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私營企業主階層成長的新階段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7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內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統計,截至2005年6月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達398.42萬戶,從業人員5565.0萬人,註冊資本總額54295.0億元。與上年同期比較,這三項指標分別增長了19.29%、18.05%和28.83%。2004年年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為365.13萬戶,從業人員5017.3萬人,註冊資本總額47936.0億元。同2003年年底比較,這三項指標分別增長了21.47%、16.7%和35.78%。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兩位數的增長是在持續了15年之後、基數不斷擴大的基礎上實現的。

一私營企業主階層成長的新階段

如果以黨的重大方針和國家的根本大法作為劃分標準,那麼,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發展,可以判斷,中國私營企業主階層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成長階段。這個嶄新的成長階段,有幾條被全國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極其重要的顯著標誌,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即私營企業主階層經濟地位重要,政治地位明確,法律地位確立,政策措施制定。下面對這四條重要標誌,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經濟地位重要

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重大方針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強調,所有制關係是一個國家經濟關係中的核心問題。作為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就奠定了它的法制基礎,具有必須執行的嚴肅的法律效力。同時,進一步明確了私營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層意思是強調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國有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國民經濟和經濟制度的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作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的稀缺資源的能力。只要國家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落實黨的有關方針、政策,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二)政治地位明確

關於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社會屬性,即他們在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的政治地位問題,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是究竟採用什麼標準來進行判斷。有人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唯一標準來進行判斷,這樣得出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還有人認為,不能以生産資料的佔有狀況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私營企業主階層不是新生的資産階級,但是,他們提出的標準缺乏依據,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根據發展變化了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確立新的判斷標準。在集中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共中央于2001年7月1日提出,2002年9月經過十六大的完善,逐步形成了新的判斷私營企業主階層的“三看”標準。

眾所週知,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中國共産黨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個人的財産也會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判斷一個人政治上是否先進,就不能簡單地用有沒有財産和有多少財産作為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的財産是怎麼得來的以及對財産怎麼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做的貢獻。根據這個“三看”標準判斷,私營企業主階層中的廣大人員,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和其他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解放軍指戰員一樣,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從而明確了私營企業主階層是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組織,可以參加勞動模範的評選,可以報考公開招聘的國家各類公務員。2003年3月,十屆二次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以下簡稱《憲法修正案》),增加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為“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法律地位確立

這次《憲法修正案》還規定,《憲法》第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憲法》第十三條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産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産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産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這一突破性的規定載入《憲法修正案》,使私有財産權上升為憲法權利。

目前正在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就如何保護私有財産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確立保護私人財産權的具體法律制度。物權是一種財産權,是對有形財産的權利。物權法是調整有形財産關係的重要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著支架作用。幾經修改的物權法草案,將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並列為一章,著重突出對公有財産和私有財産予以同等保護。草案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負有不妨礙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義務。權利人享有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害。國家、集體和個人所有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産。

物權法的直接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定分止爭,二是物盡其用。制定物權法,是要通過法律來鞏固勞動者、建設者和各類企業的物質利益,保護他們的財産權不受侵犯,調動人們創造財富、珍惜財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讓一切生産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於人民。

(四)政策措施制定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方針、政策和《憲法修正案》的要求,切實解決私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國務院制定並於2005年2月25日頒布了《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這是國家制定的有關私營經濟的第一份文件,其作用極其重要,其意義極其深遠。《若干意見》主要內容為: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二,從放寬市場準入、改善金融服務、發展社會仲介組織等方面採取措施,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同時,改進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監督和管理,完善制度,改進方式,提高水準;第三,完善私有財産保護制度,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利益,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第四,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手段,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要求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照章納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第五,強調政策的連續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市場準入、投資融資、財稅支援、服務體系等方面,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現公平競爭。

這些重大社會政策的調整和完善,使得自私營經濟産生以來一直困擾人們特別是當事人的三個重要問題,即: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私營經濟所佔比重多大為好;私營企業主的社會屬性與私有財産的法律保護問題,從政策上、法律上得到了明確解答。理論和政策一旦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推動著私營企業主階層進入一個嶄新的成長階段。

