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經濟中政府的角色

我國發展迴圈經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然而,事實上市場也存在著一些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主要是市場機制的自發性、盲目性及其功能的局限性、資訊的不對稱性與不完全性、不完全的競爭性市場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徵,政府的重要經濟職能之一便是矯正市場失靈,合理配置資源,維護市場的有效競爭。

1.提供公共産品。政府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産品的主體。公共品的存在是市場失靈的表現之一。公共品不同於私人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性,它們不能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否則容易發生“公共地的悲劇”和“免費搭車”現象。迴圈經濟中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一向被視為公共財産,具有公共産品的屬性。每個個人對資源與環境的消費取決於它向社會提供的總量。雖然它的生産包含著失去生産其他産品的機會成本,但對其進行消費卻沒有機會成本。例如一個人對自然風景的欣賞(這也是一種消費)並不影響其他人對同一景色的消費。資源與環境的另一個特性是供給的不可分性。在許多情況下,個人不論付錢與否都可以對其進行消費(如對空氣、陽光的消費)。既然不能被排除出去,消費者就不會為消費這類物品而付費,即所謂“免費乘車”。如空氣、陽光、水、土地、礦産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於這些公共資源的上述特性的存在,使得資源被使用過度,環境被破壞,並造成生態失衡。政府執行經濟職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公地悲劇”的出現,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公共利益最大化,有效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尤其是國防、環境保護、義務教育等公共品,更需要政府通過宏觀經濟政策手段來提供。

2.校正外部性。政府履行資源配置的職能,還由於外部效應的存在。所謂外部性是指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之間或私人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效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即某些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影響了其他個人或企業,但都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兩種。理論界一般把發展迴圈經濟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歸結為資源、環境外部性造成的資源使用浪費,環境退化等後果。資源與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徵,因此具有西方福利經濟學所定義的外部性特徵,而且大多表現為負外部性。比如工廠排放臟水而污染了河流,將有害氣體直接排放到空氣中,農藥與化肥污染了農作物與土地等,但這卻又很少體現在生産者的成本中。上述的各種外部性可以説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正的外部效應,還是負的外部效應,如果不予以糾正或抵消,其結果都將是資源配置的失效。因此要求政府部門運用包括財政手段在內的非市場方式加以矯正。用於矯正外部效應的財政手段與貨幣金融政策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通過對具有負的外部效應的污染品課徵污染稅,提高相關行業貸款利率,迫使污染者減少産出水準,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又可以為矯正正的外部效應造成的生産不足而實施鼓勵生産的財政補貼等措施。

3.完善市場。政府履行資源配置的職能,還表現在對不完全競爭的干預。迴圈經濟中市場失靈的另一個表現即為相應市場的不完善,市場的壟斷與不完全競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失效。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可以優化市場結構,強化市場功能。為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政府既可以對壟斷廠商發放財政補貼,從而要求其增加産量和降低價格,利用新開發的金融工具資助或限制相關企業,也可以接管這類企業,直接規定産品低價出售,或按市場原則規範公共定價,調整産業組織形成競爭格局,以及運用法律等手段維護市場競爭的有效性。 (國家資訊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閆敏博士後摘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