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6年中國新增勞動力達到峰值 就業的壓力加大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中新網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司召集勞動保障部、教育部、農業部、民政部、人事部、統計局等部門有關司局,就當前就業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和討論。

大家認為,2005年中國就業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就業實現了平穩增長。2006年,新增勞動力達到峰值,勞動力總量繼續增加,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業工作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2006年,中國勞動力供給增量達到峰值,供給總量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較低,勞動力需求難以大幅增長,勞動力總量仍然嚴重供過於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隨著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推進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業工作難度。

(一)勞動力供大於求壓力進一步加大。2006年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準,今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約1100萬人。勞動力供大於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因此,如何應對今年的就業壓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二)困難地區、困難行業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目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還有60多萬人,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萬人,今後3年國企實施政策性破産還需安置360萬人,輔業改制約有30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實現再就業人員中,約有三分之一就業穩定性較差。資源枯竭型困難城市和困難行業中,由於傳統産業衰退,失業人員積累多,失業週期拉長,再就業矛盾更為突出。面臨就業困境的還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業農民,亟需納入就業政策扶持範圍。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加大,就業服務急待加強。2006年全國勞動力供給增量中,約有60%是農村新增勞動力,其中絕大部分需要到城鎮尋找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和服務亟待改善,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較多的中西部地區,服務設施和設備短缺陳舊、教師和管理人員不足且素質較低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擴大和穩定。

(四)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地區分佈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勞動力需求相對旺盛,而西部地區需求不足。從學歷層次看,就業困難者主要集中在大專和高職畢業生,重點院校、熱線專業供不應求。多數新增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趨於下降,薪酬、福利減少。非正規就業崗位比重增加,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高端服務業崗位不足。部分東部城市開始討論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東部就業空間的緊縮。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

(五)初高中畢業生繼續處於政策邊緣化狀態,退役軍人就業問題比較突出。2006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初、高中階段畢業生繼續增加,總量達到480多萬人。加上城鎮還有200萬左右的往屆初高中畢業生處於失業(受登記制度限制,多數未登記)或半失業狀態,就業矛盾不可忽視。他們普遍缺少職業技能,又難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與下崗人員相比,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關注。近年每年約有30多萬退役軍人需要在城鎮安置就業,今年軍隊縮減員額,數量將有所增加。雖然安置人員總量並不很多,但是受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和體制政策不完善影響,其就業安置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六)産能過剩、經濟波動和貿易摩擦所引發的就業風險增加。2006年,由投資過快增長、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産能過剩以及能源、紡織、房地産、汽車等行業供求關係的變動,都將直接或間接對就業增長産生影響。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國際貿易關係對就業的影響將更加顯著。2006年,是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後的第二年,中國紡織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來自美歐等國以及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變相設限、貿易摩擦加劇的風險,對國內就業的負面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