二私營企業主階層新階段的成長特點

我們將從階層隊伍、經濟實力、社會貢獻、內部結構和地域分佈等五個方面,分別描述私營企業主階層進入新階段的發展特點。

(一)私營企業主階層隊伍擴大,綜合素質和社會地位提高

在多种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中,私營經濟增長速度最快,且呈加速度的發展態勢。1988年4月1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次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接著,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是年底,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登記註冊工作。從登記情況看,私營企業呈現著越來越快的加速發展態勢。我們把1989~2004年的發展數據,劃分為首尾相接、每段6年的三個階段。可以看出,第一階段,由1989年的9.06萬戶增長到1994年的43.22萬戶,6年增加34.16萬戶,平均每年增加6.8萬戶;第二階段,由1994年的43.22萬戶增加到1999年的150.89萬戶,6年增加107.67萬戶,平均每年增加21.53萬戶;第三階段,由1999年的150.89萬戶增加到2004年的365.1萬戶,6年增加214.21萬戶,平均每年增加42.84萬戶。第三階段每年增加的戶數分別是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每年增加戶數的1.99倍和6.3倍。

隨著私營企業的加速發展,私營企業主階層也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截至2005年6月底,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主(即私營企業投資者)首次突破1000萬人,達到了1030萬人。在過去的10年(1995~2004年)中,私營企業主人數由134.0萬人增加到948.6萬人,增長6.08倍;私營企業戶數由65.5萬戶增加到365.1萬戶,增長了4.58倍,註冊資本總額由2621.7億元增加到47936.0億元,增長了17.28倍。

從職業構成和受教育程度看,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通過對1993年與2004年兩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數據的比較,可以看出,他們開業前的職業構成,由以農民、工人、服務業人員等為主體(佔其總數的59.9%),轉變到以各類企事業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供銷人員等為主體(佔其總數的63.1%)。同時,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12年前比較,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由47.0%下降到14.6%,高中、中專程度由35.9%下降到33.6%,大學(本科、專科)程度由16.6%上升到46.1%,研究生由0.6%上升到5.7%。

在創業、經營、管理的實踐過程中,隨著綜合素質與社會貢獻的提高,私營企業主的社會地位也相應地有所提高。他們中間的代表人士,被選舉或被推薦為從全國到地方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工商聯執行委員,被評為各級勞動模範。據了解,他們被選為全國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有9000多人,被推薦為全國縣級以上政協委員的有3萬多人,擔任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的有233人(佔執委總人數的56.0%),其中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有8人,擔任省、市政協副主席兼工商聯會長的有3人。2005年,私營企業主被正式列入全國勞動模範的評選範圍,經過反覆比較,在全國範圍內最後評選出以廣州恒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為代表的30多位勞動模範。另據中共中央組織部的統計,2004年度,全國新吸收中共黨員241.0萬人,其他社會階層新黨員11000多人,其中私營企業主入黨的是894人。2004年4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明確指出: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也可以參加國家公務員的公開選拔。2005年,浙江省溫州市有兩位私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通過公開考試,應聘為地方政府的國家公務員。

(二)私營企業經營規模擴大,經濟實力增強,在部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4年,全國私營企業平均每戶註冊資本金額131.3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8%,同1995年比較,增長了2.16倍。全國註冊資本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達109.11萬戶,比上年同期增加50.74萬戶,增長86.93%,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29.9%。其中,註冊資本金額在100萬~500萬元的私營企業有55.16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2.7%;註冊資本金額在1000萬~10000萬元的有7.53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48.68%,佔其總數的2.0%;註冊資本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私營企業達2103戶,比上年同期增加947戶,增長81.9%,佔其總數的0.06%。

另外,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05年中國大型工業企業資訊顯示,中國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首次超過百家。據2004年的經濟普查數據,有118傢俬營工業企業符合“主營業務收入3億元及以上、資産總計4億元及以上、從業人員2000人及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的標準,同比增長47.5%。全國全部大型工業企業總數為2154家,其中,國有控股及集體企業1229家。

二十多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9.4%,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的70%以上也是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就業的。從全國看,非國有經濟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0%,其中,非公有制經濟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1/3左右。從地方看,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不少地區經濟的主體、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浙江省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超過70%,其中,溫州市、台州市等佔90%以上。從全國看,凡是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都是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較高。

(三)私營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社會貢獻突出

2004年,全國私營企業創造工業産值23050.0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142.0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54%和30.96%;出口創匯1674.47億元,佔全國出口貿易額的3.42%,繳納工商稅收1995.0億元,佔全國稅收總額的4.71%。

私營企業已經成為就業再就業的主渠道,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國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已達4068.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7%以上。全國共有263.34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在個體私營經濟領域實現了再就業,佔全年510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總數的51.64%。其中,下崗失業人員持《再就業優惠證》申辦個體工商戶89.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投資興辦私營企業6.65萬人,由私營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88.91萬人。

