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品質調查報告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7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2005年10月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對全國8個大中城市、7個小城鎮及8個農村地區進行了入戶調查,本次調查城市執行區域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瀋陽、西安、南通,每個城市成功樣本量不低於250個;小城鎮執行區域包括浙江紹興諸暨、福建福州長樂、遼寧錦州北寧、河北石家莊辛集、湖南嶽陽臨湘、四川成都彭州、陜西咸陽興平,每個城鎮成功樣本量不低於150個;農村執行區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個小城鎮及湖北武漢黃陂中分別選取一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的成功樣本量不低於100個。城鎮地區調查採取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針對3258名18~60歲的居民進行訪問,農村地區調查採取整群抽樣方法針對870名16~60歲的居民進行訪問,最終共獲得4128個成功樣本。本次調查中的數據結果已根據各地實際人口規模進行加權處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調查的抽樣誤差為±0.94%。調查樣本基本構成情況:男性佔45.4%,女性佔54.6%;16~25歲的佔18.3%,26~35歲的佔23.9%,36~45歲的佔25.9%,46~55歲的佔22.3%,56~60歲的佔9.6%。小學及以下的佔11.2%,初中的佔32.4%,高中/中專/技校的佔33.4%,大專的佔13.9%,本科及以上的佔8.2%。本報告以此次調查數據為主要依據。

一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較2004年有所下降,連續5年,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水準高於城市居民,但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如果用5級量表的賦值方法求取結果,即5分表示“非常滿意”,依次遞減,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排除回答“説不清”及“拒答”者之後求取均值,則2005年中國居民對自己生活的總體滿意度是3.40分,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演算法,將對於目前生活狀況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者歸為高滿意度群體,將“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者歸為低滿意度群體(報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演算法均採用類似的歸併方法),則當前中國居民中高滿意度和低滿意度群體比例分別為56.1%和17.2%。在2003、2004和2005年三年期間,高、低滿意度者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高滿意度者比例:68.2%→66.9%→56.1%;低滿意度者比例:25.2%→20.5%→17.2%),越來越多的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為“一般”。

比較歷年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結果發現,在2000~2002年間,城鄉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穩步上升,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有較大提升,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在2004年均達到了這5年來的最高水準。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目前總體水準與2003年基本持平。在2001~2005年的連續5年間,雖然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但農村居民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均高於城市居民。

二居民樂觀預期未來生活,“在工作中求變化和發展”是未來一年城鄉居民共同的心聲2005年,73.7%的城鄉居民對未來生活持樂觀預期的態度,認為未來生活會“變得很好”或“變得比較好”,僅有3.5%的居民對未來生活持悲觀預期,該比例較2004年(7%)有所下降。使用5級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會“變得很好”,以1分表示會“變得很差”,排除回答“説不清”及拒答者之後求取均值,2005年中國居民對未來生活的樂觀度分值為3.88分,達到四年來的最高值(2002年3.80分,2003年3.82分,2004年3.80分)。

樂觀預期未來,未來一年內打算“在工作中求變求發展”是城鄉居民的共同心聲:46.1%的城鎮居民計劃在2006年更換工作或者是在工作中有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中,26.8%的人計劃在2006年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23.1%的人表示2006年要更加勤奮努力地工作。

從被訪者關於2006年的生活計劃中可以看出城鄉居民經濟水準上的差異:城鎮居民中計劃在2006年要外出旅遊(25.1%)、買保險(8.1%)、買車(10.1%)和蓋房/買房(18.1%)的比例均高於農村居民(其比例分別為5.3%、5.0%、3.2%、11.8%)。

三七成居民感覺生活幸福,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礎,而貧窮是不幸福的首要原因,特別是對於農村居民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了解人們不幸福的根源,才能有效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達到建設和諧社會,讓所有社會成員幸福最大化的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自2004年首次將幸福感納入中國居民生活品質研究,2005年,在測量中國居民幸福感的同時,增加了了解居民幸福和不幸福原因的內容。

使用粗略估演算法,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該比例較上年的77%有所下降;感覺生活不幸福者比例為10.9%,較上年的8.8%略有上升。使用5級量表的賦值方法,2005年城鄉居民的幸福感為3.72分,較上年(3.79分)略有下降。城市、小城鎮和農村三地居民相比較而言,小城鎮居民幸福感(3.77分)最高,農村居民次之(3.72分),城市居民為3.68分。

