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芳: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和消費市場的新動向

(節選)

    一、 城鄉居民收入穩中有升,生活品質繼續提高

    2001年,國際經濟增長減緩,中國對外貿易增幅下降。在外需增長受到嚴重制約的情況下,繼續實施以擴大內需為主的政策,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強勁,消費品零售增幅基本與2000年持平,消費品供應充足,消費物價指數略有微升,人民生活穩中有升,消費結構繼續向品質型轉化。

    (一)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2001年1~9月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109元,比2000年同期增長8.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2%,比2000年實際增幅提高了0.8個百分點。城鎮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2001年1~9月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14.2%。由於2001年1月和10月兩次給機關和事業單位增加了工資,增發和補發了離退休金,加上工資外收入的大幅增長,預計全年城鎮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將達6950元,與2000年相比的實際增長率為10.7%,比2000年增幅6.4%提高了4.3個百分點。

    農村由於農産品價格穩中有升,農業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水果蔬菜等連續增産,使2001年上半年農村居民現金收入比2000年增長了6.9%,比2000年的增幅2.5%提高了4.4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將達2320元,比2000年實際增長3%左右,比2000年實際增幅2.1%,提高了1個百分點。

    (二) 居民生活品質有較大提高

    2001年預計居民消費水準達3650元,比2000年增長7.5%左右,恩格爾系數(食品佔消費支出比例)比2000年又有下降,城鎮居民由2000年39.2%降為37%左右,穿的比例繼續下降,吃穿消費生存型比例下降,表明瞭享受發展型消費比例上升,如教育、休閒、娛樂的支出比例持續上升,由2000年的12.6%上升為2001年1~9月的14.6%,每人平均消費額由628元上升至800元以上,醫療保健和交通通訊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反映了精神生活等非商品支出有較大提高。城鎮居民的居住水準繼續提高,購買公房和商品房以及裝修支出比例已上升至佔消費支出比例10%以上。在商品房銷售中,個人購買的比例已達89%,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由2000年的14.9平方米上升至16平方米左右。

    生活品質的提高還反映在家庭生活的現代化、電氣化進程加快,新興家用電器的普及和通訊手段資訊網路的現代化上。據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2001年9月底,每百戶擁有彩電120台、電冰箱82台、空調器達35.5台、錄放像機20台、家用電腦已達12.5台、行動電話30.6台。目前,全國行動電話已擁有1.2億部,大中城市電腦普及率已達70%左右。

    農村消費結構也有較大變化,恩格爾系數由2000年的49.1%降至2001年的46%,用於居住的消費由2000年的15.5%上升至16%以上,居消費支出的第二位,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從2000年24.8平方米上升至25平方米,其中鋼筋混凝土和磚木結構已達80%以上,非商品支出比例上升較快,由2000年的24.4上升到26%左右,其中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比例上升最快,兩者已佔消費支出的11%,文娛用品及服務佔11.2%。農村每百戶擁有彩電預計到2001年底可達55台、電冰箱14台、洗衣機35台,均比2000年有所提高。由於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較慢,家電普及率不僅大大低於城鎮水準,而且農村地區差距較大。總的看,家電普及率的城鄉差距約有10~15年,這也反映了家電的農村市場潛力很大。

    (三)消費品供應充足,供大於求的格局沒有改變

    2001年1~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6793億元,比2000年同期增長10.1%,其中城鎮消費零售額增長11.5%,快於農村消費額增長7.8%的3.7個百分點,預計全年消費品零售額為37480億元,比2000年增長10.4%。

    從消費熱點看,熱點仍為住房、新興家電和旅遊。商品房銷售面積2001年1~9月為8977萬平方米,比2000年同期增長26.6%,其中住宅增長26.2%,商品房銷售額達1998億元,增長36.8%。一般日用品和家電供過於求,掀起了打折風,如21~29的彩電幾乎降價一半,而新興的純平大螢幕、背投大螢幕、無氟環保冰箱等仍受消費者歡迎,銷量增加,各種小轎車比2000年增長31%。國內旅遊人數在2000年達到7.44億人次,旅遊收入3176億元,預計到2001年底旅遊人數將達7.7億多人次,旅遊收入達3500多億元。假日經濟雖火爆,但接待能力仍不飽和,反映了旅遊資源仍有潛力可挖。

    2001年申奧成功和加入世貿組織,對拉動經濟和居民消費都帶來積極影響,消費信心指數逐月攀升,至2001年11月底已達98.1,比2000年同期提高了2.6個百分點,同期消費者滿意指數提高了3.5個百分點。

    (四)城市居民對生活品質的滿意度大有提高

    2001年5月中央電視臺委託國家統計局城調隊對北京、南京、哈爾濱、廣州、成都、西安、蘭州、大同、洛陽、合肥10城市的三千戶居民生活品質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調查表明,近5年與5年前比較,滿意度大有提高。