(四)在私營企業的內部結構中,有限責任公司與第三産業仍然佔主體地位1.私營企業組織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公司制企業比重繼續提高

隨著1994年《公司法》的實施和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許多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由業主制、合夥制不斷向公司制過渡。目前,私營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成為私營企業佔主導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私營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數量不多,但增長速度快於其他組織形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10年前比較,獨資企業與合夥企業所佔比重分別下降了24.93和14.69個百分點。

2.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與優化,資訊傳輸、電腦服務等高新技術産業保持高速發展,第三産業所佔比重仍在加大

按照新的行業分類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國登記的製造業私營企業為106.85萬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29.27%;建築業私營企業為13.65萬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3.74%;批發和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私營企業為136.96萬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37.52%;其他如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私營企業發展加快,總數達14.28萬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3.91%;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私營企業達20.64萬戶,佔私營企業總戶數的4.03%。

從産業結構看,私營企業在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的增長速度快於第三産業。截至2004年底,第一産業共有私營企業6.72萬戶,比上年增長24.68%,佔總戶數的1.84%;第二産業共有私營企業125.21萬戶,比上年增長17.35%,佔總戶數的34.3%;第三産業共有私營企業233.14萬戶,比上年增長23.7%,佔總戶數的63.86%。

(五)在地域分佈上,東部地區和城鎮的私營企業所佔比重仍然較大

1.私營企業地區分佈很不平衡

全國私營企業有2/3分佈在東部地區,其中,江蘇、上海等6省、市集中了一半以上。從發展趨勢看,西部地區有所增長,中部地區有所下降。

截至2004年底,東部地區(不包括廣西)有私營企業247.64萬戶,從業人員3248.44萬人,註冊資本金額33288.91億元,分別佔其總數的67.84%、64.75%和69.44%。在地區分佈中,同1995年比較,所佔比重上升了0.34個百分點(參見表4)。其中,超過20萬戶的有江蘇(41.80萬戶)、廣東(38.98萬戶)、浙江(33.32萬戶)、上海(38.49萬戶)、山東(27.61萬戶)和北京(22.47萬戶)。這6個省、市私營企業戶數佔全國總戶數的55.51%,十年間上升了9.15個百分點。江蘇、上海、廣東三省、市私營企業的戶數(119.27萬戶)比中、西部私營企業戶數之和(117.43萬戶)還多出1.84萬戶。值得注意的是,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私營企業戶數增長了5.68倍,其中江蘇、上海差不多增長了10倍。

中部地區(不包括內蒙古)2004年有私營企業60.48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16.57%;從業人員937.83萬人,佔從業人員總數的16.56%;註冊資本額7652.18億元,佔註冊資本總額的15.96%。西部地區(包括廣西、內蒙古)有私營企業56.95%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15.59%;從業人員830.98萬人,佔從業人員總數的16.56%;註冊資本額6994.87億元,佔註冊資本總額的14.6%。

2.城鎮私營企業的戶數繼續增長

2004年底,全國城鎮有私營企業239.1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比重為65.48%;農村有私營企業126.0萬戶,佔全國總戶數的比重為34.52%。1995~2004年,城鎮私營企業所佔比重增加了8.73個百分點,相應地,農村所佔比重則減少了8.73個百分點。

三私營企業主階層成長面臨的新情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國民經濟持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這個背景下,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成長將面臨以下的新情況。

(一)要素供給不足

由“要素供給不愁”到“要素供給不足”,是新階段私營企業經營者的一大愁事。這個問題,在東部地區,特別是私營企業高度發達的地區極其普遍。近年來,不少縣、市電力供不應求。在用電高峰時段,許多企業每週不得不“停四開三”,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生産能力,迫使這些企業自備發電設備,不僅增加了成本,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工業用地嚴重不足。2003年以來,國家的宏觀調控、整頓土地市場秩序,更是增加了工業用地的難度。不少企業在擴大規模時,要麼外遷部分車間(或整體外遷),要麼再建多層廠房。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加大了企業的生産成本。多年來,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的現象,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説,一線普通員工短缺主要是低工資造成的問題,那麼技術工人不足則是教育、培訓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而獲得銀行貸款,則是私營企業取得合法地位後一直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中國上市公司中,只有很少量的私營企業。所以,他們要從股市上得到融資的可能性很小。四大商業銀行主要是為國有企業服務的。據資料顯示,在銀行貸款中,至少有3/4用於流動資金,而其中不到1%是借給私營企業的。

