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4 月11 日 | 文章來源:河北日報

目錄

第一章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現實基礎

二、有利條件

三、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二章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第三章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做強提升工業,增強主導力量

二、培育高新技術産業,打造局部強勢

三、全面振興服務業,提升整體發展水準

第四章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一、加大支援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壯大特色産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三、堅持梯級推進,加速城市化進程

第五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實施分類指導,優化生産力佈局

二、加快發展臨港産業,壯大沿海經濟帶

三、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投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第六章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積極推進能源建設,提高有效供給

能力

二、完善交通設施,構建綜合運輸體系

三、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保障供水和防洪安全

四、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構築互通網際網路絡平臺

第七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教智力支撐

一、加速科技進步,實現重點突破

二、發展教育事業,構建學習型社會

三、開發人力資源,建設人才強省

第八章推進體制創新和全面開放

一、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強化制度保障

二、堅持互利共贏,提高開放水準

三、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加強省際間合作

第九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二、節約保護資源,實現永續利用

三、加大保護力度,提升環境承載能力

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促進人與自

然相和諧

第十章促進社會進步與社會和諧

一、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二、健全社會保障,強化社會救助

三、發展社會事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四、創新社會管理,健全公共服務

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

第十一章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一、完善規劃體系,加強協調銜接

二、明確方向任務,分類引導實施

三、適時調控調節,保障經濟平穩運作

四、實施五大工程,強化發展基礎

五、改進組織管理,建立監控和調整機制

附名詞解釋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在這一時期實現“翻兩番、三步走”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和諧河北建設,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打好基礎。《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河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2006-2010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全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河北省委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主旋律,圍繞“十五”計劃確定的奮鬥目標和戰略重點,積極有效地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深入實施四大主體戰略和“一線兩廂”區域發展佈局,突出結構調整主線,強化重大項目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兩大支撐,狠抓重大項目、國企改革、民營經濟、對外開放四項重點經濟工作,培育壯大十大主導産業,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成功戰勝非典疫情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提前一年實現“翻兩番、三步走”第一步戰略目標。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初步核算全省生産總值達到10116.6億元,年均增長11.2%,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14814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035.2億元。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産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涌現出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初步形成以十大主導産業為主體的産業發展格局。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順利實施,以沿海重化工産業帶為代表的區域增長極初見端倪。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畜牧、蔬菜、果品業三大農業支柱産業保持較快增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增強。鐵路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到4887公里和2135公里,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五位,港口吞吐能力達到2.88億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316萬千瓦,電話普及率達到52.8%,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11萬戶。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以“兩增、兩減、兩分”為重點的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稅費、糧食流通、投資、財政、行政管理等項改革取得新進展。利用外資規模擴大,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事業發展加快,外事、僑務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績。軍民雙擁共建全面推進,國防動員工作進一步加強。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07.1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481.6元,年均分別增長10%和7%。就業持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五年減少貧困人口140萬。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創業寬鬆、社會文明、人居安全的良好環境逐漸形成。"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提前實現,重點任務如期完成,為"十一五"時期更快更好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有利條件

面向未來,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各國間經濟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入加速時期,消費結構全面升級,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企業自主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區域之間的體制性和政策性差異縮小,為我們加快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開闢了廣闊空間。特別是我省還面臨兩個獨特的發展機遇。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有利於我省加快發展優勢産業。我省資源稟賦和産業結構與我國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趨勢相吻合,為我省發揮産業比較優勢,培育壯大主導産業創造了條件。京津冀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加速崛起,有利於我省更好地發揮區位優勢。繼"珠三角"、"長三角"崛起之後,環渤海地區正在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京津發展從要素集聚向集聚與擴散並重轉變,京津冀區域合作加強,新一輪結構調整促動"南資北移",曹妃甸港區和迴圈經濟産業示範區開發和建設,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對我省釋放蓄積多年的"兩環"優勢將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省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已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圍;在深化省情認識的基礎上,已形成日益清晰的發展思路,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矛盾和問題

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必須正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主導産業集中度不高,戰略支撐作用不強,缺少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大企業和産業集群。高新技術産業比重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現代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增長方式依然粗放。主要表現在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低效益,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換來的。萬元生産總值能耗2.06噸標準煤,比全國高30.4%,能源、原材料消耗佔企業産成品成本近70%。資源、環境約束日益明顯。對全省經濟發展有重大支撐作用的淡水、鐵礦石、一次能源等重要資源短缺,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311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7,鐵礦石40%以上依賴進口,一次能源50%以上需從省外調入。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總體實力不強,綜合科技進步水準指數排全國第19位。企業科技創新活力不足,專利申請量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低10.6個百分點。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短缺,技術工人整體狀況與産業結構升級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城市化水準低。城市化率比全國平均水準低5.5個百分點。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強,中等城市數量偏少,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水準不高。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不僅制約了"三農"問題的解決,阻礙了工業集約化和服務業水準的提高,也使地方財政和居民收入增加受到影響。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是障礙發展的根本性因素。改革總體進程滯後,對外開放水準不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國企産權制度、行政管理體制和社會事業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亟待突破。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社會事業欠賬較多,就業形勢嚴峻,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管理和維護穩定的難度加大,農村教育、衛生事業落後,居民收入滯後於經濟增長。

面對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把握得好,經過十到十五年的努力,我省就有可能躋身東部發達地區行列;把握得不好,就會錯過趕超進位的有利時機。在這一重要關口,我們既耽誤不得,更失誤不起,必須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振奮精神,乘勢而上,努力實現更快更好發展。

第二章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

"十一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六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的主旋律,緊緊圍繞實現更快更好發展、推進和諧河北建設兩大主要任務,深入實施科教興冀、兩環開放帶動、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加注重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更加注重完善體制機制,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升綜合競爭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要牢牢把握實事求是這個精髓,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品質,強化統籌、和諧意識,把科學發展觀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努力使效益更佳,品質更優,結構更合理,發展更協調。在這個前提下,力求發展速度比全國平均水準更高一些,追趕先進省份的步伐更大一些,人民得到的實惠更多一些。把具有戰略意義的主導産業工程、基礎設施工程、體制創新工程、社會進步工程、民心工程等五大工程做深做實,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新局面,為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積蓄力量,加速推進河北現代化進程。為此,必須堅持以下指導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明確發展目的,克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面觀念,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突出任務。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加重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堅持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深化和統籌推進各項改革,著力消除思想和體制障礙;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進步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有針對性地推進原始創新和整合創新。

堅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城市化擺在活躍全局的戰略位置,按照突出重點、梯級推進的方針,優化城鎮佈局,完善城鎮體系,走出一條城鄉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道路。協調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産業的發展和集聚,帶動農村人口戰略轉移。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努力改善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堅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落實"一線兩廂"區域發展佈局,實施分類指導,發揮各地優勢,著力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和高增長産業群,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共同發展。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積極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

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越是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越要處理好社會矛盾,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樹立積極的穩定觀,通過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通過維護穩定為改革發展創造條件,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相互促進。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根據上述要求和原則,"十一五"期間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總量目標。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省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按2005年價格計算,2010年達到17050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24100元。全部財政收入力爭達到2000億元左右。

結構調整目標。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産總值比重達到37%,服務業就業比重達到3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全省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5%,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産品,發展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城市化率達到45%。

資源和生態環境目標。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625.5萬公頃,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4。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5%,森林覆蓋率達到26%。

改革和開放目標。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稅、投資、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實現突破,消除城市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取得進展。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準,五年實際利用外資100億美元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75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長11.3%。

人口與人民生活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94‰以內,全省總人口控制在7092萬人以內。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普遍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6%以上。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新增就業20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轉移農業勞動力達到255萬人。

社會進步和公共服務目標。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教育、人才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擴大到895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5%。貧困人口繼續減少。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和諧河北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專欄1"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內容詳見河北日報])

第三章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特別是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重點發展鋼鐵、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食品、醫藥、建材建築、紡織服裝、電子資訊、現代物流、旅遊等十大主導産業,著力建設大基地、大園區、大項目,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産業體系。

一、做強提升工業,增強主導力量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存量調強,增量調優,做大做強鋼鐵、裝備製造和石油化工業,改造提升食品、醫藥、建材建築、紡織服裝業,實施名牌戰略,提高産品技術含量。加快企業聯合重組,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積極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上規模、上品質、上水準。

鋼鐵産業。按照高端、精品、專業化、深加工方向,抓品種、抓品質、抓整合,增高減低,上大壓小,扶優汰劣,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産品結構、技術裝備結構和産業佈局,提高産業集中度和技術水準。構築唐鋼、邯鋼兩大千萬噸級企業集團,建設曹妃甸精品板材、承德釩鈦製品兩大基地,做優板帶材、棒線材、管材、型材、特種鋼和鋼材深加工六大産品系列。加快曹妃甸大鋼、邯鋼結構優化産業升級總體規劃等項目建設,實現由鋼鐵大省向鋼鐵強省轉變。

裝備製造業。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公司的合作,著力提高重大技術裝備性能、品質和水準。大力發展汽車、船舶、鐵路機車等交通運輸裝備,電力、工程施工等工程裝備,光網路整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通訊裝備,冶金、水泥、環保、紡織、食品等工業裝備,汽車零部件、電纜、模具等基礎配套産品。建設山海關百萬噸造船基地,天威大型變壓器、哈動力秦皇島燃氣輪機和核電機組等重大電力設備基地,保定、定州、邢臺汽車及邯鄲專用車基地,培育汽車零部件、電纜等基礎配套産品基地,力爭形成3-5家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和10家超過50億元的龍頭企業。

