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org.cn







90


紀念活動與言論

   鐵血染得山河碧——武漢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活動巡禮



    金秋時節,首義之城——武漢沉浸在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的熱烈氣氛中。從機關到學校,從城市到郊區,人們紛紛開展各種活動,以不同的方式,緬懷革命先輩的業績,傳承生生不息的首義精神。

    首義尋蹤——重溫辛亥史

    憑吊首義遺址、重溫辛亥歷史是本次系列紀念活動的一大熱點。武昌區中小學生率先開展了“首義尋蹤”大型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沿著當年辛亥義士戰鬥過的足跡,重走首義路,尋訪了工程營、楚望臺軍械庫、三烈士亭、拜將臺等一批辛亥遺址,直觀地了解了發生在90年前的那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以孫中山先生為盟主的湖北兩大革命團體——文學社與共進會共籌武昌起義。10月9日,正當起義按計劃進行時,革命機關突遭破壞,彭、劉、楊三烈士慘遭殺害,起義面臨全面夭折的危險境地。身為共進會工程營總代表的熊秉坤深感責任重大,他擦乾淚眼,強忍悲憤,激勵同志們説:“反亦死,不反亦死,與其坐而待斃,何若反而死,死得其所,洪山之陽乃吾輩黃花崗也。”於是,工程營黨人率先發難,打響了鋒銳直指清王朝的第一槍,隨即佔領楚望臺軍械庫。城內外新軍黨人競起響應,經一夜浴血奮戰,攻克湖廣總督署和湖北藩署。10月10日晨,黃鶴樓頂揚起了九角十八星鐵血戰旗。此後,湖北軍民與前來討伐的清軍在漢陽、夏口(今漢口)展開鏖戰,一萬多名將士壯烈捐軀。40多天的陽夏保衛戰,為各省“易幟”贏得寶貴時間,“終帝制而起共和”遂成不可逆轉之勢……

    尋訪歸來,同學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和洗禮。首義路小學五(2)班的屈航小朋友在日記中寫道:“華夏古城何其之多,然而,打響推翻兩千年封建帝制第一槍的武漢,足以使這座城市流芳千古,我為生長在這座英雄的城市而感到自豪。”中隊會上,四年級的王佳媛同學激動地表示:“我們生活的這塊熱土上,灑滿了志士們的鮮血,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一定要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首義尋蹤激發了大家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熱情,蔡雅瓊等5位同學在這次活動中,提出了保護、建設、發展首義地區的四條建議,並向市長致信。

    隨著紀念活動的日漸升溫,不少家長希望能帶著孩子一起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為此,武漢市旅遊局適時推出“辛亥首義之旅”,引起市民的極大興趣,並成為該市今年“十一”黃金旅遊周的主打品牌。首義小區、百步亭居委會等社區在組織居民參觀辛亥遺址的同時,還倡議小區居民讀一本有關辛亥革命的書,講一個辛亥革命的故事,提一條合理化建議,做一件對社區有益的好事。

    遺址修繕——世人共矚目

    “十一”前夕,備受關注的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在歷經一年多大規模的全面復原和維修後,重新對世人開放,為辛亥武昌起義90週年紀念活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紅樓位於蛇山腳下、黃鶴樓旁,外觀呈紅色,倣西歐古典式建築。紅樓始建於清末,原是清王朝模倣西方君主立憲而修建的“咨議局”辦公處。武昌起義勝利當天,起義軍領導人在此聚會籌建軍政府,推選都督,並向全世界宣告,武昌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1912年4月曾在紅樓軍政府禮堂發表過演講,紅樓也就成為辛亥革命的著名舊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被辟為辛亥武昌起義紀念館。

    據紀念館負責人介紹,開館20年來,這裡先後接待了400多萬遊客,這座象徵辛亥武昌首義成功的標誌性建築,猶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海內外無數炎黃子孫。孫中山的長孫、美中經濟交流協會會長孫治強先生1992年前來參觀時,感慨萬分,他疾筆寫下“民國之門”四個大字,高度評價了辛亥武昌首義的歷史功績。台灣知名教育家高震東先生在參觀軍政府禮堂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定要在孫中山先生當年演講的靠椅上坐上一坐。打響首義第一槍的熊秉坤的兒子——熊輝老人,已記不清多少次來過紅樓,這位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74歲的老人激動地説:“紅樓不僅是遊人不絕於途的勝地,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即使當今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武昌紅樓也沒有因之失重。相反,隨著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它在炎黃子孫精神中的分量愈來愈重。”