(二)産品銷售不暢

近年來,中國市場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和以電腦、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國市場進一步融合,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而國內市場的總供求關係出現了根本扭轉,由嚴重短缺走向相對過剩,由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即由生活必需品的生産和消費的時代到耐用消費品的生産和消費的時代。以前的市場是企業生産什麼人們就消費什麼,現在則是人們消費什麼企業才能生産什麼。但是,佔總人口40%的城市人口的消費,佔了70%的市場份額,他們的消費需要是汽車、住房和電腦等,而不再是一般的服裝鞋帽、日用生活品。而為數不少的私營企業提供的産品和服務,仍然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階段。所以,“現在是生産什麼,什麼就銷售不暢”。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服裝鞋帽等産品,庫存積壓數以億計。

(三)政府職能轉變滯後,“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制化”一些職能部門的消極態度,嚴重阻礙了中央有關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

市場經濟呼喚有限政府。市場機制的運轉可以實現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給,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政府的功能在於彌補市場的缺陷,提供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管理,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制度。但現實是,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掌握著較多的稀缺資源和較大的市場準入權力,而且對於這些資源的分配和準入權力的行使,隨意性較大,給一些官員的尋租行為提供了條件。在靠經營權力致富的政府官員中,不乏百萬富翁。在社會上引發仇富心理的真正原因,是一些官員濫用權力的惡性尋租。對此,許多私營企業主也深有感觸。不解決這個問題,私營企業的發展將面臨很大阻礙。

(四)私營企業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

首先,私營企業平均規模較小。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04年的統計分析,全國平均每戶註冊資金額為131.31萬元,從業人員為13.74人(其中投資者為2.6人,員工為11.14人),第一、二産業私營企業創造的産值平均每戶174.71萬元,第三産業私營企業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56.37萬元。進一步分析看出,平均每戶註冊資本超過100萬元的佔其總戶數的29.9%,也就是説,平均每戶註冊資本金不足100萬元的企業要佔其總戶數的70.1%。其中,又有不少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生産的産品或提供的服務沒有自身特色,有活就幹,沒活關門。地方政府都在“扶優扶強”,銀行又是“嫌窮愛富”,一般小企業很難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援。在少數大型企業發展較快的同時,每年都有一批中小企業關門歇業。據2004年的統計資料,全年新開業的私營企業為93.83萬戶,但是,同上個年度比較,新近增加的私營企業只有64.52萬戶,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有29.31萬戶企業關閉、歇業,佔當年私營企業總數的8.03%。

其次,普遍缺乏競爭優勢。浙江省有關部門在全省範圍做了3000份問卷調查,在問及競爭優勢時,有一半回答依靠“低廉的價格”。説明不少企業還沒有突破經濟的盈利模式,依然是靠“四低”(即低成本、低價格、低技術和低附加值)打天下。數據分析顯示,勞動密集型企業佔63.0%。全省有85個縣、市存在“塊狀經濟”,總産值達5993億元,佔全省工業産值不到一半。但是,“塊狀經濟”的實質就是用無限擴大的産能來追求絕對利潤。在調整時,我們注意到,相當部分的私營企業經營者出身於農民、工人和一般服務人員,在他們比較簡陋的廠房裏進行操作的又多是技能不太熟練的農民工,可想而知,這些産品一般來説是些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的産品。因為利潤低,所以他們就沒有辦法再投資用於創建自己的品牌以及進行自主研發,也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因為利潤低,反過來又迫使他們壓低工人的工資,追求更低的利潤,形成惡性迴圈。

再次,中國企業(包括私營企業)整體進入“微利年代”。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企業利潤增幅回落,虧損額上升,標誌著企業進入了“微利年代”。過去的六年(1999~2004年)是中國工業企業發展的黃金年代。這六年間,企業利潤以平均40.5%的速度增長,累計實現利潤36694億元,相當於過去21年(1978~1998年)工業企業累計利潤總和的1.7倍。但是,2005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際利潤1117億元,同比增長19.4%。也就是説,今後相當一部分行業的工業只能在利潤水準趨同,或者在微利環境中,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私營企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工業企業要把注意力由原來供不應求的市場超額利潤,轉向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對産品和業務進行篩選和重組,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厚義)

本文摘自《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佈。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網 2006年1月17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