石油化工業。積極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鹽化工,穩定發展農用化工,加快發展有機化工、合成材料、精細化工,延伸産業鏈條。重點發展曹妃甸、石家莊、任丘石化産業基地和滄州化工城。積極推進曹妃甸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依託現有骨幹企業,加快石家莊迴圈經濟化工示範基地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形成規模合理、技術先進、上下游産品關聯配套的石化産業體系。

食品工業。重點發展乳製品、糧油、方便食品、飲料酒業,改造提升肉類、調味品、果蔬和水産品加工業,提高特色食品、綠色食品、保健食品比重。建設石家莊、保定、唐山、張家口等乳品加工基地,秦皇島、廊坊、邢臺、邯鄲等糧油加工基地,懷涿、昌黎幹型葡萄酒生産基地,廊坊、滄州等肉牛養殖加工基地和唐山、衡水、石家莊等瘦肉型豬養殖加工基地。

醫藥工業。鞏固和強化原料藥優勢,提高加工深度,努力在醫藥中間體、化學原料藥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加大心腦血管類、抗感染和抗病毒類、抗腫瘤類及免疫調節類等藥物研發力度,提升高附加值原料藥和製劑比重。推進中藥現代化,提高生物制藥産業化能力,擴大醫療器械生産規模。加快華藥新工業園區和石藥工業園等項目建設。

建材建築業。重點發展新型幹法水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築衛生陶瓷,鼓勵發展化學建材和節能、環保等新型建築材料。採用窯外分解、優質浮法、線上控制等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現有産品檔次和加工深度。建設冀東、冀中、冀南水泥生産基地,秦皇島、邢臺玻璃生産基地,唐山、邯鄲建築衛生陶瓷生産基地,保定、唐山化學建材生産基地。抓好曹妃甸新型建材工業園等項目建設。推進建築業技術進步,完善工程標準體系和品質安全監管機制,調整建築企業組織結構和專業結構,培育和壯大一批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型建築企業。

紡織服裝業。重點發展新型化纖原料、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紡織品、家用紡織品和産業用紡織品,提高印染與後整理加工能力和水準,大力發展名優服裝。重點建設石家莊、邯鄲、保定等紡織工業園,唐山、秦皇島等化纖生産基地,羊絨、皮革、服裝等特色産業基地。力爭形成2家銷售收入超70億元和5家超30億元的優勢企業。

在重點發展主導産業的同時,運用資訊、環保等新技術加快對輕工等産業的改造步伐。積極實施林板(紙)一體化工程,調整造紙工業原料結構,淘汰落後草漿生産能力。鼓勵家用電器、塑膠製品等行業開發新産品,提高技術含量。

(專欄2七大工業主導産業重點項目

鋼鐵工業:建設曹妃甸精品鋼鐵基地一期工程,邯鋼結構優化産業升級總體規劃工程,承鋼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宣鋼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改造工程等。

裝備製造業:建設山海關百萬噸造船基地,天威集團大型變壓器基地,哈動力秦皇島分公司燃氣輪機和核電機組基地,唐山機車車輛廠高速電動車組製造基地,長城汽車新型乘用車基地,長安汽車定州基地,宣化工程機械項目,廊坊固安汽車零部件園區,邢臺高開區、永年緊固件園區,安平絲網工業園區,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設備産業基地等。

石化工業:建設滄化實業12萬噸己內酰胺和聚氯乙烯100萬噸擴能工程,石家莊迴圈經濟化工示範基地,華北石化公司石化産業基地,峰峰礦區煤化工迴圈經濟工程,冀衡集團迴圈經濟園區等,謀劃曹妃甸大型煉化一體化基地、中化滄州化工産業基地。

食品工業:建設石家莊三鹿乳製品深加工基地,秦皇島糧油加工基地,廊坊糧油基地,唐山乳製品加工基地,懷涿、昌黎葡萄酒基地,衡水瘦肉型豬養殖加工基地等。

醫藥工業:建設石家莊華藥新工業園區,石藥工業園區,石家莊欒城中藥現代化工業園區,石家莊藥博城等。

建材工業:建設秦皇島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基地,唐山衛生陶瓷生産基地,衡水玻璃鋼生産加工基地,武安新峰日産2×5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中聯建材日産6000噸水泥熟料生産線等,謀劃曹妃甸新型建材工業園。

紡織服裝業:建設石家莊紡織工業園,邯鄲紡織服裝工業園,卓達服裝産業園,清河羊絨、辛集皮革、衡水制線等特色産業基地。)

二、培育高新技術産業,打造局部強勢

著眼于培育未來競爭優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選擇有限目標,加快從以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産業化。

抓好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工程和重大項目。在電子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産業化工程,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以技術引進帶動自主開發,加快華為、中興、中電科技集團産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發展電子資訊業,以軟體和資訊技術應用為重點,以與大公司戰略合作和大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數字通信設備、數字化整機、新型螢幕件、積體電路與新型電子元器件、專用電子設備。積極發展特種纖維、液晶顯示等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精品鋼、鈦及鈦合金等結構材料,硅及硅片等電子材料。擴大太陽能電池、風能發電設備生産能力。加速現代生物技術産業化,發展生物制藥、現代中藥,建設生物醫藥園、現代中藥園和醫藥科技城。加強國防科技工業民品化應用,大力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和産品,建設石家莊通用飛機製造基地。

(專欄3高新技術産業重大工程

現代通訊製造業工程。實施華為、中興北方産業基地,遠東通訊數字集群系統産業化,清華紫光數字行動電話産業化等項目。

新型螢幕件及製造設備工程。實施京東方、寶石新型螢幕件,豪威薄膜電晶體液晶螢幕生産設備,永生華清薄膜電晶體-液晶螢幕用液晶材料等項目。

光伏電池製造工程。實施河北晶龍低氧碳高效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天威英利多晶硅太陽能電池,中國樂凱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項目。

固體照明工程。建設中電科技集團、清華河北基地和三河匯福公司高亮度半導體照明項目。

先進製造工程。建設航太資訊安全産品終端設備,廊坊智通機器人加工系統,標普微奈米技術公司微奈米測控儀,新奧博為小型核磁共振儀工程,承德儀器儀錶基地等項目。

高端新材料工程。實施唐山天赫鈦及鈦合金材料,邯鄲勇龍陶瓷、矽谷芳綸系列産品,唐山威豪超細鎂粉和硼粉等高端新材料項目。

生物産業及新醫藥工程。建設石家莊國家生物産業基地,以嶺、神威、安國現代中藥園。實施廊坊量子高科集團緩控膠囊,秦皇島藥用膠囊公司海藻膠囊等項目。

通用飛機製造工程。建設石家莊通用飛機製造基地,支援飛機部件設計、超輕型飛行器的研發及與之相關的維修裝配。)

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和園區建設。重點抓好石家莊國家生物産業、河北半導體材料、河北軟體、石家莊資訊産業、保定新能源和能源設備、廊坊資訊産品製造等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建設。以石家莊、保定等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為重點,積極推進高新區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的二次創業。加速科技資源的整合與重組,建立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基金。

(專欄4現代物流業重點工程

三十個大型專業物流(配送)項目。建設唐山曹妃甸能源原材料物流項目,唐山港鋼鐵物流項目,石家莊內陸港項目,河北中儲物流項目,黃驊港液體化學品物流中心,邯鄲鋼鐵物流項目,滄州石化物流項目,保定長城汽車物流項目,邢臺好望角國際物流項目,衡水祥運工貿物流項目,肅寧大宗生産資料物流基地項目,承德四海物流配送項目,張家口黃金島物流項目,保定農業生産資料物流配送中心,永清裏瀾城物流項目,石家莊商業物流項目,石家莊國大醫藥物流園項目,河北保龍倉物流配送擴建項目,河北好日子商業連鎖網路項目,唐山冀東物貿汽車物流項目,保定白溝物流項目,唐山北方物流中心項目,秦皇島金海糧油物流項目,邢臺華龍食品物流項目,三河匯福糧油物流項目,邯鄲鼎嘉新型建材物流項目,邯鄲大地長青農産品物流配送項目,廊坊綠龍無公害果菜配送項目,承德怡達農副産品配送中心,張家口綠色食品物流項目。

十大物流園區。培育全省郵政物流網路,全省交通物流網路,石家莊國際物流園區,石家莊航空物流園區,唐山港能源原材料物流園區,唐山綜合貨物集散樞紐,廊坊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區,黃驊港國際物流園,邯鄲綜合物流中心,秦皇島綜合物流園區。)

三、全面振興服務業,提升整體發展水準

堅持市場化、産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展生産性服務業,豐富消費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旅遊和文化産業,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以10大物流園區和30個大型專業物流(配送)項目為重點,形成覆蓋全省、融合京津、聯通國際的現代物流網路。圍繞曹妃甸開發開放,建設我國北方最大的物流樞紐。

做大做強旅遊業。發揮旅遊業對擴大消費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促進作用,整合資源,提高品位,打造精品,發展紅色旅遊、溫泉休療、農業觀光、體育健身、民俗旅遊、自然生態和文物精品等特色旅遊。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旅遊環境,加強旅遊整體形象宣傳,構建與周邊省市融合貫通的大旅遊圈。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旅遊企業改組改制,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強化文化産業在新興服務業中的重要地位,推動文化産業內部各行業之間及文化産業與相關産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培育一批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以省會和歷史文化名城、重大歷史文化遺産地和著名景區為重點,建立文化産業基地。建設廊坊成功(中國)大廣場等一批大型文化産業項目,提升全省文化産業品位和市場競爭力。