    一是收入水準提高了。有近70%的居民認為比5年前收入提高了,其中24%的居民認為有很大改善。居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由5年前佔25%提高到49%,翻了近一番。

    二是居住條件改善了。近40%的居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比5年前增加,每人平均使用面積在14平方米以上的由40%上升到60%。房改中購買公房的比例達61%,在居住條件的改善方面,如交通方便程度、環境、廚衛設備等方面有50~80%的居民認為比以前改善了。

    三是市內交通方便了。有91%的居民認為,出行的方便程度和舒適程度比5年前提高,騎車和乘公交車的比例由84%降為74%,騎摩托、乘計程車和開自己汽車的比例由3.5%升至7.9%。

    四是金融資産增加了。有55%的居民擁有的債券、股票、存款、現金等,金融資産比5年前增加,其中有17%的居民增長率超過一倍。只有22%的居民與以前持平,還有23%的居民比5年前減少。有41%的居民因買房而減少了金融資産,有25%是因為下崗或失業而減少。

    五是職業滿意度略有提高。有22%的人認為自己的職業滿意度有提高,32%的人持平,有18%的人有所降低,8%的人不滿意。

    六是生活中最嚮往的是健康和舒心。5年前最嚮往的順序是經濟富裕、能與家庭團聚、健康舒心。而現在嚮往的順序倒了過來,第一是身體健康、心情舒暢,第二是與家人團聚,第三是經濟富裕。嚮往順序的改變,反映了居民在生活品質提高後,思想觀念已由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

    二、 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

     (一) 醫療制度改革難度大,問題多

    醫療制度的改革是牽涉到居民健康、生活品質的提高,也是消費難以啟動的重要原因。據零點調查2001年對10城市的調查資料,居民最關心的十大生活問題中,居首位的是醫療保障,提及率為43%;健康居第四位,提及率為31%。另據國家統計局在2001年5月10城市調查,生活中最擔憂的是家人身體狀況,居第一位,最嚮往的也是身體健康,居第一位。居民的意願反映出對醫療保健有迫切的需求。當前醫療改革雖宣傳力度很大,但準備實施並不充分,與居民的需要不相適應。

    首先是參加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過低。至2000年參保人數僅為4800萬人,佔應參保職工1.47億人的33%,估計到2001年也只能達50%左右。即使是已參保職工人數也不能全部報銷醫療費,主要是有相當一部分企事業單位效益差而不能報銷,醫療費被長期拖欠,實際上是公費變成自費醫療。據衛生部調查,職工中約有一半以上是自費醫療,廣大農村則基本上是自費醫療。

    其次是醫療費昂貴,超過了居民的承受能力。醫療改革,雖然藥費數次降價,但力度不大,而且未能從根本上改革藥品價格過高的源頭,所以效果不明顯。據衛生部統計,平均每一診療人次的醫療費,2000年為86元,比1990年增長了7倍;平均每一住院者的醫療費達3084元,比1990年增長6倍;2001年1~9月每人平均藥費和醫療保健支出又比2000年同期增長10%左右。由於費用過高,居民應治療而未治療的佔39%,住院者因經濟困難自己要求出院的佔56%,尤其是離退休的老年人患病率高,因退休金低和不能報銷等多種原因而不能得到應有的治療。據統計,2000年城鎮離退休人員的每人平均醫療費僅為913元,還不足醫療系統平均住院一次醫療費3000 元的1/3。

    衛生經費不足也是醫療改革遲緩的原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對191個國家的評估,1999年中國每人平均衛生費用只有332元,居世界144位,其中政府支出51元,僅佔15%,個人支出佔59%,社會支出佔26%。衛生經費過低,導致醫院經濟狀況拮據,醫療費和藥費就很難降下來。

    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平衡,造成農村缺醫少藥和城市醫療資源利用不充分並存,農村的每千人醫院床位和醫生數都不及城市的一半,還有1/10的村無醫療點,農村居民有病無處醫和無錢醫的情況高於城市居民,在農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普遍。

    醫療改革的滯後,使部分居民不能有效地獲得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而健康長壽對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許多調查表明,儲備醫療費是居民儲蓄的主要目的之一,過去看病能報銷,無後顧之憂,現在不敢隨便看病了,需要留足必要的儲蓄,以備後患之急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費。

    (二)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制約了消費需求

     國家統計局在2001年首次對10省市年收入在6萬元以上者進行的調查表明,高收入者約佔城鎮居民人口的10%,高收入的來源主要來自工資外收入,約佔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年齡多在30~40歲。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會引發人們的不滿,主要是指當前“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即體制外收入和法制外收入(貪污腐敗)氾濫;有的搞假賬,權錢交易,化公為私;還有一些壟斷行業獲得額外的高收入;有的偷稅漏稅,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産品,以上均是黑色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些現象加劇了收入差距的擴大,造成初次分配秩序混亂。

