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2005~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總報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8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2005年,中國宏觀經濟社會形勢繼續保持2003年以來的良好發展勢頭,呈現高增長、低通脹、就業緊張局面有所緩解、生活水準穩步提高的特點。從經濟增長9.3%左右、通貨膨脹率控制在約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鄉居民收入都有較大幅度增長等宏觀指標來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仍為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

當前,中國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指導下,正在開始步入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的新征程。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過去五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2006~2010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面向未來,中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的歷史起點意味著,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經濟建設上,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發展迴圈型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政治建設上,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依法治國,實行更加廣泛、更加有效的民主參與和社會合作;在文化建設上,要進一步確立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體系,促進和繁榮多樣性的文化事業;在社會建設上,要逐步解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協調好各種社會利益關係,把社會公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2005年社會發展基本狀況

1.經濟連續三年高速增長

2003年開始啟動的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經濟高速增長週期,到2005年已經持續了三年。中國GDP的年增長速度,2003年為9.1%,2004年為9.5%,2005年為9.3%左右。這一輪高速增長週期的特點,是中央較早地和比較及時地進行宏觀調控,而且宏觀調控方式也更加靈活,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力量,有保有壓有促,所以這次高速增長週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比過去長。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對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産生了一定影響,但各地從全局出發做出積極配合,加快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保證了整體經濟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2.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央已經實行和將陸續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包括:取消農業稅;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調整土地徵用價格;積極擴大就業,加大就業培訓的力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解決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問題;加強社區建設;擴大農村養老保障的試點;制止教育亂收費;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的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繼續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非公企業的工會建設;加強反腐敗,加強對中央和省級權力部門的審計監督;嚴格稅收監管,調整個人所得稅的起徵線;等等。這些關係民生、民利、民權、民情、民心的政策和措施,使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3.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每人平均儲蓄超過1萬元

居民收入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05年1~9月,扣除價格增長因素,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902元,同比實際增長9.8%;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2450元,同比實際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081億元,同比實際增長12.1%。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的增長均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

宏觀物價繼續呈低通脹態勢。2005年1~9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0.8%。從構成看,前三季度,食品價格上漲3.3%,同比回落7.6個百分點,其中糧食價格上漲1.9%,回落26.5個百分點;居住價格上漲5.6%,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6%;其他類商品價格大多基本穩定或略有下降。食品價格上漲,特別是糧食價格上漲過快的情況有所改變,這使城鎮低收入家庭因食品價格快速上漲而增加的生活成本壓力有所減弱。

2005年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彩電134部,電冰箱91台,空調器80台,家用汽車3.3輛,家用電腦40台,行動電話134部;農村每百戶擁有彩電80台,電冰箱20台,洗衣機40台,行動電話50部,摩托車40輛。

到2005年底,城鄉居民儲蓄餘額將突破14萬億元,增長19%左右,每人平均儲蓄超過1萬元。與此同時,2005年政府繼續加大了對城鎮困難家庭的扶持力度,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增至160多億元,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員增至2300多萬人。

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式啟動

城鄉發展的巨大差距,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為此,中央啟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工程。2005年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是繼2004年中央關於農村工作“一號文件”之後,近20年來第二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

中央原本決定,從2004開始,用五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但只用了兩年時間,到2005年底,全國已基本完成了全部取消農業稅的任務(個別省份將農業稅稅率降至不超過2%)。

農民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在2004年打破長期徘徊、增長了6.8%的基礎上,2005年又在糧食價格較低而農用生産資料價格較大幅度上漲、從而增加了農業生産成本的基礎上,使農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增長近6%,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繼2004年之後的第二個高增長年份。

與此同時,中央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動農村的發展。在醫療方面,繼續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在合作醫療保費平均每個農民30元(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個人分別承擔10元)的基礎上,中央又增加10元直接補助,截至2005年6月底,全國已有641個縣(市、區)開展了試點工作,覆蓋2.25億農民,其中有1.63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為72.6%,全國共補償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1.19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50.38億元。在教育方面,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制度,擴大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教育費補貼,免除書本費的家庭貧困學生的範圍從上年2400萬名增加為3000萬名,對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約1600萬農村孩子免除書本費和雜費,平均免除書本費、雜費小學生為200元,初中生為340元。在養老方面,擴大對農村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老人發放補貼的試點範圍。在社會福利方面,積極進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探索。在土地徵用方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更加妥善地處理被徵地農民的生活安置。在農村基礎建設方面,提高農村使用潔凈水和通電、通氣、通柏油路的普及率等。

