重點

    一是奧運場館建設。今後三年將全面展開奧運比賽場館和相關設施建設,按照《北京奧運作動規劃》,奧運比賽計劃使用37個場館,其中在北京地區的32個,分佈在“一個中心(即奧林匹克公園)和三個區域”,包括新建場館19個(含6個臨時賽場),改擴建場館13個,以及國際展覽中心,奧運村和文化服務等相關設施,此外還要改造59個訓練場館及配套建設殘運會專用設施,總投資約20.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70億元。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建設方面,加快軌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首都機場擴建等工程建設,到2008年,新增軌道交通線路147.5公里,總里程達到201公里,地鐵在城市客運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提高到17%;全市高速公路達到718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4700公里;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19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87.3公里/平方公里;首都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800萬人次。在資訊通訊建設方面,在建設“數字北京”的同時,重點實施“數字奧運計劃”,建設各種與奧運相關的資訊通信基礎設施和網路系統。在水、電、氣、熱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也要建成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三是重點功能區和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北京商務中心區,與奧林匹克公園共同構成北京市的三大重點功能區。同時要建設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二期、中國科技館新館、首都博物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四是住宅建設和危舊房改造。“十五”期間,房地産開發將以住宅為主導産品,而且向危舊房改造、經濟適用住房和普通住宅傾斜,並適當開發建設高檔商品房,五年累計竣工住宅約7000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約2000萬平方米),到2005年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實際可能達到20平方米)。“十五”期間計劃拆除8個城近郊區的303萬平方米的危房,需成片拆除164片,涉及居民房屋934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4.7萬戶。五是南部城區、邊緣集團、衛星城和小城鎮建設。實行城市開發建設的戰略轉移,完善城市佈局,加快南部城區建設和發展,加快邊緣集團、衛星城的開發建設和小城鎮建設,構建市中心區——綠化隔離帶——邊緣集團——衛星城——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

    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提升北京建築業素質

    我國加入WTO和北京承辦奧運,對北京建築業來説,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我們更加看重機遇,決心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並把挑戰作為對我們的最大激勵,努力向國內外企業學習,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速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提升北京建築業素質和北京建築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

    加入WTO對我國經濟將會産生全面影響,但對政府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我們將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進一步改革和減少行政審批,簡化程式,規範操作,公開透明,強化責任,建立責任政府。要堅決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建立法制政府。要加快政府管理資訊化建設,推廣電子政務,提高工作效率。加強政風建設,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建設廉政、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

    1.適應入世要求,清理委發規範性文件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清理本市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意見》的要求,市建委對涉及本市建築業、城市建設綜合開發以及建材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進行了認真清理,從1980年以來頒發實施的9656件文件中篩選出263件行政措施,逐條逐項進行審核,對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上位法規定、市場開放原則以及行政審批事項要求的,全部停止執行。並於2002年3月26日停止執行《北京市建設工程開工證發放辦法》等137件文件,保留52件,等待和正在修改的74件。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

    2000年1月18日第一次清理行政審批事項時,北京市建委共有101項,經篩選有39項不屬於行政審批,存62項行政審批事項。2001年4月20日經市政府批准,削減20項,保留42項。2002年再次精簡10項,現保留32項(其中審批事項10項,核準事項8項,審核事項4項,備案事項10項),精簡幅度48.4%。下一步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根據入世和深化改革的需要,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

    3.制定行政審批程式性規定,切實規範政府行為,提高辦事效率

    切實轉變“重審批、輕管理,重權利、輕服務”的觀念,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規範政府行為,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保障和促進建設市場健康發展,加快首都城市建設。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要求,本著合法合理、精簡效能、權責統一、公開透明、監督制衡的原則,對市建委現有32項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規範,逐項、逐環節、逐要素制定了相應的審批程式。每項行政審批事項均規定了審批項目法律依據、收費依據、審批總時限、審批程式、受理條件、審批標準、崗位責任人、崗位職責與許可權等內容。規範了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審批行為,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並且為建設單位、房地産開發企業、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材供應單位、仲介單位等行政管理相對人依法辦事、監督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依據。

    4.加強法規建設,堅決依法行政

    北京建設市場全面開放後,要建立公平準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必須要加強法規建設。按照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統一要求,在對北京建築業現行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進行“廢、改、立”工作。對違背國家有關法律、違背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經濟規律,阻礙市場全方位開放的要堅決廢除;對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部分條款要加緊修改;對市場需要而現在沒有的要加快建立。要加強行政管理人員和行政執法人員法律知識培訓,切實提高行政管理人員和執法人員的素質,提高依法行政水準和執法水準。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行為,創造公平、公正、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

    1.加大力度,繼續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

    加強建築市場管理,加大執法力度,規範業主、承包商和仲介機構等各方市場主體的行為。健全和完善建築市場檢查辦法,嚴格實行建築市場準入和清出管理。對於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的管理,要嚴格實行工程的品質、安全和建築市場行為三個否決權。凡發生重大工程品質安全事故或有建築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都要在資質審批、年檢或日常管理中按照有關規定作出嚴肅處理。

    2. 進一步健全和規範有形建築市場

    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築市場,是提高建設工程交易透明度,防止規避招標、招投標弄虛作假,以及轉包、違法分包等行為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優化投資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北京已建立了中心市場、分市場和區縣市場,今後要按照國務院的規定,進一步健全和規範有形建築市場。有形建築市場與政府部門及其所屬機構脫鉤,人員、職能分離,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專家評標制度,保證項目招標品質和投資效益。公開辦事制度和辦事程式,建立電腦網際網路絡,為參加招標和投標的各市場主體,提供優質的服務。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在有形建築市場集中辦理各種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同時加強現場監督,保證招標投標活動規範、有序和高效地進行。

