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湖南省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情況及政策建議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一、湖南省農民轉移就業概況

湖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一個農業大省,截止2004年底,全省總人口為6697.7萬,其中農村人口為4320.02萬,佔總人口的64.5%。湖南農民外出務工始於1982年,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遍佈五湖四海,成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之一。據省勞動保障部門調查統計,2004年全省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達到829.1萬人,創年收入497.46億元。加上離土不離鄉的務工收入,全省農民務工年收入已達到600.6億元,佔農民總收入的40.7%,務工收入不僅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品質,更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近幾年來,湖南農民工總體規模和輸出領域逐步擴大。2002年,全省農民工為525萬人,其中,省內城市務工的為18%,省外務工的為82%。2003年為736萬人,到2004年達到829.1萬人,三年內增長63.3%。年均增長21.1%。按行業劃分,主要分市在製造業、商業餐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社會服務等行業。按地區劃分,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天津、新疆等地。其中在廣東的民工據省計生委流動人口統計,有430多萬人,超過外出務工人員半數以上,居全國各省在粵務工人數之首。務工人員的地域分佈逐步擴大,由過去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開始向全國擴展,形成了“立足珠江三角洲、搶灘長江三角洲、擴展閩江三角洲和瞄準西部大開發勞務市場”的新態勢。

農民工的年齡、學歷和技能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改善。據省計生委調查統計,2003年,湖南農民工中男性佔53.48%,女性佔46.52%。16至20歲年齡段的佔17%,20至35歲年齡段的佔57.62%,36-49歲的佔12.8%;50歲以上的佔2.58%。小學以下的佔1.19%,小學文化的佔14.62%,初中文化的佔70.64%,高中或中專的佔12.15%,大專以上的佔1.4%。外出務工人員學歷水準有了明顯提高。近年來,湖南省部分市縣根據當地實際,開拓創新,打造勞務品牌,如“長沙湘菜廚師”、“攸縣的哥”、“桃江保姆”、“株洲、湘潭技工”、“張家界湘妹子導遊”等等。一大批技能人才、特色人才在農民工結構中的比重逐步加大,有效地提升了湖南勞務輸出的層次、品質和競爭力。

二、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面臨的問題

(一)就業方面的問題

1、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就業服務相對滯後。據調查,農民工進城務工存在著較大的自發性,其中自行尋找和通過親朋好友介紹的佔了67.2%,而通過職業仲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組織的只有22.5%,還有10.3%的人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工作。由於缺少規範的勞動力市場和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又加之存在監管真空,農民工權益被侵害的事情時有發生。據調查,其中被騙1次的佔27.3%,被騙2次的佔10.6%,被騙3次以上的佔7.5%。同時,很多的用人單位不與農民工簽訂用工合同,又為農民工受到權利侵害埋下了隱患,調查顯示,只有約22%的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合同,沒有合同的保護,農民工通常處於弱勢,一旦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糾紛,給勞動仲裁帶來一定難度,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及時得到保護。

2、農民工進城務工存在行業歧視,受到不公平待遇。由於我國長期實行二元社會的管理體制.農村居民長期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許多權利。具體到就業市場上,農民工和城市職工的差別表現在:首先,農民工往往被排斥在那些經濟待遇較好、體力強度較小、危險程度較低的行業或工種之外,用人單位動則以農民工素質低、流動性大為理由,拒絕招收農民工;其次,農民工和城市職工在工資待遇,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相差甚遠。調查顯示,有70.5%農民工遭受過不平等待遇,其中21.3%的農民工遭受過明顯不公的待遇。

3、農民工工作普遍存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資收入少,並被拖欠的問題。農民工由於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不平等地位和某些自身的因素,就業範圍相對狹小,調查表明,有超過70%的農民工是從事製造業(工廠)、建築業、商業餐飲業、社會服務業。這些行業屬於勞動力密集型,體力粗活多,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資收入低。被調查農民工中,多達78.3%的每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45%的每日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只有15.7%的農民工每週休息兩天,而33.3%的農民工根本沒有假日休息。與長工作時間相對應的卻是低工資收入。據調查,每月的收入在800或800元以下的佔被調查農民工的59.2%,7.3%的人月收入竟不足400元!更為嚴重的是,被調查者中,有58.3%的人遭遇過拖欠工資的問題,22.5%的人被剋扣過工資,18.1%的人遭遇過惡意拒付工資的問題。

4、農民工維權意識差,當自己在就業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懂得用法律進行保護。當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工往往顯得茫然或無奈,多數不求助法律、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或者延續在農村的一些做法,尋求在農村建立起來的社會關係,甚至通過違法行為,採取違法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0.5%的人向政府部門、媒體反映,或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楣,採取極端(如暴力、自殺、威脅等)或其他方式解決問題的則分別佔28.3%、51.2%。農民工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法律法規知識缺乏。調查顯示,56.4% 對於勞動相關法律了解一點,32.6%的則根本不清楚,熟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的只佔被調查者的11%。

