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吳仁寶:紮根土地的旗幟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2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他個頭不高,笑容明凈而淳樸,遠遠地便伸出手向我們走來,眼睛裏滿是溫暖與慈祥,這是一個地道的鄉村老人。

那一刻我們幾乎難以相信,就是這位老人竟創造了當代中國農民的“神話”———

他以48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履歷,成為在中國這個最小官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人。

他領導的華西村從昔日人人窮得沒飯吃,發展到今天戶戶住別墅,家家有汽車,每人平均存款超過百萬的“天下第一村”。

他傳奇的人生穿越半個世紀的風雨,成為中國農村大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幟。

他,靠了什麼?

老人點上一支煙,慢慢抽了幾口:“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還有,我的性格是沒有什麼可以影響我,不能影響我的什麼呢?那就是信仰,我是信仰共産黨的。無論任何時候,我堅信一點,共産黨是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什麼是社會主義?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正是憑這個信念,我走過了一生。”

這一瞬間,我們讀出了他的非凡。這位非凡的鄉村老人,就是讓9億中國農民為之驕傲的江蘇無錫江陰市華西村的老書記、農民思想家吳仁寶。

他從來不是潮頭上的“先進”,但歷史一次又一次檢驗了他的正確。他説:“實事求是是我的靈魂!”

吳仁寶坦言,他是一個從不想當“先進”的人,建國以來,在多次農村震蕩的潮頭上,他總不是“先進”,但是歷史卻一次又一次檢驗了他的正確。他的“法寶”有兩條:一是與上下兩頭保持一致,二是實事求是。

“如果上下兩頭髮生矛盾怎麼辦?”我們問。

“那就只好對上搞一點形式主義,目的是要保住實事求是。”吳仁寶回答。

其實,年輕的吳仁寶並沒有現在的成熟,他也犯過不實事求是的錯誤,只是他從這錯誤中明確了真理。

1958年農村刮“五風”,吳仁寶此時任華西村前身23大隊黨支部書記。在公社召集的村幹部報産量放衛星的會議上,各村的數字像競放的氣球,一路飆升,最高報到了畝産1萬斤。

輪到吳仁寶了,望著臺上會議主席興奮期望的目光,他使使勁把6畝地的産量報在了1畝地上:“3700斤。”

會場譁然。會議主席急紅了臉:“仁寶同志,你太保守,太保守。産量高低是政治問題,也是黨性問題,你再考慮考慮。”

吳仁寶沉思了半晌,説了一句話:“這樣吧,到收割時,公社派人來我們大隊監督,多收1斤,我們寧願挨餓也多賣給國家10斤;少收1斤,你們補給我們1斤就行了。”

在場的公社幹部沒人敢接這一招。

回到村裏,吳仁寶挨個找到生産小隊長做檢討:“我説了假話,我錯了。我們內部可不能再説假話,內部假了,糧食都賣了,老百姓吃啥?”

很多年過去了,吳仁寶依然常常提起這段自己説假話的舊事。他説:“從那以後,我對虛假的一套再也不相信了。幹部説假話,受苦的是老百姓。要能堅持實事求是不説假話,就得心裏沒有包袱,不想陞官,不想當先進,只有這樣,你講的話才能真正為老百姓負責,為黨的事業負責!”

吳仁寶就是憑著這“兩個負責”,把實事求是堅持了一生。

歷史發展到70年代初,這時在10個生産隊基礎上合併起來的華西村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史,吳仁寶帶領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氣概,把一個“戶戶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貧窮落後的華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國第一個實現畝産噸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然而,此時靠實幹和抓生産出名的華西並不吃香,倒是鄰村一位樸實的老阿婆被林彪的老婆葉群以“背語錄,早請示,晚彙報,跳忠字舞”等形式一番打造,捧成了萬眾學習的楷模。吳仁寶看後,覺得好笑,農民靠這些表演就能讓地裏多打糧?正是種水稻的季節,他在村裏提出“多插一棵秧,多種一畝地,向毛主席獻忠心”。

結果,東邊的村子讀語錄、跳忠字舞,人聲鼎沸,生産卻連連下降;西邊的華西村奮戰田野,生産猛漲。全國許多到東邊村學習的農民都被吸引到華西來了,他們在這裡才學到了種田人的“真經”。地區的領導怕了,發出通告:一不準到華西,二不準宣傳華西,三不準介紹吳仁寶。吳仁寶不在乎。他從來也沒想當先進,他説先進不先進是外界對你的評價,關鍵是自己一定要實事求是做事,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就在同一時期,當中國農村上下都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時,吳仁寶卻認準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個理,領著華西村偷偷地辦了一個小五金廠,白天有領導和外人檢查參觀,廠子就關門息聲,人下大田;檢查參觀的人一走,大家又回來加班加點。這個小廠子,一年為華西村創利30多萬元。幾年裏,靠這筆錢,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每人平均分配從130元上升到220元,村裏還建成了當時連蘇南大部分縣還都沒有的5層大樓,用來辦託兒所、中小學,被華西人自豪地稱為“教育大樓”。