積極發展商貿流通業。推行現代流通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普及和創新特許經營、代理制、多式聯運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繼續推進大型商品市場的改造升級,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檔次,將保定白溝、石家莊南三條和新華集貿等培育成國際知名的商品市場。積極發展會展經濟,重點培育石家莊、廊坊、唐山、邯鄲四個會展城市和東北亞暨環渤海國際商務節等二十個品牌展會。

加快發展資訊服務、商務服務、金融保險、房地産和社區服務等服務業。資訊服務業,重點是壯大基礎電信企業,促進相互融通和規模化經營,拓展服務領域,積極發展電信增值服務。會計、審計、諮詢、租賃、評估、行銷等商務服務業,重點是培育一批能承接國際業務的仲介機構,努力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重點行業和骨幹企業要加快資訊技術應用,加大資訊資源開發力度,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

改善服務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建立公平、平等、規範的行業準入制度,完善服務業行業標準。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服務業,提高服務業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營利性公用服務單位要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以增加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為重點,提高整體消費能力。大力發展住房、汽車等耐用消費品信用消費,逐步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推動消費方式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援型轉變。鼓勵持卡消費、網上購物、電話購物等新型消費方式。大力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和城鎮社區服務網路。提高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住房、教育、醫療、保險等各項改革措施的透明度,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實施必要的補貼政策,引導居民擴大綠色消費,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第四章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城市化水準,構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

一、加大支援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分步實施,穩步推進,完善惠農政策,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各方面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援力度,新增財政資金的使用重點向"三農"傾斜。

優化農業産業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定糧食生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左右,産量保持在2500萬噸左右。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突出抓好優質專用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控、標準糧田建設和糧食加工轉化,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穩定小麥産量,適度增加夏玉米總産,積極發展甘薯、馬鈴薯、豆類、小雜糧等特色糧食作物。發展節水和旱作農業,推廣抗旱和耐旱作物種植、地膜覆蓋、節水精耕。加快發展蔬菜、果品業,提高設施菜、精細菜、錯季菜和名優特果品比重。大力發展畜牧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基地,改進畜牧飼養方式,推進奶牛、肉牛、瘦肉型豬、肉羊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養殖,促進植物生産、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把畜牧業做成農業的第一主導産業。到2010年,畜牧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52%以上。

調整農業區域佈局。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引導特色産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根據山前平原、低平原、山地丘陵區、壩上地區、濱海地區的不同條件,按照優勢産品區域化、大宗産品優質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要求,建設優質小麥、專用玉米、棉花、牛奶、肉牛、肉羊、瘦肉型豬、無公害蔬菜等8個區域特色明顯的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加快發展京津、省會周圍縣區的觀光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生態旅遊農業園區。

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延伸優勢農産品加工産業鏈,提高産加銷經營一體化程度,促進農産品加工轉化增值。加大對産業化基地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重點農産品行業協會和商品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到2010年,培育100家産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扶持500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産業化經營率達到58%以上。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健全農産品品質安全、動植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加速優良種苗繁育、畜禽疫病診斷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和農膜,推廣測土施肥、平衡施肥、緩釋氮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適用技術和方法。鼓勵使用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資訊應用系統建設,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科普工作,組織實施太行山星火産業帶建設規劃。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讓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和綠色食品生産,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引導鄉鎮企業向有條件的城鎮和縣城集中。努力開拓農産品市場,促進農産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準,鼓勵優勢農産品出口。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健全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繼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嚴格涉農收費管理,禁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搞好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村電網改造後續工程建設,增加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農村"六小"設施投入。積極預防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加強土壤污染和養殖污染治理,切實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加強林木良種繁育、生態公益林保護、森林防火等建設。完善農産品流通設施和農業綜合配套體系,穩定農業生産資料價格。著眼于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部免征農業稅,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作用,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充分發揮支農作用。積極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業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徵地程式,建立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糧食、棉花、農資流通體制改革,促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産權重組。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充分發揮其在構建農村新型流通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優化縣域村莊空間佈局,搞好鄉村建設與整治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引導農房建設與改造。組織農民硬化道路,凈化院落,綠化村莊,改水改廁,積極發展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垃圾和廢物排放,提高硬化、凈化、美化水準。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2131"工程,搞好農村文化活動室、衛生室、體育健身場所建設,活躍和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制度,保證農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積極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樹立良好道德風尚。到2010年,力爭40%的行政村跨入創建文明生態村先進行列。

(專欄5新農村建設重點工程

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建設邯鄲、衡水大型商品糧基地,實施石家莊大型商品糧基地續建工程,改善良種繁育、農田水利和病蟲害防治等基礎設施。

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33個糧食主産縣(市)萬畝連片標準糧田。

太行山星火産業帶建設。建設太行山區幹鮮果、養殖、旱作雜糧等優勢産業帶,燕山山區板栗、仁用杏、山楂、安梨等示範基地。

千萬噸奶工程。推進加工龍頭帶動、奶源基地、飼草飼料基地和奶業相關産業四大工程建設,完善奶牛良種繁育、疫病防治、品質監控、技術創新及培訓四大體系。

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工程。新建節水灌溉面積1000萬畝,建設1000萬畝旱作農業工程示範區。

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和完善全省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檢疫監督、獸藥品質監察及殘留監控、防疫技術支撐、防疫物質保障六大系統。

農村飲水安全。解決757萬農村居民飲用高氟水、高砷水、苦鹹水和污染水等不達標水及局部地區嚴重缺水問題。

送電到村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利用小水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解決1.1萬無電人口問題。對農村電網薄弱環節適時進行改造。

農村沼氣。建設以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為基本內容的農村戶用沼氣,以及部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大中型沼氣工程,新發展沼氣150萬戶,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300處。

農村公路。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4.65萬公里,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柏油(水泥)公路。

農村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同步建設縣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縣中醫院。

廣播電視"村村通"和"2131"工程。在現有農村廣播電視覆蓋基礎上,實現20-50戶的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省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以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為重點,建設縣級服務站、中心鄉鎮服務站、流動服務車項目等。

農村新型流通服務體系。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100余個縣城建成具有批發配送功能的倉儲式超市,在2萬個以上行政村建成便民或綜合服務站,形成以連鎖配送為主要形式的農村新型流通網路。)

二、壯大特色産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發揮現有産業和資源優勢,以民營經濟為主導,堅持農業産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並舉,增強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産業。做大做強糧油食品、果蔬、藥材、皮毛等農副産品深加工産業,優化升級電線電纜、紡織服裝、鋼鐵産品深加工、標準件、絲網、汽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産業,整合提升建材、林板(紙)等資源型産業。引導毗鄰中心城市的縣(市)發揮區位優勢,培育壯大高新技術加工配套産業。按照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要求,加速縣域特色産業集聚,推進工業小區建設。提升縣域特色産業技術層次,延長産業鏈條,建設各具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對規模較大、效益突出、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用地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促進當地民營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資合作。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爭創一批知名品牌,促進民營企業上檔次、上水準。鼓勵和支援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加強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技術輔導和創業培訓。制定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百強民營企業、百家成長型企業"扶優扶強計劃。到2010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省生産總值比重達到60%,爭取更多的縣(市)進入全國百強行列。

營造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推進擴權強縣改革向縱深發展,減少和簡化行政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援縣域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增強生産力促進中心對縣域特色産業的科技服務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特色産業的支援力度。

三、堅持梯級推進,加速城市化進程

以農村人口城市化為核心,以産業集聚為切入點,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突出重點,梯級推進,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完善城鎮體系。科學編制城鎮體系規劃,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合理確定各類城市建設規模、速度和水準。把發展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構築以京津唐、京津保為骨架的環京津城市群和以石家莊市為核心的環省會城市群,加快培育沿海城市帶。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在節約利用土地的基礎上,適度擴大主城區規模,實施組團式發展。石家莊市要發揮"領跑"作用,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建設"首善之區",提高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綜合實力位次。唐山市要努力躋身於沿海港口先進城市行列,成為綜合實力強、生態環境好的現代化特大城市。邯鄲市要確立晉冀魯豫接壤地區中心城市地位。積極推動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加快發展,不斷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把發展中等城市作為完善城鎮體系的戰略切入點,支援現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強,將10個左右基礎好、實力強、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優越的縣級市培育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加快發展縣城和部分重點鎮,支援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縣城按照高標準小城市規劃建設,參照擴權強縣政策,對一批産業基礎好的重點鎮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夯實城市化的産業基礎。促進産業向城鎮集中,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形成工業化與城市化良性互動機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一批對城市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大型工業項目,加快發展服務業,提升産業競爭力。按照國家産業政策和規劃要求,本著佈局集中、用地集約、産業集聚的原則,重點建設一批開發區和産業園區。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扶持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工業區建設,帶動服務業和城市新區發展。資源工礦型城市,大力發展接續産業,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步伐。

增強城市功能。省會和區域中心城市,重點加強道路系統建設,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基本建成以快速大運量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在特大城市預留軌道交通建設條件。對城市飲用水源地實施分級保護,加快供水、節水、中水回用和排水設施建設。發展和完善城市集中供熱採暖系統,提高供熱普及率。搞好城市綠化,建設生態廊道,增加綠色開敞空間。縣級市和縣城重點加強供水、污水及垃圾處理工程建設。重點鎮著力抓好道路、供排水等設施建設,滿足基本功能需要。破除部門分割,對城市基礎設施實行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協同建設,減少盲目填挖和拆建。鼓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提高住宅建設品質。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和其他普通住宅建設,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強物業管理。提高城市管理和市政公用事業服務水準,搞好市容環境綜合治理,規範拆遷行為,強化交通管制,確保安全暢通。注重對歷史文化資源和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突出城市特色。