    3.建立企業信用體系,規範企業行為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規範市場經濟行為,是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是貫徹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方略,完善的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建築市場上存在著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和違法行為,必須在治標的同時,尋求治本之策。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築生産經營活動中,建立起企業、仲介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檔案,使有不良行為記錄者付出代價,名譽掃地,受到社會的全面監控,直至繩之以法;使依法經營、誠實守信者充分享有守信的益處和便利,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企業信用系統由四類系統構成:一是企業不良行為警示資訊系統,主要記錄企業嚴重違法違章行為,被有關部門依法限制其註冊登記、吊銷營業執照以及受過其他重大處罰等;二是企業不良行為預警資訊系統主要記錄企業一般性違法違章、失信行為,被行政處罰或通報的情況;三是企業身份註冊資訊系統主要記錄企業登記註冊、年檢、行政審批等基本情況;四是企業良好行為資訊系統,主要記錄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被市級以上部門獎勵表彰的情況。目前企業不良行為警示資訊系統已經在“首都之窗”網站上開通,其他幾個系統將於年底全部開通。我們將把北京市所屬建築企業和所有在京承包工程的外地企業和外國企業全部納入企業信用體系。

    (三)調整建築業結構,促進行業結構優化升級

    目前北京建築業的整體結構仍不合理。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國有經濟成分過大,民營經濟不夠發達;在組織結構方面,大的不強,小的不專,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總分包體系;在産業結構方面,多元經營的能力不強;在市場結構方面,開拓國際和外埠市場的能力較弱。我們準備以我國加入WTO和北京辦奧運為契機,進一步調整行業結構,促進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調整所有制結構。通過企業改制、資産重組、逐步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加快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到“十五”末期,國有經濟的比重由現在的50%左右降到30%左右,基本上由眾多的中小企業中退出來。二是調整産業組織結構。結合企業資質就位,形成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分)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的企業格局,形成相互依託、緊密配合的工程總分包體系。通過參股、控股、兼併、收購和強強聯合,進行全行業資産重組,到“十五”末期培育1—2個資金、技術和管理密集的,跨行業、跨地區和跨國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三是調整産品結構。在突出主業的前提下,努力發展多元經營,到“十五”末期多元業務的營業額,相當於施工總産值的50%左右。四是調整市場結構。要充分利用我國加入WTO,國外市場也要進一步對我國開放的歷史機遇,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同時利用國內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機會,積極對外埠承包工程和開展其他經營業務,到“十五”末期在國外和外埠完成的施工産值佔北京建築業總産值的30%。

    (四)深化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加速與國際慣例接軌

    國際慣例,作為國際競爭的共同語言,是國際建築業競爭的“遊戲規則”,它能有效地規範建築市場競爭秩序。同時,通過對國際慣例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提高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經驗,積極學習並汲取發達國家工程建設的經驗,充分利用奧運工程建設的機會,按照國際工程慣例,深化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如加快工程造價制度改革,推行國際通行的“工程量清單”報價制度,逐步建立起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推行工程擔保和保險制度,完善工程風險管理機制;深化工程承包方式改革,推行工程項目管理總承包(PMC)方式;等等,進一步發展、完善仲介服務和建築要素市場,強化市場機制自身調解的功能,加速與國際接軌。

    (五)深化企業改革,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北京建築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不斷發展壯大,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企業機制不活,特別是富餘人員多,企業和職工隊伍的優勝劣汰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企業負債率高,社會負擔重,經濟效益不高;隊伍規模過大,整體素質不高,技術水準和管理水準與國際國內的優秀企業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不夠強等等。面對我國加入WTO和北京承辦奧運,北京建設市場要向國內外全面開放,國內外實力雄厚的優秀企業會大量進入北京市場,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的嚴峻形勢,北京建築企業要想在公平競爭中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必須加大改革力度,搞好“三個創新”和“一個加強”。

    一是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快改制步伐,爭取到2003年,絕大多數國有建築企業完成改制,已改制的也要進一步完善,集體企業改革也要取得明顯進展。企業改制和改革重在轉換機制,通過改制、改革要實現産權多元化;公司制改革、法人治理結構和國有出資人制度規範化。同時要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切實轉變企業的經營機制,建立起適應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技術創新。堅持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管理和新的裝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建築業,是北京建築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健全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圍繞奧運工程和全市建設任務,採取“産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搞好重點項目的研究攻關,要採用國際國內最新科技成果,搞好奧運及其他重大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北京建築業的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三是管理創新。把戰略管理放在企業管理的首位,大企業和企業集團要結合我國加入WTO和北京辦奧運,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要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施品牌戰略,創建名牌工程和名牌企業,以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效應取得競爭優勢。要學習借鑒國內外企業的管理經驗,大力採用現代管理技術、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全面推進企業資訊化管理。要加強品質、安全和環保管理,進一步提高工程品質和現場文明施工水準,特別是要把奧運工程建成代表當代一流水準的體育建築精品。四是加強人資資源的開發管理。北京建築企業要全面提高市場競爭力,關鍵是人才,必須建立培養、吸引、用好和留住人才的機制。在抓好現有職工培訓的同時,還要以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一批高水準的人才,關鍵人才的引進不受地域和國外的限制,特別要引進一些高層次的國外留學生和外籍專家,通過培養和引進,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高級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以及高層次複合型的專業人才。要注重“人本管理”,把人才作為一種資源,高度重視人才的價值,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減少和避免人才的流失。探索按技術、管理等要素進行分配的途徑,建立對人才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對企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北京的建築業、北京的建築企業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積極面對挑戰,願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同臺競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創雙贏或多贏的局面,願與國內外企業一道為北京市的城市建設、為奧運工程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網 2002年5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