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式扶貧,扶貧的新路

田進東

    

    地處鄂西北的南漳縣城關鎮殷莊村,是一個山區貧困村,有235戶,947人1630畝耕地。由於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自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採取對困難戶對口救濟、扶持貧困村興建項目、扶持化肥等生産資料等多種形式的扶貧,使全村大多數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擺脫了貧困,部分群眾跨入了富裕的行列。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把脫貧致富工作引向深入,靠自發組織生産增加收入? 1999年初,南漳縣縣長劉友明通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探索出激勵式扶貧新路,改變傳統的扶貧方式,從調動人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的生産積極性入手,依靠山區人民自身力量,發揮山區的優勢,用發展生産實現脫貧致富。2000年,該村發展代料食用菌5.6萬袋,生豬出欄1030頭,出籠土雞6450隻,分別超計劃87%、1.3倍、1.9倍,經濟發展實現了可喜的突破。

    激勵式扶貧就是把用於扶貧的資金(物資),由以往按貧困程度進行分配變為按發展生産的水準進行獎勵,通過放大扶貧資金(物資)的功能,提高扶貧效益,增強發展活力。一是確定激勵發展項目。按照能發揮殷莊村離縣城近的優勢,有比較好的市場預期,與全縣支柱産業發展方向合拍的原則,給群眾指明脫貧致富的主攻方向,十分慎重地確定了代料食用菌、 生豬、土雞等三大主攻項目。二是確定激勵標準,為確定合適的獎勵標準,縣長劉友明與鄉鎮、辦事處、村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把各級扶貧資金、支援發展生産資金、從上級爭取資金和村委會自籌資金捆捆使用,並本著既兼顧大面,又鼓勵大戶的原則,制定了獎勵政策。即發展代料食用菌的,成功一袋獎0.5元,養雞20隻以上的戶每超一隻獎 1元;養豬出欄5頭以上的戶每增一頭獎5元。三是

    確保獎勵兌現落實。村裏召開了群眾大會,原原本本地宣講政策,認認真真地分析算帳,使獎勵政策家喻戶曉。總結一批發展快的先進戶,把他們籌集資金的辦法,學習技術的體會等經驗用各種形式在群眾中進行交流。促進了後進戶、弱智戶的生産。僅去年在表彰大會上受獎的達127戶,最多的得獎320元。

    正像南漳縣縣長劉友明總結的,激勵式扶貧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一是釋放了廣大農民群眾中蘊藏的創造力。很多農戶多方籌資擴大發展規模,把準備用於添置傢具、人情往來的錢省下來發展生産,出現了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發展態勢。目前全村發展代料食用菌500袋以上的達121戶,養豬5頭以上的198戶,養雞20隻以上的215戶。全村食用茵今年預計將突破12萬袋,比去年翻一翻,戶平生豬出欄達5頭以上,戶平養雞突破40隻。二是探索出了現階段指導農民按市場規律辦事的有效途徑。通過激勵式扶貧,消除了群眾搞調整的抵觸情緒,增強了適應市場的能力和闖市場的信心,使一些好的項目及時調整到位,為以後用市場機制抓調整奠定了基礎。三是密切了黨群于群關係。實行激勵式扶貧以後,不僅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而且由於增強了扶貧資金分配的透明度,消除了群眾的疑慮,減輕了村幹部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的加快,幹群關係得到了明顯改善。義務工好安排了。在去年擴修南薛路時,該村安排義務工,群眾沒有一個討價還價,提前6天高標準完成了任務。稅費好收了。村民拖欠稅費、抗稅的現象減少了,村幹部收稅費的壓力減輕了。村民唐玉玲通過發展食用菌和養殖項目致富,提前一次性交清了全年各項稅費。社會風氣變好了。該村學習科學技術的多了,相信迷信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無事生非的少了;主動籌資發展生産的多了,靠救濟過日子的少了。1999年以來,該村無刑事案件,無計劃外生育,無新的特困戶,一個文明新村正在形成。目前,這種縣長探索的激勵式扶貧“新法”早已在全縣推開,許多象殷莊村這樣的村和人民群眾已脫下了“貧困衣”,換上了“致富裝”。群眾深有感觸地説:“激勵式扶貧給我們指引了路子,使我們嘗到了甜頭,今後就是不再扶持,不再獎勵,我們也要加快發展,增加收入”。

    作者:湖北南漳縣政府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