80年代初,中國農村開始經歷一場新的重大變革,以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簽下“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為引子,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標誌,“分田到戶、包産到戶的承包責任制”迅速在各地推開。面對這場全國性的改革,以集體經濟壯大起家的華西村怎麼辦?實事求是的思想依然是吳仁寶的準繩。他認為,中央政策的意圖其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富裕起來。在那些地少人多,長年的大鍋飯嚴重制約生産力發展的地方,分田到戶是非常必要的;而華西村每人只有半畝地,集體經濟已經十分壯大,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為什麼一定要分呢?他在村黨支部會議上説:“華西村現在的頭等任務是要更大力度地發展集體經濟,讓大夥兒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而且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華西村沒有分,它實事求是地堅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後,它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後盾,使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為中國最富裕的農民。

有著50多年黨齡的吳仁寶,真的如一些人所傳是料事如神的“奇人”嗎?並不是。他只不過是一輩子老老實實地遵循了黨的一條最樸素而又最本質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僅此一點,已足以傳達出這位農民思想家的可貴。他曾多處逆境,但從來未放棄過身上的責任;貧窮的農民能過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幸福。他的格言是:“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在華西村,不少人告訴我們,吳仁寶是一個心腸很軟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別人受窮。能讓自己的農民兄弟姐妹過上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為此,他留給自己的只有4個字———擔當、奉獻。吳仁寶回顧往事,總是十分感謝早年村裏的那個木匠。那是華西村組建初期,家家窮得吃不飽肚子,許多人跑到外鄉謀生路。有一次,集體的農具壞了,吳仁寶請村裏一位木匠來修,他外出跑單幫掙錢去了;第二次去請他,他讓老婆出來擋駕説“病了”;第三次又去請他,他沒能躲開,索性抹下臉説:“若要我回心轉意,為集體出力,除非集體收入超過我單幹。”這件事刺痛了吳仁寶的心。那天晚上,他一個人跑到華西地勢最高的墩池河中心的土墩上,望著全村的爛攤子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召集全村幹部開會,開口吼出一句:“是共産黨的幹部就要讓人民過好日子!如果我們這些幹部不能讓人民過好日子,算什麼共産黨員?!”《華西村學大寨15年發展遠景規劃》在這一年年底出臺。

歲月滄桑。現在的華西村早已看不到昔日改天換地留下的影子,但有一首當時的民謠至今人們記得真切:“做煞大隊無搭頭,幹起活來累死人,有女不嫁華西去,寧願扔在河浜裏”。吳仁寶當時對村裏的姑娘、小夥子們説:“將來會有成群的好姑娘送到府,也會有大批的好女婿走到府!”他的話都變成了現實。現在嫁到華西的姑娘和到府的女婿大都是大學生、研究生畢業,還有不少是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這裡的富足,更有深藏在這片土地上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正是吳仁寶的精神。他自己總結為“三不倒”:困難難不倒,威嚇嚇不倒,表揚誇不倒。靠這“三不倒”,吳仁寶闖過風風雨雨。

37年前,他曾因一頂“走資派”的帽子致使自己和家人飽受摧殘,在那個他幾乎想放棄所有理想的“一生中最險、最痛苦的年三十夜”,只因了妻子輕輕的一句話:“村裏人都盼著跟你奔好日子呢!”他從此再也沒有過徬徨。26年前,在他擔任江陰縣委書記第5年,把全縣工農業帶上中國百強縣第二名後,卻因為他所倡導的“打起背包走訪基層”的做法讓一些人不舒服,使得他在中共江陰縣第5屆代表大會上以3票之差落選。他淡然一笑,回到華西,率領全村人民開始了新的奮戰。