5.就業緊張局面有所緩解

通過實行積極擴大就業的政策,就業形勢惡化的趨勢得到控制,就業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2005年1~10月,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80萬人,估計全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960人左右。截至2005年9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與上年底持平,為4.2%,全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可以控制在4.2%以內。2005年中央財政在保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資金規模不變的同時,增加再就業專項補助資金26億元,使兩項資金的總量達到209億元(包括小額貸款貼息)。

就業緊張局面在老工業基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主要是由於老工業基地原材料工業的恢復景氣增加了就業,而且,隨著就業培訓工作的加強,失業下崗職工的自主擇業能力進一步提高。

農村勞動力轉移繼續呈積極態勢,全國農村外出經商務工的勞動力達到1.2億人,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約6000萬人。

在探索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過程中,需要就業和再就業的重點人群是:體制轉軌遺留下來的下崗失業人員、重組改制關閉破産企業的職工、城鎮新增勞動力尤其是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徵地農民等。

6.城市化和社區建設加快

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2005年中國城市化水準達到約43%。2000~2005年,中國城市化水準從36%提高到43%,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而1990~2000年,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

戶籍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的步伐加快。全國已有十幾個省份(省、市、區)出臺了以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各地進一步取消和清理專門針對進城就業農民的限制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

社區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建設,越來越受到普遍的重視。社區正在成為對工作單位具有替代作用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支援網路,在落實社會保障、就業、稅收、治安、計劃生育、衛生防疫、犯罪矯正、環境保護、社會糾紛基層調解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社區管理人員的年輕化和知識化取得明顯進展,目前全國社區居委會的40多萬名成員中,50歲以下的佔75%,高中(中專)文化以上的佔77%。社區志願者隊伍也蓬勃發展,目前我國現有社區志願者組織7萬多個,人數1600多萬人。村民自治和民主選舉制度儘管還存在各種問題,但正在逐步完善,全國多數縣(市、區、旗)已完成新一屆的村委會換屆選舉。

7.人口面臨新的轉型

中國人口的總量控制取得明顯成就,使得經濟增長的財富可以更多地用於人民福利水準的普遍提高。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目前,人口的出生率從19.7‰下降到12.2‰,死亡率從6.7‰下降到6.4‰,自然增長率從近20‰下降到不足6‰。中國人口總量的每年凈增人數,也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約1600萬人、90年代的約1200多萬人,減少到目前的700多萬人。人口總量年均凈增人數的減少,可以使中國在GDP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每人平均GDP和每人平均生活水準也能得到更快的提高。人口凈增人數的減少、社會總負擔系數(少兒負擔系數+老年負擔系數)的下降、勞動力的充足供給、人口結構調整和人口素質提高的巨大潛力,使中國面臨著歷史上少有的人口機遇。

在繼續控制人口總量和維持低生育水準的同時,人口的素質問題和人口的結構問題顯得日益突出。人口面臨的新轉型將提出新的挑戰:勞動力市場將從無限供給轉向總量供大於求與結構性短缺的並存,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的要求更加緊迫,人口老齡化水準與福利水準的矛盾以及人口“未富先老”的問題更加突出,城市家庭代際結構從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的轉變對傳統家庭養老方式提出挑戰,等等。

二2005年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基層財政薄弱影響公共服務能力

農村普遍取消農業稅以後,搭車收費也隨之減少,儘管中央轉移支付資金逐年增加,但鄉鎮財政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特別是一些以農業為主的縣市和鄉鎮,財政更加緊張,加之目前鄉鎮財政供養人員超編情況比較嚴重,使全國近2/3的鄉鎮政府在負債運作,一些鄉鎮欠發工資的情況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政權的公共服務能力。一些鄉鎮將公共權力和公共財産出售給私人,造成少數地方強人強佔公共資産、壟斷和掠奪公共資源,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的幹群關係和農村政治社會秩序。鄉鎮基層政權建設關係到廣大鄉村的社會穩定,鄉鎮機構改革要有鄉村財政體制改革、稅費體制改革、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公共醫療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公共産品供給體制改革來配套進行,使鄉村“服務型政府”具有制度基礎。

