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從打工妹到十六大代表 記全國勞動模範徐蘭香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2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海南頻道

電話裏的徐蘭香聲音略顯拘謹,當談到橡膠和自己的學業,正就讀于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徐蘭香打開了話匣子。她説:“小時候因家境貧寒未能實現的大學夢終於在我38歲的時候實現了,能來讀大學我真的很感動。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工作,更好地服務社會。”

打工妹、十六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

“我是1991年從湖北老家來到海南新中農場當割膠工的,剛開始只是一名臨時工。”徐蘭香告訴記者,作為內地來的打工妹,她一時不能習慣日夜顛倒的工作環境。但她説幹一行,愛一行,既然來到了新中農場,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徐蘭香的愛人林國輝説,割膠的日子是艱苦的。每天1時就要起床割膠,山螞蟥經常鑽入雨靴中、爬進頭髮裏,回來時身上到處流血,螞蟥都吃飽走了,只剩下一些血口子。徐蘭香的雙腳曾因多次被山螞蟥咬過而導致傷口潰爛,但她沒有抱怨,沒有逃避,依然默默地當著一名普通的割膠工。

為了儘快掌握割膠技術,徐蘭香不僅在集中練習時最早到、最晚走,勤奮練習,每天還要用業餘時間練習幾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崗割膠第一個月,別的新割膠工人技術達到二三級,唯獨徐蘭香達到了一級。十多年來,她從沒放鬆對割膠技術的鑽研,年年都保持一級割膠技術水準。

1994年,新中農場進行橡膠樹五天一刀割制改革試驗,決定由徐蘭香等幾位膠工承擔這一任務。當時人們議論:五天一刀試驗,難度大,冒風險,搞不好一年的收入都泡湯了。徐蘭香卻説,農場把這麼重要的試驗任務交給我,是對我的信任。況且,割制改革是關係橡膠事業發展的大事,成功了,利國利民;不成功,頂多是我個人受些損失,不算什麼!於是她迎難而上,毅然接受了任務。

為了使試驗更具有科學性,她全力以赴,別人幹8小時,她幹10多個小時,還經常帶病上崗,大部分節假日都在膠園崗位上度過。徐蘭香就是憑著這樣嚴謹的態度和實幹的精神,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使得五天一刀割制試驗達到預期的效果。她管的膠園,每個樹位(400株橡膠左右)平均年産幹膠量比其他膠工的高出1噸左右,成為高産膠園。

2004年,徐蘭香承割了上世紀60年代種植的1887株107品係膠樹,有兩個樹位的單株幹膠産量分別只有1.85公斤和2.7公斤,別人都不願意割。她接手後,經過精心管養,使這2個樹位的單株産量提高到5.3公斤。為了使自己承割的膠樹穩産高産,她常自掏腰包購買尿素和農家肥施到膠園裏。到年底,原來只能完成6噸産量的樹位,取得完成幹膠10.7噸的優異成績。從1995年至今,徐蘭香累計完成幹膠66.4噸。

從事割膠工作14年,徐蘭香不斷被評為“産膠能手”“優秀膠工”“三八紅旗手”,2003年當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不服輸,愛學習,青春無悔獻膠園

新中農場工會副主席王德安説:“徐蘭香從一個打工妹到黨的十六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主要因為她有一種不認輸、愛學習的韌勁和鑽勁。”

徐蘭香所獲得的榮譽證書足足有一籮筐。但是,她把自己的成長歸功於黨和領導以及身邊眾多勞模榜樣的培養與幫助。徐蘭香回憶説,1991年剛來時被分在新中農場23隊巾幗班割膠,班裏有羅群華、黎桂香兩位省勞模大姐。初來乍到的徐蘭香,得到了兩位大姐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正是兩位勞模大姐以自己的成長歷程言傳身教,激發了她努力工作、爭當榜樣的強烈願望和積極性,也使她懂得了做人要做一個熱心腸的人。因此,對割膠技術較差的膠工,她總是給予無私的指導和幫助。幾年裏,她主動幫帶的6名膠工全部成為一級膠工。

王德安説,徐蘭香和大多數割膠工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愛學習,她很喜歡看報紙,經常跑到農場工會拿舊書舊報回去看。林國輝説,割膠回家不管多累,徐蘭香一看起書報就津津有味,甚至忘記了洗碗洗衣。為此,他還曾經很有意見。

工會主席吳瓊富説,徐蘭香確實非常好學,她學歷低,高中都沒有畢業。調到工會擔任女工副主任之後,工作性質和以前完全不同,但是她很快就適應了工作崗位,轉變了角色,學會了打字、寫文件,她對自己要求非常高。

去年,她接到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後,她丈夫還有點不樂意,對她説:都這麼大年紀了,還上什麼大學?12歲的女兒誰來照顧?

對此,徐蘭香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自己的人生就那樣隨便地混過去。我只有不斷學習,學成之後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務農場,才能報答黨和人民對我的期望。”(記者趙葉蘋)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