21年前,當社會上出現對社會主義的種種懷疑與模糊思潮時,他帶領華西村100多名黨員幹部奔赴南京雨花臺,在革命先烈紀念碑前舉手宣誓:“生命不息,衝鋒不止,苦戰3年,目標1億!”這就是吳仁寶,什麼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帶領華西農民前進的腳步。1992年3月1日,是吳仁寶久旱逢甘露的日子,這一天,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講話見諸報端,他欣喜若狂,當天夜裏2點急召全村黨員幹部開會:“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馬上就要到來,我們要緊緊抓住機會!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是‘借錢吃足’!”短短幾天內,華西用籌來的幾千萬元一下子“吃”進了一個月後價格翻了幾番的上萬噸鋁錠、鋼坯,迅速投入隨即開工的村辦企業生産中。當別人還在學習領會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時,華西已經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一路飛奔。它先後實現了“電話村”、“彩電村”、“空調村”、“汽車村”、“別墅村”,到21世紀,一些村民已經搬進了第5代住房———高檔豪華的歐式別墅,一幢價值300多萬元。華西以它如日中天的發展,證明著社會主義的光明燦爛。

這裡是吳仁寶的家。當我們第一次走進去,驚訝得説不出話。無法想像在這裡的農民都過著如天堂般生活的光景,這位天堂般生活的第一創造者竟與老伴依然住在華西村70年代的舊樓裏,房間墻壁已多處剝落,傢具老舊,唯有主人與眾多國家領導人及天下各界人士合影的滿墻照片,顯示出這幢老房子的不同尋常。村民們告訴我們,早在20多年前,吳仁寶就給自己約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1999年至2004年,華士鎮人民政府獎勵給吳仁寶個人5000萬元,他笑笑:“我要那麼多錢幹嗎?不要,還是留給村裏,留給老百姓。”在華西村口的一塊大牌子上,寫著吳仁寶的名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吳仁寶的幸福究竟在哪呢?我們結識了村民黃永高。這是一個殘疾農民,原是與華西村相鄰的華明村人,兩歲時不慎摔彎了脊椎骨,落下終身重度駝背。1982年的一天,已是35歲仍單身一人的黃永高來到華西一家工廠門口,擺了個小攤子給人修鞋,天下著大雪,他蜷縮著身子,手上裂著一道道血口……吳仁寶路過他的身旁,停住了腳步,姓名、家世一一問到,最後説了一句話:“你到我們華西來工作吧,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我?能行嗎?”黃永高流淚了。“行!”吳仁寶用力點點頭。就這樣,黃永高進了華西,不僅有了工作,38歲那年還同一位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相愛。他們要結婚了,吳仁寶樂得合不攏嘴,親自為他們操辦了5桌酒席,之後,又給他們分了一套三層樓房。2004年,黃永高的兒子讀到高中,吳仁寶又把他們一家調進了500多平方米的別墅。這位矮小駝背的農民興奮地帶著我們樓上樓下地跑,參觀他新裝修好的房子:進口木地板,高級大理石,全套紅木傢具,各種流行電器……他一直在笑著,幸福從心裏頭往外淌。聽説,在華西村像黃永高這樣有殘障的人還有很多,但他們都過著富足的好日子。從這些最普通、最弱勢的農民的幸福中,我們最終深刻地讀懂了吳仁寶的幸福。

“口袋”、“腦袋”都要富;“一分五統”村村富。他説:“共同富裕是我畢生的追求!”有一位德國政要到華西村參觀後,説了這樣一句話:“華西村的富裕,讓我們親眼見到了馬克思早在100年前所暢想的那種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真正富裕。”這是一種怎樣的真正富裕呢?在華西有一個常令外人敏感而議論的話題,那就是它所實行的分配製度。華西村規定:凡村辦企業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領取50%的工資,其餘50%存在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到年底一次兌現。獎金通常是工資的3倍,80%作為股份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有人給華西下了一個十分嚴厲的判斷:在華西沒有個人財産的自由支配權。對個人的財産沒有自由支配權的人們,該是有著種種不滿。不料,當我們向碰到的每一個普通村民提起這件事時,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充滿了喜悅:“這樣好啊!要不我們怎麼能住別墅、開汽車。再説,錢存在村裏,還可以分紅,富了集體,也富了個人。”“那你們要用錢怎麼辦?”“遇婚喪嫁娶的大事,向村裏打個報告,需要多少取多少。平常的生活不缺錢花,有大病村裏都包了;米麵菜油、各種副食村裏發的吃不了,每人每年還有3000元餐券在村裏的大飯店免費吃飯。另外,男到60歲,女到55歲,每月都可以拿到養老金呢!”記起了吳仁寶説過的一句話:“農民辦企業要發展,要壯大,只能靠自我積累,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眼前我們看到的事實是,這種做法的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華西集體經濟如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從表面上看,農民當年分到的現金並不多,但從長遠看,“肥水不流外人田”,農民的家底越來越厚。而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共同富裕。用吳仁寶的話説就是:“華西村沒有暴發戶,沒有貧困戶,只有家家戶戶富。”這句簡單樸素的話語,道出了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富裕的本質。