2.土地的城市化大大快於農民的市民化

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由於目前農用土地變更用途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各地都存在大規模徵地的衝動,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中央屢禁不止。但與此同時,由於徵地而失去耕地的農民,沒有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也沒有完全通過非農就業和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融入城鎮社會,從而造成數千萬失地、無保和就業不穩定的農民。農民從鄉村社會進入城鎮社會,脫離了傳統的鄉村互助網路,進入人際關係陌生的城市社會,並沒有因為戶籍的變更而很快完成市民化的過程。土地的城市化大大快於農民的市民化而造成的矛盾和衝突,成為當前一些地方社會不安定的一個突出表現,也是造成陳情事件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3.就業形勢總體緊張情況下出現結構性短缺的並存

就業形勢總體上仍然處於供大於求的緊張局面。由於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深入,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持續下降。改革初期,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夠帶動近0.4%的就業增長,但目前這一拉動作用降低到只有0.1%。近幾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實際只能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00多萬人。勞動力的總量供給仍然處於增長的時期,按照中位方案預測,這一趨勢將延續到2016年前後。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所産生的富餘人員也要求繼續增加再就業崗位。農業勞動力也存在繼續向非農産業轉移的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就業總體緊張的狀況短期內難以徹底扭轉。

但是,由於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的一些新變化,同時也由於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工收入增長緩慢、部分企業勞動關係的緊張以及勞動力素質要求的提高,勞動力供給上的結構性短缺現象越來越普遍。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主要表現為:一是地區性短缺,在勞動力需求大的快速發展地區和産業集群區域,勞動力短缺現象更加普遍;二是技術崗位性短缺,中等技工和高等技工存在很大的缺口;三是年齡崗位性短缺,25歲以下的青工短缺情況比較突出;四是性別崗位性短缺,青年女工的短缺越來越普遍。

此外,在過去的國有企業40~50歲的下崗失業人員陸續進入退休養老體制之後,由缺乏工作經驗和勞動技術的年輕人員構成的“新失業人群”,越來越成為就業工作的新難點。

4.上學難、看病難、大中城市裏行路難成為人民生活中的突出問題

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引起人民群眾的普遍不滿。這既有快速增長的需求與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之間的矛盾,也有公共服務領域運作機制的問題。在國民收入的分配方面,國家多次強調,預算內教育經費要達到GDP的4%,近年來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但到2004年預算內教育經費只是GDP的3.26%。衛生醫療經費的公共投入更少,目前公立醫院的收入中,財政撥款只佔不到13%,而且這些教育和醫療公共資源的配置,又嚴重失衡,農村教育和醫療投入嚴重短缺,還引出不少公共服務事業“創收”機制帶來的行為扭曲。近年來一些學校(包括一些義務教育學校)的擇校贊助費飛漲,一些醫院把創收責任與醫護人員的收入掛鉤,層層分解落實,造成一些醫生不是根據患者病情而是根據藥品價格提成比例開藥,這不僅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扭曲了消費結構,而且使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長幾倍于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長,使國家預算內醫療經費的增長大大快於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更使國有單位的醫療支出大大超出單位財政的醫療預算。2004年對45個縣教育經費的審計,涉及教育亂收費4.5億元,縣均1000萬元。1990~2004年,全國綜合醫院的門診費用上漲了大約11倍、住院費用上漲了約9倍,而同期城鄉民眾的收入僅僅上漲了大約6倍和4倍多。調查表明,1993~2003年中國居民患病後因經濟困難未就診者的比重,從5.2%上升到18.7%。公共服務領域的運作機制改革問題,已到了必須認真對待和抓緊進行改革的時候了。

隨著汽車進入家庭的時代到來,全國大中城市普遍出現行路難的問題,交通堵塞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公共交通的發展,由於存在著虧損經營的約束,仍然趕不上需求的快速發展。如何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務事業的不完全等同於市場供給和政府供給的有效運作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品質,緩解目前消費産品供給過剩情況下的公共服務短缺,已經成為越來越突出的民生問題。

5.減少貧困仍是新世紀的迫切任務

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目前約2500萬人,其佔世界貧困人口的比例也從1/4下降到1/20,農村的貧困線也從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200元提高到637元。但是,如果按照聯合國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費不低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美元)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還存在約7500萬貧困人口(大體相當於目前農村的貧困人口加上低收入人口)。而且,近年來城鎮生活困難人口居高不下,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低於每人平均收入平均線1/2的“相對貧困人口”,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和低收入群體的龐大,並沒有明顯的和快速的降低。