創新城鎮建設體制。採取多種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制。按照産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法制化管理的要求,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完成企業公司制改造。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活躍住房市場,促進住房消費,規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交易和管理,逐步建立廉租房制度,努力實現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健全有利於推動城市發展的財稅、徵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制度。根據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積極穩妥地調整行政區劃。

促進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戰略轉移。在推動農村勞動力向農村二、三産業轉移的同時,加速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實施"陽光工程",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扶持和引導各類勞務輸出機構健康發展,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逐步建立城市公共資源共用制度,保障農民工在子女入學、公共衛生、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權利,維護流動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將因城市建設承包地被徵用、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人口轉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負責提供就業援助、技能培訓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繼續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形成農村人口平穩有序進入城市的體制框架。

第五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從不同區域居民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都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準,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一、實施分類指導,優化生産力佈局

按照"一線兩廂"區域發展佈局,加快發展中間一線,積極推進南北兩廂,促進全省經濟"中間崛起、兩翼騰飛"。

把"一線"地區建設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隆起帶。發揮石家莊、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島五市産業集聚程度高、技術創新能力強、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等比較優勢,打造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港口和臨港開發區建設,推進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産業園區發展,推動重化工業生産力佈局向沿海轉移。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建立以中心城市和港口為支撐的大流通服務體系。集中力量建設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加工製造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

把"南廂"地區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發揮邯鄲、邢臺、衡水、滄州四市交通便利和産業基礎較好的優勢,圍繞鋼鐵、化工、食品、建材、紡織服裝和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産業,擴大規模,提升檔次,提高競爭力。高起點規劃建設縣域特色工業園,提高縣域特色産業的整體水準。支援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産業化。建設區域物流中心,加快發展服務業。

努力實現"北廂"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跨越。發揮張家口、承德二市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引力和活力。依託能源和釩鈦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能源基地和北方最大的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依託生態環境優勢,著力打造以綠色品牌為標誌的特色食品生産和加工基地。突出"皇家"和生態兩大品牌,發展壯大旅遊業和生態林業。利用運輸通道和陸路商埠優勢,加快張家口"黃金島"區域綜合開發。建立健全勞務輸出和勞動力轉移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互促互動的新型區域發展機制。從"一線兩廂"各區域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逐步解決産業結構雷同、低水準重復建設問題。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局限,促進生産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生産要素向交通沿線、沿海和城鎮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健全互助機制,加強産業對接、資源開發、生態建設、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合作,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積極探索和明確各區域的功能定位。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通過優化佈局和集約發展,初步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重化工業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京津冀都市圈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和服務"三北"、面向全國的優勢資源原材料物流中心。

二、加快發展臨港産業,壯大沿海經濟帶

強力推進曹妃甸港區和迴圈經濟示範區開發建設。圍繞把曹妃甸建設成國際性能源原材料集疏樞紐港、中國世界級重化工業基地、國家商業性能源儲備和調配中心、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區的功能定位,按照技術一流、規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態環境一流的要求,發揮地理區位、深水大港、資源組合和産業後發優勢,加快基礎配套設施一期、圍海造地、大型深水專業碼頭、精品鋼基地等項目建設,形成示範區基礎和骨架。逐步建立健全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用地和環境保護等基礎支撐體系,構築現代物流、鋼鐵、石化和裝備製造産業集群,與天津濱海新區共同成為環渤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

建設沿海重化工産業帶。充分利用沿海地區建設用地充裕的有利條件,加速生産要素集聚,依託曹妃甸示範區、南堡化工園區、京唐港開發區、黃驊港臨港工業園、滄州化工園區,大力發展物流倉儲、裝備製造、配套加工和煤化、石化等臨港産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

積極發展海洋經濟。合理開發利用海洋和沿海濕地資源,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濱海旅遊、海洋化工、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業。加快推廣海水綜合利用技術。

三、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投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堅持開髮式扶貧,積極引導當地幹部群眾更新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意識,走經濟發展、群眾生計、生態保護和生態移民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相適應的産業,增加居民收入和政府可支配財力。

增加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支援。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重點支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提高教育水準和人口素質,加大對口扶貧力度,鼓勵社會各方面支援和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建立對喪失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救助制度。以張承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太行山地區資源綜合開發和黑龍港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為重點,探索更加有效的扶貧開發方式和方法。整合資源,整體推進,改善欠發達地區居民的生産生活條件。

組織實施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通過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等方式,加速向臨近中小城市轉移,最大限度減少返貧現象。

第六章加強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優化網路、提高水準的原則,構建佈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體系。

一、積極推進能源建設,提高有效供給能力

以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為重點,堅持省內供給與省外補充並重,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高效能源比重,努力緩解瓶頸制約。

加強電源點和電網建設。加快西柏坡電廠三期工程、龍山電廠一期工程等在建電源點建設,確保總容量570萬千瓦已開工項目如期投産。全力推進上安電廠三期工程等已列入國家計劃項目的前期工作,確保如期開工。積極推進熱電聯産、"上大壓小"、高參數大容量發電、煤電綜合開發和對電網安全穩定運作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後續電源點建設。適度發展水電、天然氣發電,積極謀劃推進核電。加快張河灣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進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積極參與省外電源基地的開發和建設。優化電網佈局,加快500千伏主幹電網和配套的220千伏電網建設,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繼續推進城網和農網改造,加大110千伏及以下電網建設投入,提高城鄉供電能力。

重點推進大型煤礦建設。圍繞高標準建設國家冀中煤炭基地,建設高産高效礦井,整合中小煤礦,加強安全設施改造。發揮唐山肥精煤、邢邯動力煤和煉焦煤、張家口動力煤資源優勢,加快羊渠河礦井、陶二礦井、東龐礦井、單侯礦井、蔚縣煤電路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新建北掌礦等9個礦井,擴建東歡坨礦等5個礦井。加大煤炭勘探力度,增加後備儲量。推進冀蒙煤電基地合作,開闢新的煤源渠道。加強煤礦瓦斯綜合治理,開發和利用煤層氣,推進煤炭清潔生産。搞好煤礦沉陷區綜合治理。全省煤炭年産量保持在7000萬噸左右。

加快油氣開發與利用。積極推動冀東油田勘探開發,謀劃和爭取在曹妃甸建設原油儲備基地。積極推進與陜京二線配套的省級天然氣幹線及支線建設,加快河間至石家莊原油管線、石家莊至太原成品油管線等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管線網路。

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張家口、承德壩上風電開發,建設張家口百萬千瓦風電示範基地,開發建設滄州、唐山、秦皇島沿海大型風電場。積極推廣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利用。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大中型沼氣發電、秸稈和垃圾發電,謀劃在黑龍港地區建設生物質能基地。到2010年,全省風電裝機規模突破150萬千瓦。

(專欄6能源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骨幹電源點。建設西柏坡電廠三期、龍山電廠一期、保定電廠八期、華能上安電廠三期、秦皇島熱電廠三期、華峰滄州熱電、三河熱電二期、國華黃驊電廠二期、石家莊南郊熱電、灤河電廠擴建、懷安電廠、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等12個已列入國家2005-2007年開工及開展前期工作計劃的電源點。推進一批重大電力項目前期工作。

冀中煤炭基地。新建北掌礦、宋家營礦、北陽莊礦、德勝莊礦、榆樹溝礦、邢台北礦、新軍屯礦、大城1號礦、堯山礦等9個礦井,擴建東歡坨礦、錢家營礦、林南倉礦、梧桐莊礦、郭兒莊礦等5個礦井。

石油天然氣。謀劃曹妃甸原油儲備基地。推進唐山液化天然氣儲藏設施、接卸碼頭及外輸幹線管道建設。

風電基地。建設張家口壩上百萬千瓦級國家風電示範基地,規劃建設4-5個20-30萬千瓦大型風電場。推進承德壩上和秦唐滄沿海風電場建設。

煤電綜合開發。推進蔚縣煤電路綜合開發及冀蒙煤電一體化合作開發。)

二、完善交通設施,構建綜合運輸體系

圍繞建立智慧型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協調發展公路、鐵路、港口、航空,建設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高交通運輸能力和效率。

完善公路路網結構。以高速公路網路化、幹線公路快速化、農村公路等級化為目標,構建"五縱六橫七條線"高速公路網架,完善城鄉公路網,改造升級幹線公路,大力發展農村公路,重點實施通村油路工程,形成市市通高速公路,市縣通高等級公路,鄉(鎮)村通等級公路的公路網路。到2010年,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8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4500公里。

加快鐵路改造和擴能。優化和完善鐵路網路佈局,重點推進與鐵道部合作的煤炭運輸、港口集疏通道、客運專線等8條鐵路和邯黃等鐵路建設,加快既有線路擴能提速改造。搞好國鐵連接線和桑張等地方鐵路建設。

構建現代化港群體系。調整優化港口結構,拓展港口功能,明確港口定位,形成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港群體系。重點建設曹妃甸港區礦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氣等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改擴建京唐港區、秦皇島港散雜貨和集裝箱碼頭,加大黃驊港綜合開發建設力度。