(二)培訓方面的問題

1、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數量和範圍有限。一般地説,就業培訓存在職前、職中兩種方式或兩個階段:一是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的培訓機構和其他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職前培訓;二是用工單位組織的崗前或職中培訓。對農民工來説,職前培訓更具有現實意義。目前,對農民工的職前培訓存在著受訓人數非常有限、覆蓋面不夠廣泛的突出問題,其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政府資金投放不足,制約了農民工培訓的開展,雖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正逐步建立農民工培訓的專項資金,但有限的資金與大量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二是政府對農民工培訓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培訓的事情或培訓的必要;三是農民工對培訓收費,尤其是社會培訓機構以營利為主且又不甚規範的行為難以接受;四是農民工中存在著培訓耽擱時間、影響收入的思想誤區。

從調查情況來看,參加過自費培訓的只佔42%,在被問及是否願意政府部門對務工人員進行就業培訓時,表示願意的只有45.8%,選擇免費願意的佔30.8%,還有23.4%的人選擇不願意;在問及影響農民工參加自費培訓的原因時,60.6%的人認為是“支付能力有限”、“培訓收費不合理”、“耽誤時間、影響收入”。由此可見,農民工受訓有限,既有政府的原因,包括資金投入和對社會培訓的監管等,也有農民工自身的原因,包括經濟條件和思想觀念限制,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農民現實的經濟條件制約。

從職中培訓來看,很多用工單位也疏于對農民工的培訓,認為農民工流動性強,素質本來就低,進行培訓得不償失。調查中,有36%的人接受過用人單位培訓,沒有參加崗前培訓的佔47.1%,還有16.9%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培訓的事情。

2、農民工培訓缺乏統籌領導,培訓資源難以形成合力。全省農民工培訓工作許多部門都在抓,如勞動保障、教育、農業、科技、水利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出發,開展了農民工的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協調和銜接,沒有形成合力。全省農民工培訓工作在許多市縣還沒有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因此,缺少統籌規劃和協調發展。這種狀況,不能適應發展農村經濟戰略決策的要求。

3、基層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我省許多鄉鎮由於受經費、編制等方面的限制,沒有專人負責農民工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一方面,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培訓需求、就業願望等資訊無法摸底;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培訓就業資訊又沒有一個暢通的渠道傳遞到農民工手中,造成供需脫節。同時,農民工培訓網路沒有覆蓋到每個鄉鎮,參加培訓必須去縣城,這就增加了農民工食宿等費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培訓的參培率,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發展。

三、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城鄉一體勞動力市場,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

1、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構建政府主導的公平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解決農民工合理就業的重要保證。完善農民工就業市場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取消農民工就業市場,使之融入到普通的就業市場體系中。只有運用市場調節和優化配置的新方式,才能真正建立起雙向選擇、合理流動的農民工就業新機制。要逐步打破城鄉就業分割格局,破除行業用工的身份歧視,實現城鄉居民身份的一體化,解決好“角色均等”的問題。取消目前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避免兩個市場重復建設、互相爭奪和浪費資源的現象,推動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平等競爭,減少農民工就業的障礙。使農民工能夠順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很好的實現就業。

2、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平臺和資訊網路。加強省、市、縣勞動力資訊網路建設,連通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逐步形成“資源共用、資訊互通、城鄉對開”的就業資訊平臺,鄉鎮要建立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資訊數據庫(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技術特長、工作經驗、務工人員去向等),在鄉鎮建立就業服務網路或者分校,統一管理、分片辦學,使農民工就地就近參加培訓,省、市、縣側重蒐集整理提供勞務需求資訊,運用現代化技術和方法,提高服務品質和時效,及時準確地把各種勞務資訊傳遞到基層和農民,促進農民工就業,降低其外出務工就業成本。

3、拓寬就業渠道,壯大就業載體。要解決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們必須拓展就業渠道分流,壯大就業載體,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第一,推進農業産業化建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圍繞農村資源的綜合開發,形成主導産業,加快發展農村非農産業,壯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引導和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第二,充分發展第二産業,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工業比服務業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更有潛力可挖,加快工業化進程,能更好地解決我省農民工的現實困難。第三,擴大勞務輸出,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跨地區跨省跨國就業,加快實現剩餘勞動力異地轉移。第四,鼓勵返鄉創業,擴大就地消化能力。通過引導和支援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招商引資,促進勞動力就業,做好就地消化的文章。

4、加強組織引導,優化就業環境。加強農民工的就業引導,建立有利於外出就業,返鄉創業以及流動就業的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規劃,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有計劃、有目標、有組織和有步驟地導向性轉移,並在大力發展職業介紹所等就業服務的基礎上,規範勞務仲介組織,完善就業服務,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科學化、現代化、規範化水準,逐步形成多層次的就業服務網路,使就業服務體系日趨健全,優化就業環境,取消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等方面的歧視性規定及不合理限制,使農民工就業越來越容易。