在子女教育需求和健康需求剛性增長的同時,子女教育費用和醫療價格快速上升,農村家庭因災、因學、因病而致貧和返貧情況更加突出。在新世紀,根據新的減貧目標實施新的減貧計劃,是縮小收入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擴大內需和增強社會團結的一項主要任務。

6.安全事故,特別是煤礦安全事故頻發後果嚴重

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安全生産投資欠賬過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從2004年開始安全事故問題變得非常突出。2004年全國事故的損失據統計全年是2500億元,佔了GDP2%。2005年安全事故問題更加嚴重。1~5月份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5起,死亡1194人,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5起,死亡397人,同比分別上升25%和148%。

近年來煤礦事故頻發,既有安全生産投入欠賬過多的問題,也是法律和行政監管不力的反映。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的巨大需求,在煤炭行情高漲與高額利潤的刺激下,一些煤礦主不顧生産安全條件,瘋狂採煤,超設計能力生産與頻繁“擴能改造”現象成風,包括國有、地方、個體在內的各類煤礦,紛紛挑戰生産能力極限,不僅造成煤炭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加速枯竭,更導致煤礦安全事故頻發。而下井挖煤的民工,既沒有熟練技術和安全知識,也沒有維權的能力,發生死亡事故也只好與煤老闆“私了”。2005年1月1日至8月21日,全國煤礦發生特大事故33起,死亡951人,比上年同期上升43.5%和134.2%;2月14日遼寧阜新孫家灣煤礦瓦斯爆炸,死亡214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大礦難。

在煤價暴漲、利潤豐厚的刺激下,為了把清理糾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入股辦礦問題作為突破口,嚴厲懲治安全生産領域的腐敗現象,中央紀委、監察部、國務院國資委、安監總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投資入股煤礦(依法購買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有企業負責人撤出投資。經過清理,截至2005年10月24日,根據對20個産煤省份的初步統計,已有3200多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從煤礦撤資退股,但有些人寧願退職也不願撤資退股。

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關政策建議

1.關鍵階段注重擴大內需、經濟穩定和政治秩序

2006年中國將開始一個新的五年發展時期,中國正處於一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和諧社會、提升經濟力量和生活水準的關鍵階段。2007年將召開中共十七大,2008年是政府換屆。要防止一些地方的幹部出現等待、觀望,甚至放鬆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問題。要特別注重關鍵發展階段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秩序,避免經濟滑坡和政治秩序受到影響。

中國的經濟增長靠投資和外貿拉動的特點非常明顯,投資增長率幾倍于GDP增長率,GDP的外貿依存度已超過70%,而居民消費額佔GDP的比率下降到近20多年來的最低點,1979~2004年26年按可比價格計算,居民消費額年均遞增7.0%,而同期GDP年均遞增9.4%。消費率(居民消費額佔GDP的比例)由1978~1990年(13年)平均50.8%,降為1991~2004年(14年)平均46.2%。在此期間消費率最高的年份是1981年,為53.6%,最低的年份是2004年,為43.1%。這種不均衡的經濟格局,會造成諸多經濟的不穩定因素,因此要特別注重處理好生産和消費之間的關係。

2.政府工作要更多地轉向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領域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已經成為推動和調節經濟發展的主導機制。雖然政府仍肩負著制定發展戰略、維護市場秩序、調控宏觀經濟的重任,經濟建設還是工作的中心,但應當逐步把工作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領域,因為在一般個人消費品生産總體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交通等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仍然呈現結構性短缺,而這些關係民生的領域,無法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保證其充分供給和公益目標。

3.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

現代社會可以分為三大領域,這就是依靠科層機制運作的政府,依靠市場機制運作的經濟,以及依靠利益協調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運作的社會。社會與政府和市場的運作機制不同,它不排斥市場,但又要確保公益目標,它所提供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雖然是非營利的,但也是GDP的重要貢獻力量。

20多年來,中國的市場有了極大的發育,但中國的社會還很不發育,在經濟快速增長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很多都是與缺乏社會的利益調節機制有關,所以要加快進行社會建設。社會發育了,不但經濟會健康地成長,而且社會將更加和諧。

