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收費時代 如何在銀行和消費者之間尋求平衡?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9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中新網

“銀行中間業務到底該不該收費?該如何收費?”成為了此間舉行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論壇”上一個令人關注的焦點。在這個問題上,中外各家銀行和代表消費者聲音的中國消協之間顯然存在著一定的分歧。

作為舶來品,中間業務在中國起步較晚。在法律上正式得到確認是在一九九五年。由於操作和宣傳等各種客觀因素,長期以來,中間業務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免費大餐”印象。但這種印象與商業銀行“盈利”的本性和中間業務的業務特性相差甚遠。

銀行業者的苦衷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楊凱生直言不諱:“不能以‘公共性’為理由,排除銀行的‘商業性’”。他指出,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的。在存貸利差不斷縮小,國內信用環境惡化導致銀行收益下降等大背景下,中間業務收費也是“迫不得已”。

而這,顯然也是在場其他三大國有銀行、地方銀行和渣打、匯豐、德意志等外資銀行共同的心聲。

中國銀行行長助理諸鑫強也表示,“‘免費大餐’該結束了”,中間業務收費是大勢所趨。

向來奉行“二八準則”,即百分之二十重要客戶創造百分之八十利潤的花旗銀行在這個問題上更是堅定,“這是國際慣例”。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銀行非利息收入,即所謂的中間業務就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對銀行總收入的貢獻多達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者更達七成以上。如花旗銀行和英國巴克萊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達七成左右。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張雲指出,中間業務定價本身是促進社會有效供給。“從長期看,收費是為了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但作為重要利潤增長點的中間業務,在中國發展遭遇了“收費困境”。

消費者的困惑

今年早些時候,建行等率先實行對小額用戶收費的行為,遭致了市場和消費者強烈的抵觸。消費者無法理解,為什麼在銀行服務品質不見提高的情況下,還要實行收費呢?

在媒體工作的黃先生對此憤憤不平。他表示,當初銀行為了拉客戶,採用各種手段吸引消費者重復開戶。當客戶想對一些閒置帳戶進行銷戶時,櫃檯業務員還特熱心地讓留一、兩塊錢,説不銷戶不會有任何損失,還可以享受銀行更多服務。但現在,黃先生滿是無奈。“開了這麼多戶,銷也麻煩,不銷更是白白交年費。不值啊!”

有怨言的還遠遠不止黃先生一人。公司職員李小姐指出,目前中資銀行服務品質不能讓人滿意。而且,象跨行取錢要扣兩元手續費此類的收費服務,銀行根本沒有履行充分的告知。“有一次取完錢查餘額的時候,才發現少了兩元錢。如果不查,可能到現在還被蒙在鼓裏呢。”

出路在何方?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國內民法學泰斗江平教授在論壇上指出,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可以,但“必須履行明確的告知義務”。他認為,銀行很多中間業務都是以格式合同的形式開展的,這時消費者處在相對弱勢地位。此時,如果銀行要在合同中限制或免除經營者義務,應當用明顯的特徵標明,例如用黑体、粗體加以標注。否則“在密密麻麻的文字説明中,誰也無法意識到”。

的確,中間業務在操作中必然涉及銀行和消費者兩方,有時還將涉及商家三方。如何在兩方或三方間尋找到均衡點,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還是個有待破解的難題。

在經歷了最初的對抗之後,人們發現,消費者和銀行之間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消費者在逐漸走向理性,對有償服務的認知也在逐步深化。“有償服務是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徵”,證券公司張女士如是説。

而銀行方面,也在戰略上進行調整。諸鑫強表示,中國銀行在改善服務品質上一直在努力。“一方面我們要對收費服務進行宣傳,對扭曲的市場進行正常的引導;另一方面,我們會給弱勢群體以足夠的關懷。爭取讓收費變得‘合情’又‘合理’”。

其他參加論壇的銀行代表也紛紛表示,會在中間業務創新、人才培養、同業合作、服務品質提升等方面作出最大的努力。這無疑給中間業務發展描繪了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中新社記者俞嵐)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