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經常性捐助網路 ——大連市開展扶貧濟困活動側記

    1998年8月,長江特大洪水,南方災民告急。民政部向遼寧大連市人民政府發去支援災區衣被的緊急電報。僅過4小時,40萬件衣被從大連發車運往災區。大連為何能如此迅速調運捐助物資?這得益於大連市——

    經常性捐助形成通暢網路

    在大連的任何一個社區居委會,都會發現挂有經常性捐助接收站的小牌子。在大連,這種不限時間、不限品種、不限數量接收捐助的接收站有466個,它們設立在社區居委會、部分商店、工廠、學校及近郊50個鄉村中,平均每4000戶家庭擁有一個捐助站,市民隨時隨地都可以就近實現自己的捐助願望。

    從1997年至今,大連市已經基本形成了經常性捐助的通暢網路。從捐助者手中捐出的物品可以通過14個環節送達災區或貧困地區。為了保證捐助物品快速地實現其捐助價值,大連市建立起兩座可一次儲存50萬件衣物的捐助物資倉庫,並在全市55個街道及近郊6個鄉鎮設立捐助接收總站和捐助物資週轉庫,負責對捐助物資消毒、分揀、整理、包裝和開展區域性調劑活動。

    大連市通過廣泛的宣傳,讓廣大市民了解經常性捐助這一新的社會互助形式,變突擊性捐贈為經常性捐贈,參與經常性捐助成為市民自覺行為。大連市形成的經常化捐助網路,在扶貧濟困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先後為對口幫助的貴州、安徽、三峽庫區,以及遼寧省朝陽市和全國其他災區提供資金和物資價值2億多元。

    用市場拓寬經常性捐助活動領域

    將更新下來的家庭用品捐獻給最需要的人,已經成為大連市民的共識。舊電視、舊傢具、舊衣物等等,捐助物品應有盡有,涉及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但有些物品不進入市場,其扶貧價值難以實現。在工作中,大連市培育和建立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捐助物資調劑市場,不但保證了經常化捐助活動的生命力,同時起到了調節城鄉消費結構的作用。

    對於適用並宜運輸的物品,按照流程送往貧困地區;對已不能使用的破舊衣被,則無償送給社區,由低收入保障人員制做成清潔用品出售,其收入為低保人員的勞動津貼。對於貧困地區不適用的物品,則在捐助人同意的情況下,在街道轄區內或者是集中在全市範圍進行義賣或以物易物,變成現金或易於運送的物品。其所得收入全部進入捐款賬目統一管理。目前,大連市以物資變現和以物易物調劑捐助物資總價值已達130多萬元。捐助物資融入市場後所形成的物流體系,實現了捐助物資的價值轉換,不僅滿足了捐助者扶貧的心願,而且為受助者提供了滿意的服務,使經常性捐助的道路更加寬闊。

    大連市經常性捐助活動的開展,在平時可以及時緩解貧困群眾的生活困難,體現黨和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在緊急災害發生時,能夠充分發揮出捐助網路暢通、款物募集迅速的作用,同時因為常備不懈,能夠快速直接地將倉儲捐助物資運抵災區。經常性捐助還豐富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成為社會保障的必要補充。近年來,大連市經常性捐助活動累計為低收入保障對象募集臨時救濟金1890萬元,企業下崗、失業人員除持證享受定期定額救濟金外,還可以憑證到居住地街道捐助物資總站領取換季所需的衣物,實實在在地為低保對象提供保障。

    光明日報 2001年11月0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