4.加快事業單位的改革和第三産業發展

中國的事業單位,多數是與第三産業聯繫的非營利組織,中國第三産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第二産業,與中國事業單位的運作缺乏活力有關。但事業單位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引進競爭機制與公益服務目標的衝突,另一方面涉及精簡可能遇到的巨大阻力。不過,完全由政府財政包下來的做法,過去的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也是難以持續的。所以,如何深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應當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5.加大職業培訓力度,促進就業市場發育

隨著勞動力市場上結構性短缺問題的越來越突出,尋崗和轉崗的職業培訓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應當採取政府補貼、用人單位出資、個人分攤等各種靈活的職業培訓機制,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一般勞動力的素質,以便促進就業市場的發育,滿足就業市場的需要。近年來,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出現的“技工荒”,也凸顯了職業技術教育落後的問題,因為目前的大學教育和高中教育都無法培養技工人才。應大力發展培養新興産業技工的職業教育,要在目前每年招生600萬人左右的基礎上,力爭通過若干年的努力,使中職招生達到800萬人以上,與普通高中相當。

6.解決貧富差距問題要從機會公平和制度建設入手

一個社會要有效率的運作,就要使分配的結果能夠反映生産要素貢獻的大小和人力資本的差異。所以,分配結果的公平並不是平均化,貧富差距的關鍵問題是要解決機會公平和制度建設的問題。解決機會公平,就是不能讓那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因素影響分配的結果,而解決制度建設的問題,就是要有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制度對競爭的結果進行合理合法的調整。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不僅是維護社會公正的問題,也是關係到擴大內需、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問題。

7.設立新的減貧工程

減少貧困依然是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充分認識到中國減貧工作的艱巨性。根據2004~2005年對中國西部除西藏外11個省份(省、市、區)的大規模抽樣調查,目前西部有近一半(48.4%)的農村家戶水源有安全隱患;有約1/4的成年人口無閱讀能力;有約40%的家庭近五年來生活水準沒有變化或變得更差;有近17%的家戶醫療支出佔到家戶年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教育公平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減貧的主要手段,但目前西部的一個居民家庭要培養一個小學生每年的費用佔到家庭年收入的5%,培養一個初中生要花費年收入的15%,培養一個高中生要花費年收入的31%,而培養一個大學生則要花費家庭年收入的84%之多。西部農村的這種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狀況,與農民實際收入的狀況極不相稱,顯示了西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滯後,也預示了未來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貧富差距都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應當實行新的減貧工程,按照聯合國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費不低於1美元的標準(購買力平價美元,大體相當於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900元),把在這一水準下生活的約7000多萬農村人群列入新的減貧目標,爭取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在農村減貧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8.農民的普遍兼業應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儘管中國已經實行了千百年來都很少實行的養農政策,全面取消了農業稅,但農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仍然面臨重重困難,一旦市場上農用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和主要農産品價格下滑,農民收入就會受到重大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大難點問題。

從中國的戶均耕地面積、非農就業機會、糧食價格變化趨勢、國際農産品市場競爭等幾個約束條件看,中國無法依賴或完全依賴規模經營、非農就業、提高農産品保護價格來普遍地、持續地提高農民收入,從目前來看,應當把發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普遍非農兼業”作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政府和整個社會都應當在這方面為農民提供資金、技術、資訊和其他方面的服務。

四2006年社會發展的幾個趨勢

1.經濟高速增長週期將超越三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出現過三次高速增長週期。第一個高速增長週期是1983~1985年,第二個高速增長週期是1992~1994年。但特點是高速增長期都沒有超過三年,到第四年就會産生較大的波動,經濟要下滑兩個以上百分點。從2003年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高速增長週期,到2005年也已經是第三年了。關於2006年的經濟增長狀況,目前學界爭議較大,因為與過去的情況不同的是,影響宏觀經濟的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同時存在。但是,考慮到這次宏觀調控措施的彈性減弱了經濟波動、通脹壓力較小、民間投資比重增加、第三次消費潮到來、外貿增長依然強勁等等,預計2006年經濟會打破過去高速增長週期不超越三年的情況,延續高速增長的勢頭,GDP增長速度仍可能高達9%左右。

2.社會發展將呈現新的氣象

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環境保護、教育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將進一步加快,社區建設將更加受到重視,各種社會仲介組織也會得到相應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將有所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長期滯後的情況可望開始出現改觀。特別是醫療和教育領域的發展,將出現更加積極的變化。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為落實這個新的指導方針,將會有一系列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出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有望得到一定的遏制,國家將為機會公平和權力公平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證,這對於進一步調動一切社會成員的建設積極性,將發揮促進作用,社會在充滿活力同時,也將更加和諧。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將加快