    另一方面是低收入群體也在擴大,至2000年底,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仍有1200多萬人,實際失業率高達6%以上。據國家統計局2000年城鎮4.2萬戶的住戶調查,10%的低收入戶年均可支配收入為2653元,月均為221元,其中5%的困難戶月收入只有194元。這説明,城鎮貧困人口5~8%是客觀存在的,如按城鎮人口4.58億人估算,5%困難戶約有2300萬人,按8%計算,有3千多萬人。農村的貧困人口更多,國家統計局6.8萬戶住戶調查,2000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在1000元(每月83元)以下的低收入戶佔總戶數14.2%,其中600元以下的困難戶佔4.1%。按農村人口8.07億人推算,千元以下的有1.1億人,600元以下的困難戶有3300萬人,與城鎮困難戶相加共有5600萬人,處於生活較困難的低收入人群,佔總人口4.4%。

     收入差距的擴大抑制了消費需求,消費不足的根源在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引起了富者過度儲蓄和窮人的緊縮消費。高收入者一般商品都已滿足,只對高檔消費品有需求,結余購買力便儲蓄和投資轉化為金融資産。據估算,目前居民儲蓄、股票、債券、保險基金、手中現金等金融資産已在10萬億~11萬億元,其中60~80%為高收入戶所佔有。中低收入者對消費有較大需求而無力購買,如城鎮20%的低收入戶洗衣機、電冰箱每百戶只有60~80台,錄放像機、空調器只有12~18台,熱水器只有30台,行動電話、電腦只有3~8台,市場消費潛力很大。又如住房消費高收入者已超過每人平均面積,有些有幾套住房,有些是作為出租、投資和休閒之用,而中低收入者每人平均面積較低卻無力購買,致使全國住房仍積壓6千多萬平米。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連年下滑,近兩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城鎮每人平均收入的1/3,農民對耐用消費品需求量大,也因購買力不足,而無力購買,從每百戶家電擁有量的總體來看,慢于城市15年左右,如2000年彩電擁有量只有49%,電冰箱12%,洗衣機29%,空調器僅1.3%,電話也只有26台。反映了當前家電的積壓和市場飽和都是相對的。

    收入差距擴大不僅影響消費,而且引起群眾不滿,影響勞動積極性,影響社會穩定。為了啟動消費和社會穩定,一方面要採取切實措施遏制黑色收入和灰色收入,並通過徵收個人所得稅和價格杠桿調節不合理的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正視貧困,反貧困,除擴大社會救助範圍全力解決“應保未保”的困難戶,擴大低保覆蓋面外,應採取積極措施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切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目前低收入群體中,主要是城鎮下崗職工、退休工人、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和基層幹部,提高他們的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方面;在農村要調整産業結構的收入效應,以需求為導向加快農業向非農業的轉移,還應加快農村的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三)居民儲蓄居高不下,即期消費願望不足

    至2001年9月底,城鄉居民儲蓄呈現了恢復性增長,儲蓄餘額達7.14萬億元,預計到年末將達到7.5萬億元,相當於GDP的78%,比2000年末的6.43萬億元增長17%,增幅比2000年的7.9%提高了9個百分點,每人平均儲蓄餘額也由2000年的5082元提高到6000多元。2001年儲蓄大幅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另一方面是居民投資渠道受阻。據人民銀行最新調查顯示,居民選擇儲蓄的目的依次為:教育費,支付買房費,儲備養老金;根據“消費行為和生活形態”7城市調查,居民儲蓄意願在70~90%之間,儲蓄的目的排序依次為:防備急用,為了孩子上學,攢錢防老。

    儲蓄總量的增加,無論是增幅還是絕對量都超過了歷史最高水準,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穩步提高的重要標誌,對經濟建設起到了支援作用。但另一方面儲蓄率過高也反映了老百姓錢袋攥得更緊了,居民即期消費慾望不足,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産生了負面影響。

    如何分流儲蓄存款,使其良性運作,關鍵在於拓寬投資渠道,如股市、債券、保險、基金等加強規範管理,讓市場投機轉向理性投資;改善投資環境,如取消和完善對住房、轎車及旅遊等領域一些不合理的管制和收費;鼓勵和支援非國有投資者擴展投資渠道;積極推進信貸消費,目前全國信貸消費只佔信貸總規模1%,潛力很大,應簡化手續,使它能為廣大消費者接受,使居民提前實現住房、轎車、高檔家用電器等消費;加快對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制度的改革等。只有使居民消除後顧之憂,他們才敢於敞開消費。