建設和改造機場設施。合理佈局省內機場,重點發展支線航空運輸。完善石家莊機場和山海關機場設施,建設邯鄲、承德、張家口、秦皇島等支線機場,基本形成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干支結合的航空網路。積極謀劃在廊坊建設首都第二國際機場。

(專欄7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公路。建設大慶至廣州、長春至深圳、榮成至烏海、青島至蘭州等河北段高速公路,擴容北京至石家莊、北京至張家口高速公路等。

鐵路。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京石、津秦、青太、石武客運專線,邯黃、桑張、天保大、遵小等合資地方鐵路,加快京滬、石德、大秦、朔黃鐵路擴能改造和北煤外運第三通道建設,推進京石、京秦等城際鐵路前期工作。

港口。建設曹妃甸港區鐵礦石、煤炭、液化天然氣、原油碼頭,秦皇島港煤炭、集裝箱碼頭,黃驊港煤炭、集裝箱碼頭。

機場。建設承德旅遊機場、秦皇島民用機場、衡水軍民合用機場、張家口機場,擴建石家莊機場,謀劃在廊坊選址建設首都第二國際機場。)

三、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保障供水和防洪安全

建設和完善水利設施。完善防洪保安工程體系,加強防洪控制樞紐、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骨幹行洪河道、重點海堤和重點蓄滯洪區防洪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標準。加強流域上游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增強涵養水源和緩洪攔沙功能。加快南水北調河北段幹線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構築和完善"兩縱六橫十庫"供水骨幹網路。繼續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擴大黑龍港流域鹹淡水混澆面積。加快建設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集蓄節灌設施,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基本實現全省農業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搞好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改善居民飲水品質。建設集雨工程,完善河網系統,變單純上游水庫蓄水為中下游普遍蓄水,增強平原河系的水資源調蓄能力。

實施生態補水和水環境修復工程。推進生態補水工程建設,建立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洼淀生態補水長效機制,保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用水。

四、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構築互通網際網路絡平臺

延伸和完善通信網、電腦網和廣播電視網。改造提升電信主幹網路和行動通訊網路,加強網路的維護和管理,建設以網間互聯協議技術、寬頻化和綜合化為方向的下一代網際網路,推進新一代行動通訊網建設。加快網際網路、接入網、城域網的網路擴容改造,提高寬頻接入率和網路傳輸的安全性,推動數字家庭網路發展。加快全省廣播電視綜合資訊網路建設,擴大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提高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加快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數據平臺和網路雙向改造,積極推進數字電視網路建設。積極推動各網路間的互聯互通,促進通信、電腦、廣播電視三網業務的融合和高速互聯,創新業務品種,擴大市場需求。

建設和完善農村資訊網。推廣採用低成本、廣覆蓋、易維護和低功耗資訊技術,探索適合農村地區的組網模式、網路運營支援模式和業務運營支援模式,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

推進公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充分利用現有的網路資源,構建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加強基礎資訊網路和重要資訊系統的安全防護,建設全省統一的容災備份、安全保障、資訊共用與交換、基礎地理資訊等基礎設施。加快誠信體系和支付系統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第七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教智力支撐

深入實施科教興冀戰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著眼于建設創新型河北,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一、加速科技進步,實現重點突破

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圍繞提高主導産業競爭能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重點,切實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合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強化應用研究和成果推廣,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加快高新技術重點領域的技術進步,在生物技術、化學合成、數字集群移動通訊、半導體單晶材料生長及外延、高效太陽能電池、大功率風力發電等技術領域,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加強技術合作與引進再創新,掌握一批關鍵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努力實現重點領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圍繞技術創新、産業創新、産品創新和品牌創新,加快資訊技術的深化應用,提高工業主導産業整體技術和資訊化水準。在鋼鐵、醫藥産業,高起點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掌握一批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在石油化工、裝備製造、建材建築、食品、紡織行業,引進開發關鍵設備和先進適用技術,大幅度提高裝備水準和工藝水準。推進農業技術進步,重點在新品種選育與開發、土壤資源保護、畜禽和水産高效養殖、農産品深加工、重大病蟲害防治及自然災害防禦等方面攻克一批關鍵技術。提高社會公共領域的技術水準,積極開展食品安全監測技術和重大疾病、地方病、流行性傳染病預警與防控技術的研究,加強水資源良性迴圈、生態安全與環境保護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技術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權為紐帶,促進産學研緊密結合;支援大中型企業和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鼓勵技術研發機構進入企業,提升企業創新活力;依託重點項目,加強科研攻關,造就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優勢企業的骨幹作用,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不斷提高産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鼓勵産學研聯合創辦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生産力促進中心,加快中試基地、示範基地的建設,培育各類孵化器;促進社會化科技仲介服務組織與公益性推廣機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構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整合科技資源,推動重點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共建共用;加強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文獻和專利文獻的社會化應用,提高網路服務水準,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援。認真落實國家支援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實施支援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各地立足現有基礎,確定優先和重點發展的行業、企業、産品。發揮財政風險擔保基金的作用,鼓勵創業風險投資,逐步建立由政府、企業、銀行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業風險投融資體系。推進科研機構産權制度改革,建立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聯動的科技管理機制。改革科技評價與激勵制度,形成以政府獎勵為主導、社會力量設獎為主體的科技獎勵制度。認真落實支援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營造生動、活躍、民主的創新氛圍。

(專欄8科學技術重大專項

重點高新技術和主導産業技術攻關。重點加強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原始創新,開展原始創新藥物的研究。

區域特色産業創新。建設一批區域特色産業生産力促進中心、特色産業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高新技術成果。

農業科技創新富民工程。以重點科研單位、農業院校為主體,加強畜禽、水産、果蔬等生産中的技術攻關。

農業科技傳播站建設。圍繞畜牧、林果、蔬菜三大農業主導産業,建設一批農業科技傳播站,標準化成果轉化示範基地。

産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在優勢産業和高新技術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一批技術創新研發基地。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建成國家級"乾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7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社會化、網路化、智慧化的科學數據與文獻資訊服務體系,實現科技資源的方便快捷服務。)

二、發展教育事業,構建學習型社會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佈局和結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完善國民教育體系。

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把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強化政府的保障責任。堅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結合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消除危房,建好寄宿制學校,推進規模化、標準化辦學。建立並完善縣域內教師合理流動制度、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交流制度,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解決好城鎮部分中小學班容量過大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積極發展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步伐,201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積極發展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圍繞特色産業和主導産業,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擴大招生規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逐步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選拔和評價制度。完善職業教育培訓網路,重點建設10所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和100個省級示範性專業,力爭使其中2-3所院校和一批專業達到國內一流水準,各設區市辦好1所職業技術學院和若干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各縣辦好1所職教中心。加快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和省重點中專、勞動技校、縣職教中心的基礎設施和實訓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強化農村"三教"統籌,全面提高教育為"三農"服務的能力。

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工作重點由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高,構建結構合理、辦學體制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強化教學管理,完善教學品質評估與保障機制。加強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優先發展産業急需的學科和專業,突出特色與優勢,提升高校知識創新能力。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增加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水準。加快高水準大學建設,繼續抓好"211工程"建設和省部共建高校工作。建好10所省屬重點骨幹大學,建設20個左右達到國內先進水準的重點學科。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各類學校及各系統各行業培訓機構的作用,利用面授、函授、遠端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成人教育和崗位培訓,努力構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的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路和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的作用,為公眾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廣泛開展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創建活動,促進知識更新。

創新教育體制機制。加快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市、縣兩級要切實擔負起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強化對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

積極推進高校省市共建,充分發揮設區市的積極性,促進所在地高等教育的發展。

營造有利於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辦學或參與公辦學校建設。加快高校人事制度、分配製度、教學和考試製度改革。擴大教育對內對外開放。

完善教育投入機制。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高中階段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確保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4%。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扶持職業教育發展。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完善以助學貸款為主,獎學金、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

(專欄9教育發展重點工程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到2007年,新建和改擴建171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佈局調整。及時消除新增危房,優化資源配置,建設標準化學校,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工程。到2007年,完成為農村初中建設電腦教室,為農村小學配備衛星教學接收設備,為小學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等現代遠端教育工程。

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縣級職教中心、中等職業學校和若干示範性高等職業學院辦學條件,形成一批職業教育骨幹基地。推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加快培養與我省特色産業、主導産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211工程"、"雙重工程"、省部共建高校和高水準大學建設。繼續加強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援強勢特色學科或學科群進行重點建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辦學水準。)

三、開發人力資源,建設人才強省

樹立人力資源是重要資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按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要求,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培養和開發人力資源,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推動人口大省向人才強省轉變。

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公務員隊伍的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強化基層公務員隊伍建設。造就一批熟悉國際慣例、具有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培養一支市場意識強、職業素質好的經營管理者隊伍。繼續實施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和"燕趙學者計劃",加強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隊伍建設,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和院士後備人才給予重點扶持,努力培養造就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者到國外研修培訓,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著力培養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擴大高新技術研發人才隊伍。

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強化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和複合技能型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強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在職培訓,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縣、鄉、村實用人才工程,重點加強農村科技、教育、衛生、生産、經營等方面的實用人才培養,壯大農村人才隊伍。引導農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業生産第一線。

創新人才管理、使用和引進機制。繼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創新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機制,注重在實踐中鍛鍊培養人才。加快事業單位用人制度、國有企業人事制度、職稱和技術等級制度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場配置人才資源、人才自由流動的機制。採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開發引進等方式,拓寬人才引進通道,吸引京津及其他省外人才、留學人才和海外人才到我省創業。努力改善科研環境,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

