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報
向歐洲展示中國
——趙啟正談柏林亞太周中國活動


    “改革開放的中國,處在弘揚先進文化的時代。中國將向德國和歐洲的公眾展示五千年中國的文明、當代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形象,通過文化交流架起友誼的橋梁。”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趙啟正主任介紹了即將在柏林舉行的“亞太周中國主賓國活動”。

    “柏林搭臺,中國唱戲”,亞太周中國主賓國活動(簡稱“中國活動”),是繼1999年巴黎中國文化周、2000年中華文化美國行之後,中國又一次在國外舉行的大型文化展示活動。這次活動,內容涉及文化、經濟、北京—柏林友城3個主題,包括展覽、展演、經濟論壇、友城聯誼約30個項目。在展演的兩周裏,人們將在以“中國文化符號”裝點的柏林,觀賞到勃蘭登堡門前絢麗的東方焰火、菩提樹下大街上的大型花燈和中國農民演出的“社火”,可在“得月園”中國文化的“咖啡屋”裏體味“茶文化”,也可以在“老博物館”裏觀瞻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青州佛教石刻造像,還可以在皇宮廣場上的亞洲市場“中國節”上品嘗中國美食……

    “中國活動”是中國文化的大型展示,傳統文化是主要內容。趙啟正説,先進的文化從不拒絕傳統,沒有民族特點的東西,在國際上便沒有地位。中國文化的厚度在傳統,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積澱,如果沒有了唐詩、宋詞、武術、國畫、京劇,也就不成其為中國文化。過去外國對中國的雕塑不重視,也許是我們的先人把文物埋得太深了,青州石刻近年來才終於被發現,這使中國人又有了值得自豪的雕塑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先進文化也從不拒絕引進,先進文化也一定是能夠容納世界的文化,先進的文化總是與時俱進,不斷創造。中國文化是在與異文化的交流中吸收、融合,並加以中國化的創造。應該説,中國對於外國的文化、哲學、宗教,歷來是相當開放的,中國的文化並不排外。佛教最初來自國外,後來成了中國化了的佛教;社會主義思潮也是最先出現在歐洲,後來在中國成為現實。現在,中國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這次“中國活動”的展演中,也包括了中國的現代音樂、“前衛”藝術。趙啟正認為,對“先鋒文化”也要抱寬容的態度,迪斯可、搖滾樂等,許多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被人接受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有不同的傳統和文化,應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國人也是“地球村”的公民,任何國家都不能封閉。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大,不能老是講“當中國有文字時,他們還在刀耕火種”那樣的話,中國需要吸收一切優秀文化。

    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中國人民提起德國的歷史文化名人都懷有一種敬意。趙啟正説,德國名人云集,偉大的哲學家、音樂家、科學家、詩人輩出,世界上很少有像德國産生過如此多的像馬克思、黑格爾、愛因斯坦、貝多芬、歌德等那樣的歷史偉人。作為經濟大國,德國佔世界GNP總值的第三位,在歐洲居第一位。由於歷史和地理等原因,德國等歐洲國家在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上顯得不足。但是歐洲國家一直關注中國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德國制定了亞洲及中國市場戰略,希望在發展中找到新的合作項目。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一貿易夥伴,也是歐洲對華投資第一大國,在華投資單項規模最大,技術含量高,體現了成套性與系統性,但也遇到對手美國、法國、日本等的競爭。邀請中國作為亞太周的主賓國活動,體現了德國人民加強了解中國的願望。

    趙啟正強調,中德兩國都是偉大的民族,都為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偉大貢獻。德國人的文化素養較高,對舉辦文化演示要求也高。德國選擇中國作為亞太周主賓國,一是因為中國深厚的文化內容,二是看到中國無限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並不自大,我們是為了交流而去,為友誼而去,相信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人民日報》 2001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