中國將加快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速度,農村面貌總體上越來越落後於城市的發展趨勢將會逐步得到扭轉和改變。這不僅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對社會公正的價值追求要求縮小城鄉差距,更因為中國持續的快速增長需要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而不解決如何讓大多數農民富裕起來的問題,內需不足的問題就難以解決。中國城市經濟積聚的力量,也越來越具有了向鄉村發散和輻射的能力。近年來在各大中城市周邊農村出現的“農家樂”旅遊休閒觀光經濟,已經預示著以城帶鄉的發展開始超越單純依賴政府投入的階段。

4.勞動力市場將從無限供給走向結構性短缺並存

勞動力總量上供大於求的局面依然是主流趨勢,就業難的問題也越來越從一般體力勞動領域延伸到腦力勞動領域。然而,與此同時,勞動力無限供給局面終結的時間點可能比我們過去的預測大大提前。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狀況將更加明顯,並逐步從東南沿海的區域性問題變成全國性問題,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將更加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各地政府的政策都會做出反應,勞資關係的協調和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將更加受到重視,技術工人的工資水準會有所提高,從而帶動勞動力市場的低位工資水準。中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面臨新的挑戰,提升人力資本和技術自主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5.孩子減少、老人增加將對消費市場和養老方式産生深遠影響

由於生活條件改善、教育水準提高、社會流動加快、孩子撫養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口出生率和婦女總和生育率下降較快。近兩年來,全國普通小學每年減少3萬多所,小學的招生人數每年減少70萬~80萬人。而與此同時,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4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以上,目前以每年3%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15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億人,約佔總人口的14%。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市場需求會發生很大變化,與孩子相聯繫的玩具、食品、服裝、圖書、教育等方面的産品和服務供給,會感受到需求變化的挑戰,而老年旅遊、老年保健、老年照顧等方面的市場,存在巨大潛力。

同時,由於家庭結構小型化和家庭代際結構正逐步從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轉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如何建設既適應經濟發展水準又能覆蓋更廣大人群的農村養老體制,將越來越引起普遍關注。

6.大學擴張潛伏著財務風險

中國的高等教育這些年來發展很快,每年的招生人數從10年前的不足百萬人發展到目前的500萬人左右,對提高人口素質發揮巨大作用。但也必須看到,大學的超常規擴展也帶來一些問題。全國大學從10年前的1000所左右發展到目前的近2000所,但是大學的管理和教育品質並沒有得到同步的提高。特別是大學在擴展中的債務問題越來越顯露出來,有的大學已處於虧損運作,連債務利息也無法償還,而且大學債務的責任人缺位,很類似于過去的國有企業債務問題。大學的債務使銀行增加了財務風險,將可能最終成為國有銀行新的不良債務,而且迫使大學更加朝著“創收”的方向發展。

7.反腐敗、反賄賂的制度化建設將進一步加快

繼國家審計部門連續掀起“審計風暴”之後,全國檢察機關將在2005年底建成全國聯網的涉及建築、金融、教育、醫藥和政府採購等領域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並於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受理查詢。這份行賄“黑名單”錄入的是1997年以來法院生效裁判認定構成的犯罪,即發生在建設、金融、教育、醫藥衛生系統和政府採購部門的個人行賄犯罪、單位行賄犯罪、向單位行賄犯罪、介紹賄賂犯罪案件。今後那些不法商人和企業只要被列入了“行賄黑名單”,就是永遠的黑點,受到進入市場的限制。

8.對未來五年的展望將成為突出的社會熱點

2006年是第十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開始實施的一年,對過去五年工作和發展狀況的總結,對未來五年發展前景的展望,會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熱點。在未來的五年中,中國將向全世界展現它的新的發展成就,特別是在和諧發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社會輿論圍繞的焦點,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2007年是中共十七大,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2010年是上海世博會。

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的主題仍將貫穿未來五年的始終。在經濟方面,國有大型企業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股票和期貨運作及監管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房地産市場調控體制改革等將穩步進行;在社會政治方面,公務員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等,將逐步進入操作過程,並將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和期盼。(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培林)

本文摘自《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佈。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網 2006年1月18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