第八章推進體制創新和全面開放

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強化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全面提高開放水準,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一、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強化制度保障

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有利於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

全面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誠信政府。認真貫徹《公務員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合理界定政府職責範圍,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仲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水準,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政府機構設置,精簡管理層級,理順職責分工,提高行政效率。推進電子政務,實施"雙提"工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完善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深化公益性事業單位勞動人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創新發展機制,提高服務能力;推進生産經營性事業單位産權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實行企業化運作。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推進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採取多種形式,整合資源,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在優勢行業組建大公司大集團。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積極推進郵政、鐵路、煙草、鹽業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電力、電信等行業重組,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促進競爭,提高效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企業經營機制創新,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管理部門和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部門的權力和責任,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健全國有資産監督和經營管理體制,依法防止國有資産流失。

破除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堅決落實以放寬準入、公平待遇為重點的各項政策措施,破除心理壁壘、操作壁壘等非政策障礙,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引導民營經濟進入電力、電信、公路、鐵路、民航、金融保險等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城市供水、供氣、供熱等市政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支援民營經濟進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領域。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兼併、收購、聯合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拓寬民營經濟融資渠道,加大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援力度,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支援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引導民營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管理,規範經營,健康發展。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特別是著力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規範發展産權交易。創新流通組織方式,改造提升商品市場。推進資源性産品和生産要素價格改革,形成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應急調控快速反應機制。積極發展和規範各類仲介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作用。以建立個人和企業信用制度為突破口,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

深化財稅、投資、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明確界定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合理劃分財政收入範圍,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透明規範的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完成縣鄉財政改革,建立起促進科學發展和有效保障社會事業經費的良性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逐步縮小投資項目核準範圍,完善核準制和備案制。規範政府投資決策程式,強化政府投資風險管理機制。積極推行代建制,建立嚴格有效的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和社會監管機制。改進投資調控方式,加強投資領域法規建設。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支援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改組改造。推進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通過資産置換、增資擴股等方式做大做強,提高抗風險能力。完善省級政府投融資體系,加強機構建設,發揮政府投融資機構集聚、引導和放大社會資本的功能。

(專欄10重大改革進度安排[內容詳見河北日報])

二、堅持互利共贏,提高開放水準

深入實施"兩環開放帶動"戰略,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堅持擴大總量與提高品質並重,"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並重,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和國際競爭力。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把利用外資同産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合理引導外資投向,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品質。適應國際資本流動和産業轉移新趨勢,主動承接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的轉移。以引進戰略投資者為重點,爭取一批跨國公司在河北建立製造基地、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分銷中心。拓寬利用外資渠道,探索出讓經營權、跨國並購、證券融資等多種利用外資方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高科技創業型企業境外上市,積極引進境外風險投資基金。改進招商方式,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建立政府協調引導、專業機構實施、仲介機構和企業廣泛參與的投資促進機制,強化外商投資服務和協調工作,提高招商實效。合理有效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完善責權利統一的借、用、還機制,嚴格防範債務風險。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規範管理和協調服務。加快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注重引進科技型、龍頭型大項目,增強開發區的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堅持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促進外貿出口由數量型創匯型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擴大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穩定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産品出口。在繼續擴大一般貿易的同時,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加工深度,增強配套能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秦皇島、廊坊出口加工區建設,鼓勵開發區大力發展加工程度深、技術含量高的加工貿易項目。積極發展服務貿易,不斷提高層次和水準。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深度開發歐盟、北美市場,鞏固發展日、韓、俄羅斯和東南亞及香港市場,大力開拓非洲、拉美、大洋洲和中東、東歐市場。推動重要戰略資源、重要設備和關鍵技術進口來源多樣化。優化外貿經營主體結構,繼續深化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支援鼓勵更多的企業直接走向國際市場。完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積極運用世貿組織規則維護産業安全及企業合法權益。擴大口岸開放,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推進大通關,提高通關效率。加強産品品質檢驗檢測,實施環境管理和安全技術標準,做好出口生産企業品質保證體系、對外註冊商標和産品國際標準認證工作。

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生産和經營,建立海外生産基地、銷售網路和融資渠道。積極開發利用國外資源,把對外投資與資源開發結合起來,鼓勵大型鋼鐵企業與鐵礦石資源富集國開展合作,建立穩定的海外礦石供應基地,支援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開髮油氣資源。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擴大境外加工貿易,積極承攬境外承包工程。合理引導和規範對外勞務合作,逐步擴大規模和範圍。完善對外投資和服務體系,規範境外投資監管。建立和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體系和國際市場準入資訊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和資訊服務。

三、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加強省際間合作

堅持立足實際、以我為主、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以加強與京津合作為重點,全面加強與全國其他省市的合作,提高對內開放水準。

加強區域間産業分工與協作。發揮我省在農産品生産加工、重化工業及配套加工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京津在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製造、港口及服務業等領域的聯合與協作,建立健全重大經濟社會政策的合作協商機制,實現資源共用、優勢疊加、産業對接。

加強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及資訊設施一體化建設,配合建設北京出海便捷通道。新建一批引水、改水、節水、供水、防洪設施,建設首都應急水源地配套工程,緩解區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協作。聯合建設京津冀水源保護區、風沙源治理區和生態屏障區。探索建立環境保護、水資源補償、生態建設長效合作機制,逐步消除環京津貧困帶,保障京津生態安全。

與京津共建高新技術産業帶。利用京津人才、技術、資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合作,打造京廊津塘、京保石和京唐秦三大高新技術産業帶,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加工製造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産品配套基地,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加強區域經濟技術協作。全面加強與其他省市合作,吸引更多的國內大公司、大集團在河北投資置業。重點加強與內蒙古、新疆、山西、陜西等資源大省(區)的戰略合作。積極推進省校合作,不斷拓寬合作領域。

第九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促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

一、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促進資源迴圈式利用。在資源開採、消耗、廢物産生、資源再生、消費等環節,推動資源高效和迴圈利用。在開採環節,推廣先進適用的開採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消耗環節,加強對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消耗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物産生環節,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推動不同行業延長産業鏈條,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在資源再生環節,大力回收和迴圈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消費環節,鼓勵綠色消費,倡導合理消費。

鼓勵企業迴圈式生産。採用先進工藝技術與設備,大力推行清潔生産。積極推廣餘熱余壓回收、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技術,在企業內部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和資源的迴圈利用,做到節約、降耗、減污、增效。重點培育100家高標準、規範化的清潔生産示範企業。

推動産業迴圈式組合。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電力、醫藥、煤炭等重點行業迴圈經濟改造,構建節約型産業體系的基本框架。促進工業與農業、生産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間的有效生態連結。整合各類産業園區,重點發展曹妃甸、滄州臨港化工等一批有影響和帶動作用的迴圈經濟園區。

創建節約型城市模式。加快中小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排水管網改造,推廣中水回用技術。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逐步實現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建設廢塑膠、廢舊家電及電子産品、廢舊金屬等回收利用基地,引導再生資源利用向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方向發展。推廣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利用的建築材料,提高建築品質。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企業、社區創建活動。

建立迴圈經濟支撐體系。逐步健全促進迴圈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研究建立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迴圈經濟步入標準化發展軌道。落實促進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加大財政對發展迴圈經濟的支援力度,實施有利於節約資源的財政政策。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真實成本和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健全資源管理機制和政府消費引導機制。支援促進迴圈經濟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努力突破制約迴圈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專欄11迴圈經濟示範試點工程

重點企業。建設唐鋼、邯鋼、冀衡化工、西柏坡發電、驪驊澱粉、龍山發電、滄州大化等一批迴圈經濟示範企業。

産業園區。建設曹妃甸、滄州臨港化工、石家莊綠色化工等迴圈經濟示範産業園區(基地)及峰峰礦區等迴圈經濟示範區。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建設石家莊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網路。建設唐山廢塑膠,滄州、衡水廢橡膠(廢輪胎),邢臺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

再生金屬利用。建設安新、大城30萬噸以上再生銅、再生鉛、再生鋁,文安東都廢舊金屬回收利用等一批示範企業。

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建設辛集等廢舊家電及電子産品回收利用示範基地。)

二、節約保護資源,實現永續利用

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對各種資源實行有限開發、有序開發和有償開發,努力使經濟發展與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節約利用水資源。按照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的方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促進節水型産業發展,提高水資源利用和水資源保護整體水準。發展節水灌溉農業,適時開徵農業用水資源費。以推進定額用水為重點,強化工業節水,嚴格控制城鎮高耗水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增強城鎮居民節水意識,降低每人平均生活用水量。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使全省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低於12%。嚴格控制超採、濫采地下水,保護地下水資源。挖掘水資源潛力,鼓勵使用再生水,積極開展海水淡化,推廣微鹹水、礦井水、污水等劣質水源的多級利用,提高再生水資源利用水準。完善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企業運作機制,積極推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制度。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逐步構建以水權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節約利用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提高終端用能效率為重點,調整能源生産和消費結構,推廣利用節能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煤炭、電力等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改造,加強高耗能産品能耗限額管理。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熱電聯産、餘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建築節能、綠色照明六大節能示範工程。加強建築節能標準監管,新建民用與公共建築嚴格執行節能標準。推進以節約電力為重點的需求側管理工作,推廣使用節能照明産品。積極開展交通運輸節能,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等新型清潔環保燃料。

(專欄12節能重點工程

低效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採用迴圈流化床、分層燃燒等技術,改造現有中小燃煤鍋爐(窯爐)。

