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興:扶貧要有新思路

張焱

    目前,我國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已基本完成,在扶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國現在的扶貧目標應當説只是一個溫飽型的目標。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一階段應當達到每天一人收入一美金。我國規定的貧困線標準是每人平均年收入低於600元錢,現在有些地方將其提高到1000元,可以看出,這個標準是比較低的。另外,如果遇到天災人禍或者其他因素,脫貧的人有些還會返貧,所以,我國的扶貧工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針對這一問題,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拉美學會會長蘇振興教授指出:扶貧應有新思路。

    蘇教授説,我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隨著社會的發展,如果不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就會越拉越大。這個問題應當結合西部大開發這一機遇,儘快解決。

    他指出,首先,扶貧要和教育聯繫起來。在有些貧困地區,不要説九年制義務教育,就連六年制義務教育都還沒有完全普及,這些地區同全國,特別是大城市比就落後了一大截。例如,廣西是和廣東對口扶貧的,廣東每年給廣西幾十萬人的打工指標,可是有一些落後地區的民工到那兒打工,由於沒文化,連技術活都沒法做。

    蘇教授説:"我曾經問過一個農民,為什麼不送孩子去讀書,他除了哭窮以外還説,念完書又怎麼樣?還不是在家待著?這就是説,這些農村孩子畢業以後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這些地方應當考慮讓學生受到一、兩年的職業教育,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比如可以在九年義務教育後追加一、兩年職業教育的培訓或者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後一、兩年分班,可以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使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可以有一技之長。"

    "其次,我認為扶貧要和計劃生育工作結合起來。我們看到一些貧困地區,越貧越生,越生越貧,形成了貧困的代季遺傳。父母窮,生的孩子多,又送不起孩子上學,而且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好幾個孩子。對於少數民族地區,雖然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國家也應當採取引導措施,鼓勵優生優育。民族的發展需要一定數量,但並不完全依靠數量,而是更多地取決於人口的素質。如果素質很低,很多觀念跟不上,怎麼能夠真正發展呢?"

    蘇教授特別提到,從總體上看,中國是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的,有些貧困落後山區的生産潛力是很小的。加上要保護生態,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經濟發展就非常困難了。對此,有些地方通過搬遷來解決,即一個鎮或鄉的所有人都遷出去,到適於發展的地區去。然而,我國整體來説人多地少,搬到那裏都是負擔。加上我們還有三峽、南水北調等很多工程移民要搬遷,所以貧困地區整體進行搬遷,前途是很有限的。

    那麼,怎樣把人口疏散開呢?他認為,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輸出勞動力。可以在本省市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發展加工工業、商品農業,擴大就業,然後將落後地區的勞動力經過培訓後向這些地方和發達地區輸送。這樣,落後地區人口就少了,平均資源佔有量就多了。另外,外出人口有可能不再回去,在新的地區安家落戶。用這種辦法才能使貧困地區的年輕人慢慢往外走,學到市場經濟的觀念,學到新的技術,學到經營管理的觀念。

    另外,現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還處在遊牧漁獵的狀態,比如鄂倫春族和蒙古族的一些牧民。這種生存方式對環境是有破壞作用的,應該考慮讓這些民族改變生活方式。

    蘇教授説,從整個社會發展及國家的宏觀發展看,今後,我國的扶貧工作應在過去扶植項目、增加投資、改善交通等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更新、更高、更科學的思路。

    中國網2001年3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