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嚴:農民增收要有新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長鄒廣嚴3月9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近年來農民增收減緩的問題已引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及全國人民的高度重視,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兩減一調整"。

    鄒廣嚴分析説,改革開放後相當長時期內,農民增産增收,生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大鍋飯的舊體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二是前些年國家對農産品連續大幅調價,保護了農民利益。這兩個有效因素的作用可以説都發揮到了很高水準,可供開發的潛力已經不大。因此,在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需要有新的思路。

    鄒副省長説,耕地資源是有限的,要搞好農業生産,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來説,需要靠提高勞動生産率、農産品的商品化程度和農産品的品質來實現。

    他認為,達到上述目的的具體辦法可歸結為:兩減一調整。

    一減:農業人口必須減下來。目前,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70%,四川這個比例是80%。鄒廣嚴説,中國的城市化水準比工業化水準低,這是過去控制城市化的結果,當然過去的作法是有其道理的,在當時的短缺經濟形勢下,糧票、布票還存在,水、電、氣、住房等一系列基本生活問題尚未解決。現在情況大不相同了,我們已經具備了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條件。四川將有計劃地進行這一工作,一方面,依靠現有城市,在其原有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向城市過渡的一個中間階段,小城鎮應建設成農副産品加工中心、貿易中心和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鼓勵鄉鎮機構、企業和農村中小學向這裡集中。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確,今後10年,城鎮化水準每年要提高1個百分點。

    二減:減輕農民負擔。鄒廣嚴説,要明確哪些是農民的義務,哪些是不合理負擔,不合理負擔一定要減下去,減負就是增收。四川省在這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對於農民負擔的最高比例有了明確規定。可以肯定,農民負擔還會進一步下降。具體措施還在醞釀之中,已在安徽試點的費改稅是一個良好的辦法。

    一調整:農業和農村結構要調整。鄒廣嚴説,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依靠新科技,否則無法進行;同時,也要依靠體制創新:一家一戶的小生産無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産業化和商品化,因此我們將在穩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生産組織方式的新突破。

    鄒副省長介紹説,四川一些地方嘗試的"業主加工人"方式較為成功:農業生産企業將農民承包的土地轉租過來,大規模經營,農民成為農業生産工人。下一步還可以發展成為股份合作公司。這樣,農民有了土地租金、工資和股份這幾項收入來源,可以比較好地解決增收問題。

    中國網2001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