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各省區採取超常規手段推進扶貧開發

記者最近到貴州、四川、雲南、廣西等四省(區)10多個市(地、州)、縣農村採訪了解到,在新階段扶貧開發中,西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正在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解決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探索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效機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各級黨委和政府,敢於正視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和扶貧開發難度大等困難,採取超常規的措施和手段,積極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扶貧開發工作在一部份地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取消專項做加法整合資金真扶貧

四川省針對扶貧資金使用分散的問題,從今年起,分兩年取消全部省列財政扶貧專項資金,以扶貧重點村為載體,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四川省扶貧辦主任顏繼祿介紹説,今年取消的省列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有8個,共計11776萬元,每村無償扶貧資金由去年的20萬元增加到40萬元以上,分別是:科技扶貧專項4000萬元;旱山村專項3800萬元;希望之光專項200萬元;退耕還林試點專項370萬元;民族地區微水電工程建設專項500萬元;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專項170萬元;貧困地區大、中專班補助專項60萬元;産業化扶貧專項2676萬元。明年將取消的省列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有:教育扶貧專項1億元;民族地區專項3500萬元;希望之光專項300萬元;基礎扶貧貸款貼息專項684萬元。4個專項共計14484萬元。

顏繼祿説,今年取消的專項資金全部用於十年規劃中今年實施的1013個重點貧困村,用於與貧困農戶有直接關聯的項目上,保證重點,專款專用。每村無償扶貧資金由去年的20萬元增加到40萬元以上。明年每村無償扶貧資金將達到50萬元以上。

據介紹,過去四川省列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有12項之多,如: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旱山村、希望之光、退耕還林試點、微水電工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中專班補助、産業扶貧、基礎扶貧貸款貼息、民族地區專項等,每年總金額達26260萬元,約佔國家每年分配全省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二左右。扶貧資金沒有真正起到吸引各部門資金參與扶貧的“加法”作用,而是分散到各部門做成了“減法”。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

貴州省扶貧辦副主任徐屹峰介紹説,針對貧困面較大、重點貧困鄉鎮、重點扶貧村數量較多的實際情況,為進一步突出重點,省委、省政府把100個一類重點鄉鎮作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採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各個突破。

貴州對100個扶貧重點鄉鎮的具體幫扶舉措有:財政扶貧資金專項共安排5000萬元,每個鄉鎮50萬元;每年用20%的易地移民搬遷資金、基本農田建設資金覆蓋這100個鄉鎮;對喪失勞動能力、又沒有合法贍養人的貧困人口,實行定期救助,每人每年救助金不低於200元;對極貧人口負擔的農業稅及附加全部免除;招收各類大中專畢業生解決嚴重缺教師問題;免除極貧戶兒童的學雜費、書本費;對自願到一類重點鄉鎮工作的機關幹部、教師、醫務人員、科技工作者,可向上浮動1-2級工資,連續工作滿3年以後,轉為正式工資,連續工作3年後,可優先安排子女就業,連續工作5年後,成績突出的可優先提拔使用。

徐屹峰介紹説,貴州針對全省31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的省情,分三類情況以不同方式加以扶持:

第一類,對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弱、經過幫扶可以解決溫飽的156.7萬貧困人口,著重實施開髮式扶貧,幫助改善基礎條件,實施有帶動能力的扶貧項目或者提供小額扶貧貸款,幫助他們在2005年前越過溫飽線。

第二類,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的46萬貧困人口,用10年左右的時間進行易地搬遷,配套解決土地、住房等生産、生活條件,從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入手解決脫貧問題。

第三類,對鰥寡孤獨、呆傻癡殘的107.6萬特殊貧困人口,建立健全和實施特困群眾救助制度,給予長期的社會救助。這項工作先從100個扶貧重點鄉鎮開始,逐步覆蓋到全省農村。

邊境老區大會戰扶貧開發大跨越

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胡德才介紹説,在基本完成“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後,廣西針對8個邊境縣(市、區)因受戰爭影響而造成的經濟發展水準低、基礎設施薄弱、群眾生活品質低、貧困面大的問題,從2000年8月起,集中力量開展邊境建設大會戰。共投入資金21.61億元,建設項目17927個,解決邊境地區村村通汽車、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和解決人畜飲水等問題,經過兩年艱苦努力,取得了較大成效,有效地緩解了邊境貧困問題。

區黨委、政府針對東蘭、巴馬、鳳山3個革命老區特困重點縣的困難,于2003年4月開展了“東巴鳳”三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採取集中各部門、各方面的資金,集中時間解決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共投入資金21億多元,其中扶貧資金1.2億元,建設交通、教育、衛生、水利、生態、電力等12大類、34項共75298個項目。截至2004年5月10日,大會戰項目開工率達99.08%,竣工率達96%,已完成項目投資9.73億元,佔批准投資總額的46%。大會戰有效地帶動了當地投資、消費的快速增長。

東蘭縣縣委書記廖昌軍高興地對記者説,大會戰建設的項目,如果靠縣裏建至少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建成。用兩年時間集中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資源,做了10年要做的事情,這種方式很好。鳳山縣委副書記黃偉儀介紹説,大會戰有效改善了基礎設施,全縣招商引資取得明顯成效,去年簽訂合同4.35億元,已到位2.2億元。從項目到資金總量,比解放到現在全縣所有招商引資的總和還要多。

創新扶貧機制確保資金到位

針對扶貧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雲南省從今年開始選擇祿勸、富源、永仕等13個縣,按照以縣為單位,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和確定脫貧的目標和時間的要求,採取資金、任務、責任、權利“四到縣”的辦法,創新扶貧管理體制,推進扶貧開發由政策性扶貧向制度化扶貧轉變。

雲南省扶貧辦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説,近幾年來,全省每年投入扶貧開發的財政和信貸資金高達幾十個億,也取得了明顯的扶貧效果。但政策不落實的情況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很突出,不少資金並沒有真正惠及貧困群眾。有的隨意擠佔、挪用、拖欠扶貧資金,使本來很好的扶貧項目辦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一門心思抓財政收入,把扶貧資金用來辦群眾受益不大的其他項目;有的對扶貧任務虛以應付,甚至推諉扯皮、弄虛作假;有的幹部把扶貧作為個人撈好處的捷徑,利用職權把工程安排給親屬和關係戶承包,或在項目發包中索要回扣等等。

據介紹,政策落實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門多,責權利不明。因此,雲南省加強扶貧資金的統籌,把扶貧資金與扶貧任務、責任、權力捆綁起來,由省級一個部門為主負責,直接撥付到縣,由縣統一安排使用,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運作成本,徹底解決多頭管理,扶貧資金隨意切塊的問題。同時,改革財政逐級配套體制,凡是吃財政飯的縣,扶貧開發資金一律不要求配套;強化扶貧開發各個環節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建立完善監督機制,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選擇權、諮詢權,確保項目真正落實到戶。(記者 周芙蓉 江毅)

新華社 2004年9月14日


中國設“消除貧困獎” 獎勵對扶貧有突出貢獻者
湖南安仁扶貧資金呈現“裂變效應”
陜西延安斥資近5億全力扶持兩大貧困區
中國農業銀行穩步增加對“三農”有效投入
世界銀行發展門戶基金會中國捐贈項目啟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