本次調查發現,即便是在城鎮地區家庭月均收入不足800元、農村地區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家庭中,也分別有56.4%和67%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城鎮地區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農村地區家庭年收入5000~1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卻分別有6.4%和13%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可見,財富並非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

調查顯示,城鄉居民感覺生活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原因既有共同點,更有差異性。從總體上來看,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經濟無憂是城鄉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在感覺生活幸福的城鎮居民中,分別有52.9%和44.8%的人認為家庭和睦、家人身體健康是自己幸福的源泉;而在感覺生活幸福的農村居民中,分別有60.3%和58.2%的人因家庭和睦或家人身體健康而感到幸福。無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地區,認為經濟無憂是生活幸福的原因的每人平均不足三成(城鎮地區28.0%,農村地區28.5%),遠低於對家庭和睦和家人身體健康的提及率。另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比較而言,更多的城鎮居民會因為有朋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而感到幸福,而更多的農村居民會因為兒女孝順、兒女有出息而感到幸福。

在談及不幸福的原因時,分別有54.6%感覺生活不幸福的城鎮居民和66.4%感覺生活不幸福的農村居民提到了貧窮。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相比較而言,城鎮居民多因為住房條件差(39.5%)、自己或家裏有人失業(38.0%)、工作狀況不如意(27.2%)而感到不幸福;農村居民則多因為健康狀況差(26.9%)、兒女問題(15.5%)、缺乏知識和技能(10.7%)感到不幸福。

四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個人職業狀況滿意度、個人社會保障滿意度和養老憂慮是影響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通過相關分析得出的各分項指標與總體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係數代表人們在各分項指標方面的滿意度對其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與前兩年相同,2005年仍呈現出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更多地受微觀環境指標影響,而受宏觀環境指標影響相對較少的趨勢。2005年,“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對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産生的影響力最大,“個人社會保障滿意度”和“個人職業滿意度”的影響力位居第二和第三,二者影響力較為接近,“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指標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影響居民生活滿意度的首要指標。

2005年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首次將“養老憂慮”這一指標歸入“零點中國居民生活品質指標體系”中並進行測量,養老憂慮指標由老年生活照料和養老金來源兩個刺激指標構成。結果表明:養老憂慮對於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作用僅次於“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個人社會保障滿意度”和“個人職業滿意度”,位居影響力的第四位。

使用5級量表的賦值方法計算,即5分表示“非常憂慮”,依次遞減,1分表示“完全不憂慮”,排除回答“説不清”及拒答者之後求取均值,2005年城鄉居民的養老憂慮感為2.51分,處於“不太憂慮”和“憂慮程度一般”之間偏于一般的位置。按照粗略估演算法,22.4%的居民對於自己的老年生活照料表示憂慮,農村居民(24%)高於城鎮居民(19.6%);25%的居民對於自己的養老金來源表示憂慮,在這一問題上,同樣是農村居民(25.7%)甚于城鎮居民(23.7%)。看來,雖然養老憂慮感處於較低水準,但是,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對於養老問題還是心存隱憂,且這種隱憂對於總體生活滿意度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

比較而言,影響城鎮和農村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指標以及各指標的影響力有較大差異,職業狀況滿意度、物價波動承受力、業餘娛樂生活滿意度和對改革的獲益預期等指標對於城鎮居民的影響力均顯著大於農村居民;而老年生活照料、交通便利性和國家國際地位感對農村居民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城鎮居民。

五幾項主要微觀環境指標滿意度比較:個人經濟狀況和職業滿意度連續三年小幅下跌,社保和消費信心度略有提升但仍處低位,居住環境不斷改善連續兩年,“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是對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影響力最大但滿意度水準最低的指標,是下拉中國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水準的重要指標。對比發現,城鎮居民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在2002~2005年四年中呈現遞增趨勢(2.93分→3.05分→3.10分→3.10分),而農村居民的個人經濟狀況滿意度在2003~2005年三年間呈下降趨勢(3.03分→3.16分→3.06分→2.96分)。