    為了保護和還原紅樓的歷史原貌,從去年7月起,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宗旨,武漢市開始對這座歷經90年風雨的紅樓進行全面維修和復原。國家文物局、湖北省政府前後撥款600多萬元,從各地抽調辛亥革命史專家、古代建築文物專家等組成專家組,在查考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原址原貌進行反覆勘察、論證,並採用招投標的辦法進行施工。維修涵蓋了主樓、議員公所、東西配房、廣場綠化等四大部分;史跡陳列採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模擬辛亥首義的重大場景,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復原陳列則依據當年辛亥老人的回憶錄和相關記載對軍政府五大軍部的各個展室,大到都督臥床、傢俱、辦公桌,小到電話、筆墨紙張等均一一勘驗查證,仔細臨摩,復原後幾近亂真。

    開館當天,前來憑吊、瞻仰的人絡繹不絕。在參觀人流中,記者注意到,辛亥革命史資深專家、華中師範大學章開沅教授邊看邊不住地點頭,辛亥後裔朱方正老人對每一件文物都看得特別仔細,滬、渝、漢人大代表參觀團的一位成員本想搬起宋教仁當年起草《鄂州約法》坐過的椅子,看看有多重,結果感覺十分吃力。講解員告訴他,這些辦公傢俱都是用紅木特別訂制的。

    資源開掘——打好首義牌

    在一系列紀念活動中,武漢市辛亥革命90週年學術研討會和經貿洽談會格外引人矚目。

    武昌起義的硝煙早已散去,首義精神為何能歷久彌新?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和領導著重就辛亥首義文化和首義精神的內涵、辛亥首義的歷史根源、孫中山的思想和實踐、辛亥首義與21世紀武漢等課題展開熱烈探討。近代史研究專家、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指出,首義精神的內涵概括起來就是,敢打敢拼、不畏犧牲的鐵血精神,不拘教條、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團結進步、振邦興鄉的愛國精神,這是武漢人引以為自豪的一筆歷史遺産,理當好好地弘揚和挖掘。市委書記羅清泉強調,辛亥首義發生在武漢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辛亥首義是武漢的獨有資源,首義之城是武漢的曠世美譽。首義這張牌,起點高、礦藏深、含金量大,須深度開採和挖掘,全市人民要用首義精神打好首義這張名牌,提高武漢的知名度,促進武漢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與研討會同樣熱烈的是經貿洽談會。來自美、法、德、日、澳等1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等地區的200多名外商,對武漢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越的投資環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經貿會期間,外商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辛亥武昌起義紀念館、起義門、中山艦,登上了黃鶴樓。外商們在黃鶴樓上駐足良久,憑樓遠眺,武漢美景如畫。長江一橋、二橋、晴川橋、江漢橋宛如一條條彩練,淩空飛舞;長江、漢江兩河交匯,千帆競發;龜、蛇二山萬木蔥蘢,隔江呼應;城市交通猶如一張巨大的網路,城內成環、城外成網、環網相連、站點暢道。90年前積弱貧窮的武漢如今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本次經貿洽談會,協議引進外資2000萬美元,協議內資20億人民幣。其中合同金額10億元人民幣,到位7億元人民幣。

    面對碩果頗豐的辛亥首義經貿洽淡會,武漢市長王守海深有感觸地説:“辛亥首義經貿洽淡會無疑給紀念辛亥武昌起義90週年活動賦予了新的內涵。孫中山先生‘實業救國’的政治思想,只有在一個改革開放的和平盛世才能得到完美的體現。首義精神過去締造了武漢的神奇,今後也必將繼續激勵全市人民在新的世紀實現新的騰飛。”(人民網武漢10月10日電)

    

    人民網 2001年10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