    (四)通貨緊縮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扭轉

    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在經歷了44個月下滑之後,于2000年開始轉負為正,2001年比2000年僅上漲0.4%,其中主要是服務項目上漲14.1%所致,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仍比2000年降15%。2001年由於中國經濟發展中若干深層矛盾沒有很好解決,如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投資不足,出口增幅下降,外需不足,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産成品庫存增加等原因,使2001年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仍保持了低增長趨勢,1~9月比2000年同期增長了1.0%,其中服務項目上漲8.0%,醫療保健上漲9.9%,市內交通上漲6.5%,通訊上漲0.7%,其中市內電話費上漲12.3%,居住上漲1.3%;拉動消費價格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上升較大,上升了8.3%,其中教材上漲14.2%,學雜費、托幼費上漲17.2%。工業品供大於求,總體價格下降,家電市場嚴重飽和。電視機價格下降11.6%,空調器下降6.6%,微波爐下降11.4%,服裝類下降1.9%;農産品方面,糧食上漲1.3%,水産品下降3.9%,肉禽蛋、蔬菜、水果分別上漲3.1%、5.1%和2.5%。

    按城鄉分,城鄉消費價格均上漲1.0%。2001年1~9月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2000年同期仍下降0.6%。

    從以上價格指數趨勢分析看,除了醫療、通訊、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外,日用工業消費品的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工業品的出廠價格指數的下降將進一步影響零售價格的持續下降。2001年中央放開了大多數原來由政府制定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1992年的141種減少到13種。這一政策的出臺預計不會導致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從2001年下半年市場商品的供求關係看,供過於求的狀況仍沒有改變。因此當前的主要傾向還是通貨緊縮,由於日用消費品尤其是家用電器銷售呈飽和狀態,於是競相削價,掀起了打折風,造成企業虧損,利潤減少,生産相對過剩,庫存積壓,使投資領域也將不斷縮小,勞動生産率下降。要改變這種狀況,應激活和發揮企業活力,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推出高新技術産品和新産品,以適應不同層次居民的産品需求;另一方面還需拓寬消費市場,尤其是開拓消費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多生産物美價廉的産品,滿足中低收入水準居民的需求。

    三、 2002年人民生活的消費市場的預測

    200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一方面是申奧成功和加入世貿組織後,將會拉動經濟增長,增強消費者信心;另一方面世界和美國經濟的衰退,將影響中國出口的減少,對內需的壓力會更大。總的來看,2002年的經濟增長主要靠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投資和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經濟仍保持持續增長,在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人民生活和消費仍能保持適度增長。

    2002年預計外貿出口能保持增長6~7%,略高於2001年的增長率,為擴大內需,以減緩國際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擴大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投資增速達10%以上,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和服務,保持較快的貨幣供應增長,繼續提高對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準。勞動保障部門對下崗職工將在基本生活保障、再就業和社會保險等方面提供援助,使下崗職工享受政策優惠的渠道暢通,將使他們在就業、生活困難得到緩解。民政部門也將進一步對城鄉貧困戶擴大社會救助的覆蓋面,所有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會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2002年,預計城鎮居民實際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將保持6%左右,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將保持3%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達到4.1萬多億元,比2000年實際增長1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2000年上漲約1%左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繼續保持快速的增長率,約在10%左右,達到8.8萬億元。

    由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幅仍快於農民純收入的增幅,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近年來雖加大了西部的投資,但效益尚未得到發揮,因此東西部的地區差距仍在擴大;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行業收入差距也仍在擴大。以上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而且“灰色”、“黑色”收入尚未得到有效遏止。以上這些差距的擴大是極不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也不利於社會穩定,應引起政府和有關決策部門的重視,必須從體制上、分配政策上進行積極的宏觀調控。

    居民消費結構將隨著消費的增長繼續向品質型發展,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教育、文化、娛樂、休閒、旅遊等精神消費支出比例將持續上升。假日經濟和旅遊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居民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將向高檔、時尚的現代化和電氣化方向發展,這可從國家統計局城調隊10城市的民意調查中反映出來,3千戶居民在今後5年內想購買電冰箱者達10.1%,洗衣機達11%,彩電達10.5%,空調器達15.8%,微波爐達11.9%,個人電腦達17.2%(現在擁有26.8%),手機達10%,想購買小家電者如洗碗機、熱水器、沐浴房、電磁爐、烤箱、抽油機、影碟機等的也都在5~10%之間,還有7.6%的人想購買小汽車(現在擁有2.4%),有3.3%的人想買摩托車,有2.1%的人想購買錄影機,6.8%的人想購買數位相機,2.9%的人想買鋼琴,還有6%和3.6%的人想購買健身器和按摩椅。

    可見家用電器的市場潛力有待挖掘,如果能推出性能先進、式樣新穎的新産品,將會有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中國網 2001年12月2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