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就必須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宣傳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大意義及其為城市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引導市民理解和尊重農民工,改變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視思想和行為,促進農民工與現有城市居民間的良性互動,增加群體間的信任,以提升其社會資本;二是要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政策,在政策執行上要體現家庭及傳統的社會關係網路對人們生活的重要保障與支援作用,並對其進行合理引導,構建“親幫親、友幫友、同鄉幫同鄉”的風險防範機制及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機制,從而為農民工就業營造良好的政策執行環境和社會氛圍;三是輸入地政府要積極破除城市對農民工就業的壁壘,對農民工不抱臨時的觀念,而應把他們視為“未來市民”,關心他們,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在有關文件中提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十六字方針:“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

5、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民工合法權益保護。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對進城就業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尤其是輸入地政府應加強對進城就業農民的管理和服務。應將進城就業農民的子女納入當地的義務教育範圍。從源頭上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進城就業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剋扣工資、隨意延長工時、使用童工和勞動環境惡劣等問題,加強對進城就業農民的政策和法律知識教育,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並建立相應的法律援助制度。

(二)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工素質

1、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加大農民工就業培訓財政支援力度。現階段農民工就業培訓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還是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撥發的培訓經費不足。這一方面導致培訓的沒備、沒施嚴重滯後,師資力量短缺;另一方面導致對農民工收取的培訓費用過高,影響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影響農民工就業培訓數量和品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把農民工問題當成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來抓,要認識到解決農民工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2、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率。政府要明確一個部門牽頭全面負責農民工的培訓工作,整合利用現有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資源的使用效率。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其能,各盡職責,充分發揮現有培訓資源優勢,明確分工,農業部門負責第一産業知識的培訓、教育部門負責學歷教育培訓,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對二、三産業轉移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理順對農民工的培訓體制,從而提高農民工的培訓品質和效率。

3、制定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優惠政策。據統計,目前我省仍有1000多萬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轉移安置。農民工培訓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礎工程和配套工程,是促進勞務輸出由“勞力型”和“勞技型”轉變的重要手段。要發揮其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的催化劑作用,必須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議以政府名義出臺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主要內容應包括:一是加大投入,加強培訓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承擔農民工培訓的公辦培訓機構,應該按照《職業教育條例》的規定,享受與職業學校同等的優惠政策,包括減免稅費、實行全額撥款等。同時各級政府還應將公辦培訓機構的建設列入發展勞務經濟的長遠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給予培訓機構資金扶持,改善辦學條件,拓寬培訓專業,擴大培訓規模。二是建立農民工培訓專項基金,減輕農民工經濟負擔。每年應從教育費附加農業科技開發費、技術推廣和扶貧資金中切塊,建立專項基金,對經濟困難的農民工繼續實施免費培訓,由過去的資金扶貧改為技術扶貧。具體補貼辦法可採取減免學費、減免技能鑒定費或發放無息貸款、政府部門擔保等形式。另外,在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時可適當減半收費,讓更多受經濟條件限制的農民享受實惠,儘快脫貧增收。

4、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競爭就業能力。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在各級政府的引導和支援下,由各類就業培訓機構、行業和用人單位開展,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辦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中,培訓內容要切合農民工自身經濟條件和工作實際,以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為主要目標,培訓內容既要面向現在的市場,又要有前瞻性。應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與就業技能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當前農民工所急需的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培訓問題。使農民學有所用、學用結合,用到見利,見利促學,把學習技術與發展農村生産緊密結合起來,真正提高農民工競爭就業能力。

5、加強引導性培訓,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引導性培訓主要是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知識的培訓。目的在於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提高農民工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政府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的加入引導性培訓的內容,對於社會培訓機構,政府主管部門也要加強管理,規定其必須開設引導性培訓的內容。引導性培訓主要由各級政府,尤其是勞動力輸出地政府統籌組織各類培訓資源來開展。通過集中辦班、諮詢服務、印發資料以及利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靈活開展。

6、深度開發優勢資源,打造地方勞務品牌。一般商品需要品牌,有了好的品牌,才有強的競爭力,勞務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也不例外,如我省的“寧鄉技工”、“攸縣的哥”、“桃江保姆”、“東安保安”等就是很好的範例。打造地方勞務品牌有許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具體到就業培訓上,地方政府要注意發掘該地已經具有一定優勢,在勞務市場上有良好聲譽和需求的項目,進行深度開發,對這些培訓項目進行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走專業化、集優化之路,形成規模,提升競爭力。同時,加強對外宣傳,和用工單位建立長期的勞務合作項目,最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使農民工在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搶得有利位置。(資訊來源: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子站)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