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等:中國居民社會心態跟蹤分析

(節選)

    本報告數據主要源於2001年9月在北京、上海、黑龍江、新疆、四川及廣東進行的抽樣調查該調查。

    一、2001年中國居民的滿意度

    當前中國居民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滿意度不容樂觀,因為對居民社會生活12個方面居民評價數據的綜合統計,得出居民對社會現狀的綜合滿意度為2.9(很不滿意為1,不滿意為2,中性為3,滿意為4,很滿意為5),即低於中性。

    城鄉居民對中國當前社會形勢的穩定性有較高認同,認為社會形勢穩定和較穩定的佔56.3%(但低於去年的63%),認為較不穩定和不穩定的僅佔13.1%(但超過去年的10%)。另外,有30.6%的人認為中國社會穩定狀況一般,較2001年有所增加(2000年為27%)。

    儘管居民對社會發展的滿意度在下降,但是,社會矛盾並沒有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因為針對社會不安定因素,城鄉居民均傾向採取理性的解決方式,大多數人選擇向政府有關部門、新聞單位反映,或“訴諸法律”。

    通過對社會經濟9個方面今後3年變化居民預測數據的綜合統計,得出居民對未來的信心度為3.0。表明城鄉居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預期好于對現狀的評價,即城鄉居民總體上對未來的態度是中性的,略好于對現狀的態度。

    二、城鄉社會心態差異

    農村居民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現狀的綜合滿意度略高於城市居民,但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市民更傾向於理性。從城鄉差別分析,農村居民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現狀的綜合滿意度略高於城市居民。城鄉居民對未來3年形勢的基本態度在經濟秩序、社會保障、社會風氣、國際地位和社會保險等方面基本一致,在以下幾方面有所差異:在社會治安方面,農村居民的信心度略高於城市居民;在公務人員執法方面,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更沒信心;在物價狀況方面,城市居民的信心度略高於農村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農村居民的信心度略高於城市居民。

    城鄉居民對未來3年的發展都持中性的態度;城市居民對現狀的綜合滿意度略低於農村居民;城市居民的社會綜合態度比農村居民略微消極。

    在選擇“影響當地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很多方面明顯不一致。城市居民選擇的前5項因素依次為“腐敗官僚主義”、“失業下崗人數增加”、“貧富懸殊”、“社會風氣敗壞”和“治安惡化”,農村居民選擇的前5項因素則依次為“農民負擔過重”、“腐敗官僚主義”、“貧富懸殊”、“社會風氣敗壞”和“失業下崗人數增加”。

    三、 影響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1、業問題依然困擾城鄉居民

    調查發現,離退休人員對現狀的滿意度最高,社會綜合態度最積極;全日制學生對未來最有信心,失業(下崗)人員對現狀最不滿意,社會綜合態度最消極。

    社會綜合態度消極人群中雖然失業下崗人員的比重比總體的要明顯高一些,但失業下崗人員在消極人群中佔的比例並不高(僅7.1%);消極人群中的主體還是“全職受雇于他人”的上班族(47.6%);消極人群的就業狀況與總體沒有明顯差異。

    2、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造成部分居民的消極心態

    是否已參加各項社會保障對居民的社會態度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在明確知道自己是否已參加社會保障和對此不清楚的居民之間,其社會態度有較明顯的差異。不清楚自己是否已參加社會保障的居民對現狀的滿意度較低,對未來的信心度也較低,他們的社會綜合態度比較消極。

    社會綜合態度消極人群在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方面,已參加保險的比重比總體的低,未參加保險的比重比總體的高,不清楚是否已參加的比重也比總體的高,但差距不是很大;在商業保險和低保方面,已參加保險的比重比總體的低,未參加保險的比重與總體的差不多,不清楚的比重比總體的高。

    3、各類職業群體的社會態度各有差異

    國營企業職工與黨政機關、國有事業單位職工相比,對現狀的滿意度較低,對未來的信心度也略低,社會綜合態度略顯消極,但差距並不很大;個體經營者對未來較缺乏信心;外資和合資企業職工的狀態最好;私立事業的職工狀態最差,但佔總體的比重很小;集體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職工對未來的信心度較低。

    在社會綜合態度消極的人群中,黨政機關、國營企業、集體企業、集體事業、個體經營、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私立事業職工的比重要比總體的大一些;國有事業、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職工的比重比總體的要小一些。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丁元竹等)

    中國網 2001年12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