在華西村還有一種景象常讓外來者感到驚異,那就是以各種形式存在、滲透于華西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國優秀傳統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這裡,你常可以聽到無論男女老少隨口都能背出來的老書記編寫的《十富讚歌》和《十窮戒詞》。村頭挺立的標語牌上寫著華西人的“富裕觀”———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是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是富。華西人的“發展觀”———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華西人的“六愛”———愛國愛家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華西有一個創建6年的藝術團,每年在村裏演出300多場,成為村民了解黨的方針政策、接受思想教育、享受娛樂的精神大餐。藝術團團長由吳仁寶親自兼任,這是他在全村60多個企業的唯一兼職。橫貫全村的長廊刻滿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著積極意義的人物和故事,如“桃園結義”、“八仙過海”、“三顧茅廬”等等,農民公園裏則把中國歷史上24孝的故事一個個做成了如真人大的雕塑,據説,對村裏的家庭和睦起了不小的作用。所有這一切,正是吳仁寶“共同富裕”思想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即:農民不僅要“口袋”富,還要“腦袋”富。他説,“口袋”不富就別提“腦袋”富,“口袋”富是“腦袋”富的基礎。而“腦袋”富了,“口袋”才能永遠地富,“口袋”和“腦袋”一齊富,中國農民才能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朝著“小康”、“中康”和“大康”的目標步步登高。

吳仁寶的“兩富理論”富到了農民的根子上。華西最讓外來者開眼界的是這片土地上“一分五統”的大格局,這是吳仁寶“共同富裕”思想的傑出創造。早在80年代,當華西村開始富起來時,吳仁寶的眼光就開始投向了周邊的村子。他從來不是一個只知端自己飯碗過日子的人,而是一個有著宏大悲憫之心的共産黨人,只要看到有人受窮,他就不甘。華西旁邊有個前進村,1988年華西成了“億元村”,這個村到年底卻連幹部的工資都發不出來,還倒欠村民6萬元。那一天,外面雨雪交加,村委辦公室一屋子幹部長吁短嘆。就在這時吳仁寶推門走進來,拿出10萬元現金:“先把欠村民的債還了,再把年過了。”所有的人都落淚了,沒等道出感激的話,吳仁寶又説:“我們華西出500萬元,幫你們建一個廠,賠了是華西的,賺了是你們前進的,怎麼樣,幹不幹?”就這樣,前進村第二年建成一座化工廠,當年營利50多萬元,3年後利稅達到500多萬。像前進村這樣得到過華西幫助的村子很多。漸漸地吳仁寶發現,這些村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發展,這讓他對幫扶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常言“船小好調頭”,但在全球經濟大市場的條件下,已是“大船才能抗風浪”。於是一個吸納周邊村子建立“一分五統”大華西的設想在他的腦海裏逐步形成。所謂“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併入華西的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村委會;由華西集團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這個想法不但得到了上級政府的讚賞和支援,更得到周邊村幹部群眾的舉雙手擁護。從2001年開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簽字同意率先後併入華西,到2004年,華西已由原來的面積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擴展到方圓30多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人口30000多人。如今走進大華西,我們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壯觀景象,這裡有“工業區”、“生態農業區”、“生活區”、“休閒娛樂區”、“旅遊風景區”……78歲的吳仁寶深情地説:“到我80歲時,所有大華西的村民都要搬進別墅、新房,讓他們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吳仁寶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播種機,他渴望著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的種子播撒到更多農民的心裏,播撒到更廣大的土地。他曾先後出省建立了“黑龍江華西村”和“寧夏華西村”,這兩個村的村民收入翻了四番。他曾為中西部20多個省、區舉辦100多期培訓班,智力扶貧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吳仁寶向我們透露,2006年開始,華西將每年邀請全國1萬名農村黨支部書記舉辦交流學習班,分期分批,總期5年。學習交流的目的,他概括了一句話:“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做了48年村支部書記的吳仁寶已于兩年前退下,他的四兒子吳協恩經全村黨員幹部選舉以全票當選,成為華西村新的掌門人。老書記對新一代領導的最大期望是:把華西“共同富裕”的理念堅持到底。

離開華西的前一天,我們與吳仁寶一起登上了華西的標誌性建築———華西金塔,他説的一句話讓我們難以忘懷。“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是我們共産黨人堅定不移的理想,我們一生中可能不會實現,但我們一生中可以去實踐。我這一輩子是破除了對於理想的一切障礙,能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便是我吳仁寶畢生的追求!”這是一個信念如磐石的人,是一面深深紮根在土地上的共産黨人的旗幟!

(張嚴平 孫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