區域熱電聯産。建設30萬千瓦級高效環保熱電聯産機組,將分散的供熱鍋爐改造為熱電聯産,推廣分佈式熱電聯産和熱電冷聯産。

餘熱余壓利用。在唐鋼、邯鋼、宣鋼等鋼鐵企業採用高爐煤氣余壓發電、純燃高(焦、轉)爐煤氣發電;在石化等行業推廣回收放散可燃氣體發電;在冀東水泥等企業採用新型幹法水泥窯餘熱發電。

電機系統節能。在煤炭等行業採用高效電機、風機、水泵及調速節電技術,實施電動機拖動風機、水泵系統優化改造。

建築節能。嚴格執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推廣新型建築圍護結構、新型墻體材料、中空玻璃等,改造採暖空調系統。

綠色照明。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寫字樓以及住宅中推廣高效節電照明産品和節能控制技術,採用LED對城市夜景、交通信號燈進行改造。)

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重點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努力盤活存量。建立耕地保護責任制,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切實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品質不降低。改變傳統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立健全建設用地定額標準,優化用地結構和佈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城市用地,要引導産業向園區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充分利用閒置土地。開發區建設,要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容積率和建築密度。企業用地,要落實和完善國家行業用地標準,鼓勵建設高層標準廠房,盤活企業存量土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減少農村居民點佔地規模。

合理開發礦産資源。加強礦産資源統一集中管理,嚴格執行礦産資源總體規劃和礦區開發規劃,規範礦産資源開採秩序,嚴禁亂採濫挖、採厚棄薄、採易棄難等浪費礦産資源的採選方式。推廣共生礦、伴生礦、尾礦、低品位礦開採與綜合利用技術,提高回採率和回收率。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制定礦山開採生態環境保護金制度。加大重要礦産資源的地質勘查力度,增加礦産資源儲量。

保護海洋資源。重點保障運輸、油氣勘探開發的用海需要。合理安排濱海城市旅遊用海,大力推廣海水綜合利用等高新技術。加強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控制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強度,逐步實施捕撈限額制度。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加快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保護近海海域水質,建立排污總量控制制度。

三、加大保護力度,提升環境承載能力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環境,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

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推進海河流域和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防治,重點加快滏陽河、牛尾河、府河、滄浪渠、武烈河、清水河、陡河、洋河、洨河等河流水污染治理。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建立水源地保護制度,嚴禁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

改善環境品質。以建設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廣泛開展生態示範區、環保模範城市、環境優美城鎮創建活動。改善城市衛生品質,擴大綠化面積。加強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嚴格煤炭管制,倡導使用低硫煤,加快城市集中供熱、熱電聯産企業煙氣脫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嚴格執行機動車排氣標準,改善城市空氣品質。健全放射源安全監管體系,加強輻射污染防治與管理。完善城市廢物處置設施,提高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關停和搬遷嚴重污染企業。

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證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工程,對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造紙和制藥等行業進行重點治理。搞好水源地保護監測,確保飲水安全。嚴格執行環保規劃,防止産生新的污染源。逐步建立大型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制度。推行環境資訊公開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監督環境保護。

(專欄13環境治理重點工程

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唐山市全省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河北省放射性廢物庫及11個設區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

鉻渣污染治理。對河北鉻鹽化工公司等企業現存的12.5萬噸鉻渣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全省設市城市及部分縣城建設100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

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石家莊橋西污水處理廠二期、曹妃甸迴圈經濟示範區污水及再生水處理等75座污水處理設施。

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工程。建設南水北調東線河北段沿線17家工業企業污水治理設施。

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搞好河北興泰、西柏坡等23家燃煤電廠單機5萬千瓦以上發電機組煙氣脫硫改造。

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工程。建設12項提高環境保護監測、輻射管理、資訊、監察、科研和宣傳教育、環境應急能力項目。在省級和市級建設7項覆蓋全省範圍的環境應急響應工程,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安全。)

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

把生態建設作為實現科學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遏制生態惡化態勢。

完善生態區域佈局。加快形成生態功能分區和重點生態保護區域總體框架。按照區域生態特點及主導生態功能,保護和恢復壩上高原、山地、平原、海岸海域四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重要水源保護區、京津生態屏障建設區、水土保持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城市生態功能區等五類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建設。完善與區域生態功能相適應的産業佈局,實現區域生態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

搞好生態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工作,加強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四期、太行山綠化二期、壩上生態農業、沿海防護林二期、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礦山生態恢復示範區等工程,促進自然生態恢復。加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對我省生態系統的破壞。到2010年,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4萬平方公里。

(專欄14生態保護重點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繼續實施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還林工程。

河北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繼續實施張家口、承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太行山綠化二期工程。在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4市24個縣造林1282萬畝。

沿海防護林二期工程。在秦皇島、唐山、滄州3市及其所屬的15個縣(市、區)和2個國有農場,完成人工造林121萬畝。

濕地保護。實施衡水湖、白洋淀下游、南大港濕地等保護工程。)

第十章促進社會進步與社會和諧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大力實施民心工程,增強全省人民的凝聚力。

一、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協調推進機制,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準。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有效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實施促進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發展的産業政策。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不斷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勞動者採用非全日制就業、臨時就業、階段性就業和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繼續實施鼓勵下崗職工自謀職業的優惠政策。加強對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繼續實施特困人員就業援助制度,促進困難群體就業。

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統籌制定城鄉就業規劃,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建立勞動就業綜合資訊服務系統,為供求雙方提供準確、及時的服務。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推進地區間勞務協作,擴大貧困地區農村勞務輸出。鼓勵社會力量和外資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規範企業裁員行為,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向社會。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監察,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加強對全社會勞動就業狀況的監測,探索建立失業預警制度,有效控制失業風險。

不斷提高併合理調節居民收入。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強對壟斷行業和收入過高企業的收入監管,努力緩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同步增長機制,適時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工資指導線。繼續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繼續完善和規範公務員工資收入分配製度,規範職務消費,加快福利待遇貨幣化。加強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扶助,禁止拖欠、剋扣工資等侵害勞動者權益行為。

二、健全社會保障,強化社會救助

增加財政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提高統籌層次,建立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相結合,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省級統籌,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為擴面重點,將基本養老保險擴大到城鎮所有就業人員。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健全失業保險制度,提高失業保險金的統籌互濟能力,發揮促進就業和調控失業的作用。加快發展工傷保險,重點覆蓋高風險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推動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雇工以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保。逐步推行生育保險並將其納入社會統籌範圍。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拓寬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範圍,逐步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在有條件的地方,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進一步完善政府、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共同籌資機制,加強對基金的管理。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對困難群體的救助,逐步建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災民救助和五保供養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法律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其他救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城鎮特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快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條件。繼續增加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完善農村特困戶救濟制度。

加強福利事業建設。支援城市福利型養老院、城鄉兒童福利院、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建立社會福利事業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倡導、鼓勵和支援互助互濟。發展殘疾人事業,積極辦好社會慈善事業。認真研究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措施,實施愛心護理工程,加強社區養老服務、醫療救助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社會氛圍,促進老齡事業發展。認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扶貧濟困。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公共福利設施建設,推進公益事業社會化進程。

三、發展社會事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發展,努力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準。依法管理和政策引導並重,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偏高等問題,建立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完善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強縣、鄉、村三級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基層計劃生育服務職能,增強優質服務和出生缺陷干預能力。建立農村已婚育齡婦女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免費服務制度。積極推行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建立以育齡婦女管理系統為主的綜合人口數據庫。

維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婦女平等就學就業、享有社會保障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權利,加強婦女衛生保健、勞動保護、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工作。堅持兒童優先,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改善少年兒童成長環境,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兒童整體素質。

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為目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應急救治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結核病、鼠疫、乙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積極防治地方病、職業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實施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促進衛生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區域衛生規劃,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在設區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市,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支援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監督,提高衛生全行業管理水準。深化藥品生産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醫療服務品質和藥品市場監管,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切實減輕患者醫療費用負擔,認真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圍繞建設文化大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社區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快省圖書館、省博物館等大型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加強對傳統優秀民間藝術的整理和保護,繼續組織文化下鄉活動。做好文化遺産保護和檔案管理工作。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要求,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加強科學普及,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挖掘、整理和弘揚燕趙文化,創建一批河北文化名牌。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努力培育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規範文化市場秩序。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實施小康體育工程。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設兼顧全民健身和體育賽事的省、市、縣(區)體育活動中心,加快基層社區體育活動設施建設。完善基層群眾體育組織,壯大社會體育骨幹隊伍,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抓好競技體育,搞好競技體育人才儲備,提高競技體育水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體育産業。

四、創新社會管理,健全公共服務

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創新基層管理體制,堅持政府指導和社會共同參與相結合,推進社會組織形式多元化。完善城市社區組織,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社區。提高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管理能力,發揮社會團體、行業組織和社會仲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

建立健全公共事件處理和應急機制。構建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長效機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和聯繫,建立防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工作機制。加強信訪工作,暢通信訪渠道,推廣領導接訪、幹部下訪等制度。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擴大調解覆蓋面。健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應急機制及社會動員機制,建立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防禦和救助體系。建設應急聯動綜合資訊服務系統,提高應急指揮、協調聯動和快速救援能力。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強化政府管理和監督職能,加強安全生産監管。認真執行安全生産各項法律法規,完善企業生産許可制度和安全生産風險抵押金制度,切實抓好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增加安全生産投入,及時淘汰危及職工生命和健康的落後設備和工藝。加強安全生産基礎工作,強化企業安全生産主體責任,依法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處罰,嚴查事故背後的失職瀆職和腐敗行為,嚴格執行事故賠償標準。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産監測監控及事故應急救援體系。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的監管,加強口岸公共衛生和動植物疫情防控能力。

