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人都是“活雷峰” 停下工作來當志願者  

     中國古人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描述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境界。記者在南韓釜山就感受到這樣的社會風氣。從年過七旬的老者,到稚幼的孩童,人人都以助人為樂,行善為美。

    作為一名“老外”,記者在釜山經常搞不清方向。每當我們拿著地圖在地鐵裏打轉時,總會被一些關切的目光所籠罩。每次向人問路,總能得到熱情的指引。有的當地人不會英文,説不清楚,他們索性暫時拋開自己的事情,帶著記者走一程。這樣一來,反倒弄得我們很過意不去,心中總有一種説不出的歉疚。

    一次,記者去社稷保齡球館採訪。適逢週末,許多工作人員都休息,體育館的門也只開了一半。我們經過保安的同意後,就從半開的鐵門下面鑽了進去。場館建得很漂亮,我們逛著逛著不覺過了時間。等我們想要離開的時候,滾梯已經停運,大門已經上了鎖。這時,恰好有位在館內值班的工作人員遇到我們。他見我們遇到麻煩,就執意領我們從車庫的大門走出去。我們怕麻煩人家,就表示只要他指個方向就好,可他非常堅決,一定要送我們出門才放心。那天釜山下著小雨,他還問我們要不要雨傘。

    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同事對我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情。幾個中國人進了一家南韓餐館想要吃水餃,結果形容了半天,服務生也沒懂。不一會兒,服務生給他們幾人端來了麵條。他們連連搖頭,又用手勢加英文講了半天,店員才明白。餐館為此一個勁兒地道歉,馬上給他們補做了水餃,麵條也免費贈送了。

    市井百姓尚且如此,就更不必説為亞運會服務的志願者了。一次,記者在新聞中心的服務台想找一本中文版的釜山地圖。可惜,架子上已經沒有了。於是,記者向服務台的志願者表示遺憾後就離開了。誰知道,當記者隔了很久再次經過這個服務台時,那個志願者女孩竟然認出了記者。她從服務台後面跑出來,然後把一本中文版的地圖恭恭敬敬地遞到了記者的手上。事情雖小,卻可窺豹一斑。

    亞運會組委會本次共召集了17000名志願者。他們有的從400多公里外的漢城趕來,也有的是當地人。他們中間有大學生、公司職員,也有家庭主婦。在運動員村採訪時,記者遇到了一位為中國隊員看門的“樓長”,名叫金珉旭,是從漢城來的。他告訴記者,本屆亞運會的所以志願者都是經過申報和層層選拔才得以被錄用的,所以能夠上崗是一種光榮。他本人是名公司職員,在看到亞運會志願者的招聘啟示後報了名。記者問做志願者工作會不會耽誤本職工作,他説公司老闆非常支援他,認為這是件好事。

    每年7月末至8月底是南韓學生的暑假,也就是説亞運會期間正是學校上課的時候。記者問一位大學生志願者,來這裡做志願者工作,課程怎麼辦。他説,他是經過激烈競爭才被選上的,和學習相比,做志願者工作更重要。亞運會結束後,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個證書,證明他們曾經參與公益事業。等他們畢業時,各大公司還會考慮優先錄用呢。

    

     新華網 2002年9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