“個人社會保障滿意度”是影響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的第二重要指標,2005年,中國居民個人社會保障滿意度分值為3.12分,雖然較2002年的2.87分有較大提升,但從2003~2005年,一直呈低位平穩狀態。另外,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亞洲部的指導下,連續三年針對商業醫療健康保險和社會統籌類醫療健康保險在城市、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覆蓋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雖然醫療健康保險的總覆蓋率逐年提升明顯,但是,2005年,仍有近六成(57.5%)居民沒有任何醫療健康保險。農村居民的醫療健康保險條件則更加惡劣,2005年,農村居民中沒有任何醫療健康保險者比例為68.4%,雖然較2003年的88.3%下降了20個百分點,但是,在農村經濟依然不發達,農民收入依然偏低,農村公共衛生條件依然較差、醫療費用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這一比例不能不引起重視,這部分群體的生老病死不能不令人擔憂。

2005年的居民生活品質指數研究中,考察了城鄉居民的“有病難就醫”現象。結果表明,在2005年,分別有20.8%的城市居民、19.7%的小城鎮居民和26.1%的農村居民(包括其家人)曾經因為費用問題,在需要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卻沒有去。分別有9.1%城市居民、7.5%小城鎮居民和12.8%農村居民曾經因為費用問題,在需要住院治療的時候卻沒有去住院治療。

“個人職業滿意度”位居影響力的第三位,2005年“個人職業滿意度”指標分值為3.24分,較2002年的3.17分有所提升,但在2003~2005年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就業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壓力依然嚴峻。本次調查發現,在城鎮地區,有24.2%的家庭中存在失業人口,其中26.4%家庭中存在多人同時失業現象;失業人群開始表現出年輕化的特點,本次調查所涉及的失業人口中,35.0%的人年齡在35歲以下,36~45歲的人佔33.9%,46~55歲的人佔31.7%。同時,高學歷者失業現象也開始出現,本次調查所涉及的失業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佔5.7%,具有高中/中專/技校學歷者佔45.4%,另有37.9%者具有初中學歷,11%者具有小學及小學以下學歷。

六幾項主要宏觀環境指標滿意度比較:國家經濟發展水準評價繼續上升;社會變革預期和國家國際地位感高位平穩;農村居民物價波動承受能力上升而治安安全感下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2002年以來中國居民對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的評價穩步提升(3.5分→3.56分→3.69分→3.71分),特別是農村居民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給予了更高肯定(3.54分→3.61分→3.74分→3.75分),而城鎮居民對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的評價也呈遞增趨勢(3.44分→3.49分→3.59分→3.66分)。居民對於未來國家經濟將會進一步發展也抱以肯定態度,今年有85.1%的居民對國家繼續加快經濟發展有信心,預期樂觀度連續多年處於高位平穩狀態(4.08分→4.09分→4.13分→4.09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和外交等領域的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高有目共睹。中國居民對此也深有感觸,雖然國家的國際地位感在2003年有所降低,但四年來人們對國家的國際地位一直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3.82分→3.63分→3.77分→3.77分),尤其是農村居民,其歷年給予的評價(3.9分→3.66分→3.81分→3.78分)都要高於城鎮居民(3.7分→3.58分→3.72分→3.75分)。同時居民對未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持樂觀態度,81.1%的人預期中國的國際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樂觀度分值達4.11分。

中國居民的物價承受能力在經歷2003~2004年連續兩年的下降之後,2005年有較大幅度的反彈(3.46分→3.42分→3.18分→3.4分),比較而言,農村居民歷年的物價承受能力(3.43分→3.40分→3.08分→3.39分)均低於城鎮居民(3.52分→3.45分→3.34分→3.43分),但在2005年有較大幅度提升,與城鎮居民的差距達到四年來的最小值。

居民的社會治安安全感是一項反映社會穩定的重要主觀感受指標,但居民的社會治安安全感從2004~2005年已經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3.51分→3.66分→3.62分→3.53分)。比較來説,歷年城鎮居民的安全感(3.44分→3.56分→3.48分→3.52分)均低於農村居民(3.55分→3.71分→3.71分→3.54分),而今年城鎮居民的安全感有小幅上升而農村居民的治安安全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一變化導致城鎮和農村居民在治安安全感上的差異達到四年來的最低水準。

