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報
中德文化交流奏響華彩樂章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形象寫照,文化交流永遠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信仰和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溝通、消除隔閡和偏見的最好方式之一。9月17日第三屆柏林亞太周開幕式上內蒙古合唱團優美動人的歌聲,將亞太周主賓國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增進了解的願望傳遞給柏林乃至德國人民。

    亞太周“中國節”重要內容之一的大型文化活動,像柏林雨後瑰麗多彩的虹霓。開幕8天來,上海昆劇團的《琵琶行》、中央實驗話劇院的《理查三世》在柏林自由人民劇院演出,《“法相重光”青州石刻展》在以展出古希臘羅馬雕塑聞名的柏林老博物館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于現代藝術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柏林漢堡火車站博物館展出,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專業團體廣東現代舞團的舞蹈節目在哈裏士河岸劇院上演,《中國電影周》于阿散那演播室放映。亞太周“中國節”德方承辦者漢公司負責人約翰漢説,柏林擁有上百家劇院和17家國立博物館,九月正值演出和展覽的黃金時節,而“中國節”所帶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和改革開放的中國所孕化的當代藝術成果,以其特有的東方魅力及高水準的藝術創造,在今秋柏林的藝術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

    柏林街頭印有德文“中國節”圖案的手冊、廣告,傳遞著琳瑯滿目的資訊,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樹林蔭大道上,九龍壁、龍舟、華表等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燈光造型熠熠生輝,一人多高的國寶熊貓憨態可掬地立於“中國節”舉行活動的場所,高挂的大紅燈籠映亮了柏林老舊的石質建築,毛筆書寫的巨型條幅從柏林洪堡大學和國家歌劇院主建築垂懸而下,皇宮廣場“中國市場”熱氣騰騰的中國餃子引來了長隊等候,得月園裏中國茶室的馨香熏醉了絡繹不絕的德國遊客,中國歷代民族服裝服飾表演、京劇服飾展,展示了中國歷史長河中服飾的變遷和創新……陜北高原2000年曆史的安塞腰鼓,在柏林教堂廣場敲出雄勁鏗鏹的鼓聲,全部由農民演員組成的陜西民間藝術團,把中國最古老的民俗藝術搬上亞太周的舞臺,社火、皮影的表演,繪出一幅幅鄉村中國的生活畫卷。記者在“中國節”的活動中多次看到一位德國老人,她喜歡這種濃郁的東方文化氛圍,能在柏林、自己的家門口隨意選擇愛看的中國表演,品嘗中國美味,非常高興。

    9月22日是星期六,近千名的觀眾聞訊趕來參觀《青州石刻展》。展廳的一角,幾十名觀眾席地而座,認真地觀看有關青州石刻出土過程、藝術特色以及學術價值的錄影片,很多觀眾還耐心地排隊等候空位置以觀看錄影。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説,展覽開幕三天就賣出一百五十本印有展品和説明的畫冊,很不尋常。1996年出土于山東青州的石刻佛教造像,是中國西元五世紀至十一世紀的作品,造像雕刻技巧嫺熟、人物生動、線條流暢,面部寧靜慈祥,並運用了彩繪和貼金技術,達到了中國佛教石刻藝術的高峰。青州石刻的重光,被譽為中國二十世紀最後十年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也引起國際考古領域的極大關注。沃萊特市長稱青州石刻的海外大規模展出首次在柏林舉辦,是給予德國人民的珍貴禮物。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布茲説:“我徹底被征服了,青州石刻同古希臘羅馬雕塑一樣,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柏林是國際公認的世界現代藝術中心之一,也是青年文化的實驗舞臺。這就為中國文化如何同柏林藝術界和柏林人更好地對話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部在選派節目的構成上,對德方主辦者的意見給予相當的尊重。“中國節”在向德國人民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也注重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青年藝術工作者借鑒吸收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而加以創造的、傳遞出更加強烈的現代氣息的藝術作品。中德雙方共同策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廣東現代舞團的系列節目、中央實驗話劇院林兆華導演的《理查三世》和《故事新編》,都屬這樣的作品。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説,這些演出展覽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化環境中藝術創造的自由和多樣性,尤其體現了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在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和新語言進行藝術創造時所表現出的寫實與實驗精神。柏林國立博物館的總負責人舒茨克在談到他對《當代藝術展》的印象時説,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和深感震動的展覽。通過展覽,德國觀眾仿佛看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這些藝術作品表現了中國藝術家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樣的展覽是東西方藝術交流和對話的有益嘗試。廣東現代舞團的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第二場演出賣出了站票,不少慕名而來的觀眾因買不到票而失望。柏林舞蹈工廠的現代舞老師赫裏德説,一個現代舞團的演員表演拉到這樣整齊的頂尖水準是很少見的,廣東現代舞團無疑是一流的。一位作辦公室秘書的德國女性滿含笑意接受我們的採訪。她最喜歡名為《我想飛》的舞蹈,認為燈光、舞美、音樂、技巧都很好,它表現現代社會中人所面臨的巨大壓力,一看就能明白。她説沒有想到中國有這樣現代的舞蹈,這使她對當代中國的了解和認識發生了變化。表演者李宏鈞告訴我們,這個節目曾獲一九九九年巴黎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金獎。

    話劇是文化交流中難度很大的一個種類,根據莎士比亞同名作品改編的話劇《理查三世》,運用了錄影、投影等新媒體裝置進行藝術探索。導演希望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原著的一般闡釋上,而是能表達導演對當下現實生活的藝術思考。我們和一位從事戲劇工作的德國女士談起該劇時,發現她的看法和導演想要傳達的發生錯位。其實任何現代形態的藝術,由於創作者生長的背景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創作必然是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審美觀念的結合。以臺詞為舞臺主導的話劇藝術,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來説,存在欣賞難度在所難免,並不可怕。兩國人民只要抱著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態度,不斷探索和豐富文化交流的形式,就能更好地以文化為紐帶,架起理解和友誼的橋梁。

    柏林市市長克勞斯沃萊特在一次致詞時説,隨著亞太周“中國節”活動的推開,整個柏林充滿著中國的氣氛。“中國節”活動堪稱中德文化交流的盛舉,它將中德文化交流的規模和水準都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人民網 200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