(專欄15公共服務重點工程

社會救助。建設救助管理設施、流浪兒童保護中心、"慈善超市"和社會捐助接收點等。

社會福利。建設綜合福利中心、社區福利設施、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等。

社區服務。新建和改造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

防災減災。建設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加強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建設省農業和生態氣象監測服務工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保障工程,建設基層氣象臺站和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安全生産應急救援。建設省、市兩級安全生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專業應急救援體系。

重大事故隱患治理。治理尾礦庫、危庫、險庫和危險性較大的病庫,搬遷城區內安全距離不達標的危險化學品生産和儲存企業。

災害應急救援。建設災害應急救助指揮體系。)

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

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提高民主化、法制化水準,推進依法治省。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一步學習宣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加強集體主義和公民意識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係,推進誠信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繼續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的主旋律,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創建活動,營造文明向善、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積極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加強國防動員工作,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深入開展"雙擁共建",落實優撫政策,密切軍政、軍民關係。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健全民主程式、豐富民主形式,改革和完善權力監督體系,推行政務、村務、廠務公開,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建立民意表達、批評建議、協商對話等利益訴求機制,拓寬不同利益群體的意願表達途徑。擴大基層民主,保障群眾的民主選舉權。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政府決策相結合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健全決策糾錯改正機制、決策失誤責任追究機制和受損對象利益補償機制。加強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堅持依法行政。"立、改、廢"並舉,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體系,將社會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完善行政執法程式,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及時公開、公佈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資訊。建立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作的司法體制,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向弱勢群體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繼續實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力度,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積極推進平安河北建設。大力實施社會安全工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基層工作,提高社會治安管理水準。積極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下大力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大力整治治安混亂區域和突出治安問題,增強群眾安全感。加強政法機關基礎建設和技術裝備建設,推進政法工作資訊化。

第十一章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實現規劃目標和任務,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要提高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決策目標體系、執行責任體系和考核監督體系。科學合理編制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分領域、分階段落實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一、完善規劃體系,加強協調銜接

編制實施好省級專項規劃、設區市發展規劃。專項規劃應成為本規劃在特定領域的延伸和細化,主要明確特定領域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為政府安排投資提供依據。各設區市人民政府依據省級規劃綱要,組織編制和實施本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設區市的規劃既要確保省級規劃在本行政區的落實,又要結合自身實際,突出特色。

加強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搞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配合。建立規劃綱要與專項規劃、省級規劃與市縣規劃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在重大生産力佈局、重點項目安排、基礎設施建設上,確保總體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科學合理。

二、明確方向任務,分類引導實施

本規劃提出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産業的發展方向,利用外資、對外貿易等領域的發展重點,是為了給市場主體以明確的導向,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施。政府要履行市場監管職責,維護公平競爭,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不得干預市場機制正常運作。

本規劃確定的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等重點任務,主要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機制努力實現。政府要加快推進制度創新,調整完善相關政策,健全利益導向機制,為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

本規劃確定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促進就業、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是政府的承諾,主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運用行政力量,確保實現。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資源管理、調節收入分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任務,主要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綜合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強力實施。

如期完成各項改革任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必須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著力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駕馭全局的能力、處理利益關係的能力和務實創新的能力,加強各項改革之間的銜接,統籌協調,強力推進。

三、適時調控調節,保障經濟平穩運作

公共財政要服從和服務於公共政策。合理確定省級財政在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資源環境、自主創新、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支出責任和管理許可權。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增強財政保障和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佔各級財政支出的比重。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整合政府投資,改進投資方式,提高投資品質和效益。

(專欄16省級財政投資支援的重點領域

新農村建設。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飲水安全,農村公路,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遠端教育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大型商品糧基地,動物防疫體系,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動植物良種繁育、農産品加工、旱作農業工程等。

公共服務。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勞動技能培訓,就業服務,重大疾病防治體系,基層公共衛生,文化和體育設施,公檢法司基礎設施,食品藥品安全監督設施,安全生産監管、煤礦監察及應急體系,氣象臺站建設,地震、防洪保安等防災減災體系,採煤沉陷區治理,生態移民、貧困地區發展等。

資源環境。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沿海防護林等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環境污染治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迴圈經濟示範等。

自主創新。技術進步,産業升級及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産業化,創業投資引導體系,重大産業技術研發,資源節約技術研發和推廣。

基礎設施。國省幹線公路,病險水庫加固、骨幹河道治理、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資訊化和資訊安全基礎設施,縣城和重點鎮供水設施,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等。)

強化産業政策引導。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産業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科技發展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援主導産業加快發展,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實施品質興省、名牌興企戰略,重點支援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的企業加快發展。及時發佈産業導向資訊,靈活運用多種投融資工具,引導各類生産要素向優勢行業和企業集聚,向沿海、沿線、園區集中。強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品質低劣的落後生産能力、工藝和産品。加強土地調控,優先滿足重大基礎設施、主導産業和生態建設用地需要。

保障經濟安全穩定運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和解決經濟運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增強政府指導和調節的針對性。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組織好煤炭、電力、成品油、運力等重要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和供需銜接。構建反應迅速、協同高效、處置有力、保障到位的應急體系,提高有效應對經濟運作中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實施五大工程,強化發展基礎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抓好具有戰略意義的五大工程。實施主導産業工程,壯大鋼鐵、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十大主導産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實施基礎設施工程,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能源、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後續保障能力。實施體制創新工程,圍繞破除影響發展的體制障礙,把握好時機和力度,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社會事業、行政管理體制等項改革,增強發展的動力。實施社會進步工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增強全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實施民心工程,圍繞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實際問題,做好就業再就業、農民減負增收、食品藥品安全等各項工作,推進和諧河北建設,增強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各級各類規劃都要通過具體目標、具體政策措施和具體項目落實這五大工程,構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

五、改進組織管理,建立監控和調整機制

完善評價考核和監督制度。按照預期性、約束性指標的不同要求,實行分類評價考核。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市、各部門經濟社會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其中耕地保有量、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要分解落實到各設區市。加強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分析,適時組織規劃中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加強社會監督,及時發佈相關政策和資訊。

建立規範的規劃實施調整制度。本規劃由省政府組織實施。規劃實施期間,如遇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由於其他重要原因,確需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省政府提出調整方案,按程式報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執行。

"十一五"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劃。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的主旋律,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

附:名詞解釋

1.兩增、兩減、兩分

"兩增、兩減、兩分"是2003年初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北實際作出的關於國企改革的戰略決策。"兩增"指國有企業增效、國有資産增值;"兩減"指減持國有股、減少國企冗員;"兩分"指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分流企業富餘人員。

2.現代物流

現代物流主要是指物流供應商利用高新技術,將運輸、倉儲、包裝、裝卸、加工配送、資訊處理等各個環節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從而實現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加工配送一體化、裝卸機械化和資訊管理網路化,以便節省流通費用,提高工作效率,優化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陽光"工程

"陽光"工程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簡稱,是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前的短期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

4.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距離內可以頻繁往返進行商務活動,以一個或若干特大城市為龍頭,眾多中小城市協調分佈,城市間由農田、林地、水面等綠色空間相分割,通過高效便捷交通走廊相連接的一種城市空間狀態。城市群已成為城市化的主體形態,既是創造就業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密集區域,也是支撐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區域。

5.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6.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産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産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産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産品-廢物-再生資源"迴圈模式轉變,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

7.農村面源污染

農村面源污染(或稱農村非點源污染),是指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産和居民生活過程中産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産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佈範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二是農村生産廢物,包括農業生産過程中因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禽畜糞便、惡臭氣體以及不科學的水産養殖等産生的水體污染物。

8."211"工程

"211"工程是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抓好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工程的簡稱,是國家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項重要措施。

9.三三三人才工程

從2003年到2007年,培養30名左右45歲以下,專業技術水準在國內領先,並具有較大影響力,在全省保持學科優勢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300名左右45歲以下,在全省各學科、各技術領域有較高學術和技術造詣,有較強發展潛力和培養前景,做出突出貢獻或成績顯著的科技骨幹;培養3000名左右40歲以下,具有發展潛能的優秀年輕人才作為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10.燕趙學者計劃

在全省普通高校重點學科和重點研究機構中分批選出5-10個特聘崗位,公開招聘"燕趙學者",聘期一般為3年,省每年提供45萬元以上的資金,用於個人生活和開展科研、學術交流活動。

11.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到2010年,國家計劃培養造就數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準的傑出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理論家;數千名具有國內先進水準,在各學科、各科技領域有較高學術和技術造詣的帶頭人;數萬名在各學科領域裏成績顯著、起骨幹作用、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年輕人才。

12.農村電影"2131"工程

農村電影"2131"工程是由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的一項公益性農村文化工程,主要內容是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解決農民看電影難問題。

13.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

為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宣傳文化事業建設,1998年,中央文明委決定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組織實施"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我省被納入其中。從1998年到2003年,先後在我省投資4000余萬元,資助建設了6個縣宣傳文化中心,100個鄉鎮宣傳文化站。"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第二期計劃,從2004年到2008年,在全國資助建設300個縣級宣傳文化中心,其中資助我省建設19個縣級宣傳文化中心。

14.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公眾需要,以政府為主體進行的分配活動,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安排。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是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和監督管理。與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産建設型財政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的公共財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個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