治安安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雖然它與社會治安現狀及一定時期內實際發生的犯罪數量有密切關聯,但是,犯罪率的下降並不能必然導致治安安全感的上升。社會治安安全感還受居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不良體驗、犯罪類型、媒體的傳播導向以及整個社會的或者個人的防護措施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次居民生活指數研究中,針對對於當前社會治安狀況做消極評價的受訪者,詢問其感覺不安全的原因是什麼,“本人或親友受過不法侵害”以42.6%的提及率高居不安全因素的首位;而“惡性犯罪越來越多”和“突發性、目的性不強的犯罪事件越來越多”分別以31.2%和27.7%的提及率位居第二和第三;另外,還有25.4%的人感覺不安全是因為聽周圍人談論過他們所經歷過的受侵害事件,24.8%的人因為看不見警察和治安人員而感到不安全,12.7%的人表示新聞媒體的報道使他們覺得整個社會越來越不安全。

七“因學致貧”和“因病致貧”現象普遍存在,城鎮居民將貧窮歸於“缺關係和門路”、“不善鑽營”的現象不容忽視在2005年的居民生活品質研究中,我們開始關注貧困問題,特別是貧困家庭之所以貧困的原因。

使用粗略估演算法,19.7%的受訪者認為自家生活水準在當地屬於貧困水準,19.1%的受訪者認為自家生活水準在當地屬於富裕水準。城市居民中,認為貧困者比例(21.4%)顯著高於小城鎮居民(14.9%),略高於農村居民(19.4%);認為富裕者比例(17.4%)顯著低於小城鎮居民(26.7%),略低於農村居民(18.1%)。無論在城市、小城鎮還是在農村,認為自家生活水準屬於中等者比例均在60%左右(城市59.2%,小城鎮57.3%,農村61.6%)。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家庭陷入貧困之中?在2005年的研究中,我們採用了自我歸因的辦法。研究結果表明:“家裏要供孩子讀書”是城鄉貧困家庭提及率最高的貧困原因:分別有高達43.2%的城鎮貧困家庭和46.3%的農村貧困家庭將“供孩子讀書”視作家庭貧困的原因之一。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供孩子讀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重要開支。本次調查發現,2005年間,在有孩子就學的家庭中,平均每戶家庭年均用於孩子的教育花費情況是:城市家庭年均5615.9元,小城鎮家庭年均4035.7元,農村家庭年均2724.2元,這筆費用佔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6.0%、23.3%和26.5%。

另外,分別有24.7%和19.2%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貧困家庭認為“家裏有病人”是自家貧困的原因之一。調查發現,2005年,平均每戶家庭年均醫療醫藥費用情況是:城市家庭2372.4元,小城鎮家庭1896.4元,農村家庭1516.8元,這筆費用佔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1%、9.7%和16.8%。

對於貧窮的自我歸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反映出整個社會的心態和價值取向。在城鎮居民中,高達42.7%的貧困居民將貧窮歸因于“缺關係和門路”,13.3%歸因于“不善鑽營”,這一歸因現象所隱含的社會心態和價值取向值得引起注意。

八就業仍是城鎮居民關注的首要問題,農村居民關注的首要問題是農業政策,青少年教育和農民工權益問題也受到農村居民的較高關注比較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連續7年進行的城市居民社會關注焦點的調查結果發現,雖然2005年市民對下崗就業問題的關注度(40.7%)較2002年(53.5%)和2003年(52.9%)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位居市民關注的社會問題排行榜首位。雖然政府一直致力於再就業扶持政策的落實,但解決下崗就業問題並非朝夕之事,2005年城鎮居民的職業滿意度(3.34分)雖然較上年(3.26分)有所上升,就業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壓力依然存在。

在就業機會減少、老齡化社會來臨、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改革深化中因利益重新分配而帶來的不確定性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2005年,社會保障問題位列市民關注的社會問題榜的第二位,關注率達到歷年最高值(2001~2005年的關注率依次為32.6%、34.5%、32.1%、30.2%、35.7%)。

總的來説,就業、社會保障和住房改革等基本生活問題仍是2005年市民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市民對於國家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國家宏觀環境發展問題也傾注了較多的注意力。

“三農”問題是中國政府需要面對的最嚴峻問題之一。中國政府積極推行的一系列農業扶持政策關係到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農村居民的熱烈關注:2005年,41.5%的農村居民關注中國的農業政策問題,位居農村居民關注的社會問題的榜首(見表4)。農村的青少年教育問題和農民工的權益問題位居第二和第三位,關注率分別為27.2%和23.6%。(零點調查公司 張慧 袁岳)

本文摘自《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佈。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網 2006年1月17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