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考古研究

       三星堆文化的命名得于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出土文物的內涵。

    三星堆遺址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城西約七公里的南興鎮和三星鎮(鄉)境內,分佈範圍為兩鎮(鄉)七村七十二社,海拔高度為500~505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積最大的古蜀遺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約2800年,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是在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城在安裝水車掏溝時發現一坑玉石器而始。1933年秋,在獲得四川省教育廳的批准和發放執照後,由廣漢縣羅縣長和華西大學的林銘鈞先生以及在華西大學執教的外籍教師葛維漢、戴謙和等人組成了月亮灣考古發掘隊,並於1934年春進行了首次發掘。

    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考古教研室相繼在三星堆遺址進行了調查和一次發掘。但每次調查所獲的資料有限,因此對遺址的時代和文化內涵的認識都不盡相同,其命名也不統一。如有將它命名為“廣漢文化”的,有稱其為中興場“月亮灣遺址”的,也有叫它為“真武村”遺址的。其年代也不一致,有認為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有認為是西周的,也有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不過這些調查確實為三星堆的分佈範圍提供了一定的線索,併為三星堆的後期研究工作提供了許多素材。

    自80年代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三星堆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的房子、墓葬、灰坑、陶器、石器、玉器以及陶窯、玉石器的加工作坊和城墻等遺跡遺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弄清了古蜀文化的特徵是以小平底陶罐、高圈足豆、鳥頭把勺、高柄豆、圈足盤為基本典型器物,正式將該遺址定名為“三星堆文化”,確立了三星堆遺址時代的上限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並初步把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

    第一期,其時代大致距今4900—4070年,出土文物主要有陶平底器、寬沿器、鏤孔圈足豆、喇叭形器、陶缸、花邊口沿的炊器和極少量的小平底陶罐等。

    第二期,其時代大致距今4070—3600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喇叭形大口罐、高柄豆、孤、陶酒瓶、陶、圈足盤、陶杯等。

    第三期,其時代距今約3600—3300年左右。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鳥頭把勺、寬沿三足形炊器、陶壺、長頸壺以及大量的酒器等。

    第四期,其時代距今約3300—2900年。出土器物主要有尖底陶罐、高圈足陶罐等。

    在80年代的三星堆發掘工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大型商代祭祀坑。

    一號祭祀坑發現于1986年7月18日,坑長450—464釐米、寬330—348釐米、深146—164釐米,出土文物有青銅器178件、玉石禮器199件、陶器39件、金器4件、骨器10片、象牙13根。

    二號祭祀坑發現于1986年8月16日,坑長530釐米、寬220—230釐米、深140—168釐米。出土文物有青銅器735件、玉器486件、綠松石3件、石器15件、金器61件(片)、象牙器殘片4片、象牙珠120顆、象牙67根、海貝4600余枚。

    從三星堆遺址兩個祭祀坑中出土的器物種類而言,青銅器有與真人大小相當的銅頭像、大面具、小面具等。玉器有戈、劍等。金器有面罩、樹葉等。石器有斧、錛等。

    在這兩個祭祀坑中出土的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青銅人物造像和各種各樣的青銅面具及金杖等。青銅人物中要數高260.8釐米的大立人像最具代表性,可以説它是集古蜀王國的政治、宗教于一身的領袖人物,既是一國之君王,又是一個群巫之長。

    在出土的青銅面具中,要數縱目人面像最具特色,他的造型為“人面、蛇身、直目”,體現了古蜀人對其祖宗神的崇拜。

    另在三星堆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頭戴黃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更是體現了古蜀王國的神秘色彩,他是人,是神,還是巫?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1988—1989年,四川省的文物工作者又對三星堆遺址的城墻進行了解剖發掘,得知城墻的築造是由主城墻、內墻、外墻三大部分組成。主體城墻平行夯築,側墻斜行分層夯築,夯層厚12—20釐米。在主墻內還發現6排一組的未經燒過的“土磚坯”壘砌的墻心。土坯約為正方形,長寬各在30—40釐米之間,厚約15—20釐米。這種土坯在3000多年前運用在城墻中,在中國的考古史中是極其少見的。在城墻的外側還發現有深2.8米的壕溝。

    1990年以後,在三星堆遺址西城墻外約100米的仁勝村發掘出距今4100年以前的墓葬28座,其中還有一座“人牲坑”和“犧牲坑”。在這次的發掘中發現了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相似的玉鑿和玉琮,説明瞭三星堆文化在3000多年前與4000年之間不僅與中原文化有往來,且與長江下游的古代文明有文化的交往。

    三星堆仁勝村墓葬、“人牲坑”、“犧牲坑”的發現和月亮灣古城墻的發現,是繼1986年兩個大型祭祀坑發現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月亮灣古城墻的發現將有助於對三星堆蜀國古城的全面認識,説明瞭三星堆古城是由內城和外城構成。城址的東、南、西三面的夯土城墻是外郭墻,在這個範圍內是郭城。東城墻長約1800米,現存高度4~5米,南城墻現長1000余米,現存高度1~2米,西城墻長600余米,現存高度4~6米。不論是郭城還是城中之城,在城墻外側,均有寬20~40米的壕溝。遺址北面有鴨子河作為天然屏障,南面有馬牧河穿城而過,使三星堆古城組成了城郭與河流相結合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早期蜀國都城。

    通過近十年的古蜀文化的探索,目前已知三星堆文化的分佈主要在四川省的雅安、德陽、南充、成都以及長江中游的三峽、湖北省的宜昌等地。但較為集中的是在成都平原,這裡不僅發現有眾多的古蜀人的遺跡遺物,更重要的是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城址群,他們相對集中地分佈在成都平原的新津、雙流、郫縣、崇州、都江堰等市、縣。這些城址的城墻及形狀、城內的房屋建築技術都與廣漢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城墻和房屋的建築結構一樣,城址的時代大多在距今4100年至3500年左右,説明瞭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000多年前曾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

    2000年12月,四川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又開始了新的發掘,目前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之中,相信一定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收穫。

    《光明日報》2001年02月2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