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鎮種植枇杷致富遠近聞名  

    地處四川省龍泉山脈中段的仁壽縣文宮鎮這些年因為種植枇杷而遠近聞名。那些果形好,果實大的黃澄澄的枇杷還在樹上,就被經銷商預定一空,遠銷沿海及香港、台灣等地。枇杷專業大戶一年可賺7-8萬。比城裏的上班族還過得滋潤。然而這一切要是換在5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點石成金毛嶺溝義和村所在的山區叫毛嶺溝,當地有句俗語:有女不嫁毛嶺溝,毛嶺溝的石頭有你扣。由於這裡屬旱山區,種植糧食效果不佳,以前農民一年就1000把塊錢的收入,生活十分清苦。5年前,隨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以及仁壽縣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在鎮農技站的大力倡導下,農民開始嘗試種枇杷。文宮鎮義和村2社的徐德軍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動起枇杷心思的,他麻起膽子貸了幾千元錢,承包了10畝荒山,開始了他致富路上的艱難跋涉。1997年剛開始栽種時,徐德軍引進了白玉、美章等5個品種的枇杷,3年挂果後,他發現5個品種中大五星最有賣相,果實大,味甜而且純正。去年,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他將其他的雜枇品種全部嫁接成了“大五星”,巴望著這10畝枇杷能給他賺回大把鈔票,“大五星”的確也爭氣,現在已配有手機的徐德軍對他當初的決策特滿意,“以前吃飯都成問題,現在不愁了,去年賣枇杷賺了2萬,今年按大五星10元/斤左右的價格計算,估計可以賺3~4萬元”。

    就在義和村的果樹林裏,記者見到了打扮入時的另一位枇杷專業戶,24歲的徐雪冰。幾年前這位有著高中文化的徐雪冰在成都搞裝修,一年也就幾千元錢收入。聽説村民種枇杷賺了錢,他也回來種了幾畝地,一年也能賺個7-8萬元。在成都認識的一個家在廣安的大專生段姑娘,也願跟徐雪冰在義和村安家落戶。這對沒有一點農民氣的情旅打算以後將枇杷生意做到網上去。

    在文宮枇杷産業化的進程中,鎮農技站不辭辛勞,送技術下鄉的事例讓每一位村民銘記在心。90年代初,農技站看見成都龍泉的枇杷栽得好,再加上省農業專家説文宮鎮是全國少有的幾個最適合種植枇杷的地方,站長吳上游便盤算著怎樣將當地農民引導來種枇杷。一開始,農民都怕種出來賣不掉而不敢嘗試。農技站便帶者農民到龍泉考察枇杷市場,文宮鎮的種植枇杷之路由此打開缺口。文宮鎮花牌村7社農民李紹安97年種了128株枇杷,然而4年未挂果,這可急壞了他。去年7月,吳上游帶領的農技站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正好送技術下鄉走到他們村,李紹安希望農技站去看看他的枇杷,吳上游等人二話未説,就來到李紹安的枇杷地,發現他的果樹栽上後,幾乎讓它處於自然生長狀態,主要是管理不善引起的不挂果。據李紹安講,去年挂了果,果實也很小,總共就賣了5000元。自打認識後,農技站技術員便多次去他那裏,教他淺翻土、將不需要的根系斷掉;將多餘的、老的枝條剪掉,促進花的分化;教他適度扭梢,梳花梳果,讓果實有個好的果形。今年他的枇杷長勢很好,估計可以賣到1.5萬元。近2年,由於仁壽縣周邊各縣瞅準枇杷利潤高,紛紛發展枇杷業,小枇杷就不太好賣。農技站了解到情況後,于去年建立了50畝無公害枇杷示範基地。為了提高文宮枇杷的競爭力,今年,又增加了500畝無公害枇杷,要求農民使用生物農藥、生態化肥,使用時間和用量完全按農技站的要求進行,目前,這種枇杷供不應求。

    記者4月15日在義和村採訪時便見到雙流機場西北航空公司的收購車直接開到農民的院門口收購。據説,航空公司每天向農戶訂購5噸無公害枇杷“大五星”,現在農戶只能提供1噸,並且無公害枇比普通枇杷的單價高20%。隨著文宮鎮枇杷種植面積的擴大以及規模化經營,文宮枇杷的名氣越來越大。鎮工商所為了提升文宮枇杷的品牌知名度,打擊假冒偽劣,先後12次找到枇杷協會會長徐倫彩,動員他申請“文宮枇杷”的綠色食品商標。才剛剛申辦下來,便有商販假冒“文宮枇杷”包裝。今年3月10日,鎮工商所一舉查獲假冒案件。正牌“文宮枇杷”包裝底色為蘭色,假冒包裝底色為綠色,且不敢用“仁壽文宮枇杷協會和四川省農業廳植保站指導下生産”字樣。鎮農技站、工商所這種視群眾的利益為第一需要,將辦公桌搬到田間,一對一指導技術的工作作風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稱道,村民們説:“學習‘三個代表’以後,他們是不一樣了,過去喊都難得來,現在是主動到府,煙都不抽一支,還無償地將技術教給我們,我們真是太感謝他們了!”。

    曾在仁壽縣知名風景區黑龍灘搞過管理的劉林,因為這些年文宮鎮枇杷帶來的人氣和商氣,看中了緊鄰文宮鎮的文宮枇杷休閒莊,投資100多萬當起了休閒莊的老闆。由於他對文宮鎮的餐飲市場沒有深入的了解,設施不配套,只設有餐飲和住宿部,休閒莊于去年6月陷入困鏡,並連續2月虧了8000元。劉林心灰意冷,向地稅所遞交了報停申請。地稅所得知情況後,主動到府為劉林分析原因,提建議。地稅所所長胡建君告訴劉,文宮這地方消費能力不強,一桌飯100把塊錢就差不多了,高了沒人來。口味應該是農家樂類型的。建議將原來100-200元的住宿標準,改為幾十元的。另外告訴他光有餐飲和住宿還不夠,還應增設茶樓,人來了可以先打牌。考慮到一家人中必定有小孩,還應增添遊樂設施。劉林照著一試,生意果然好起來。劉林深有感觸地説:“過去稅務所只管收稅,現在還幫著出謀劃策,真是想不到”。

    今年3月10日,出外多日的劉林正在成都琉璃場聯繫冷凍食品,突然想起這天是交稅截止日期,他迅疾往回趕,到鎮上已是下午6:10。他馬上給胡所長打電話,請求第二天再交,並免交罰款。胡所長説不行,按地稅所的規定,每滯納一天,交30元罰款。為減輕納稅人的負擔,胡所長通知已經下班的工作人員立即來幫劉林完稅。劉感動不已:“當時那位大姐正在家煮飯,一接到電話就跑了來,一句怨言也沒有,我真不知道説什麼好”。地稅所幫助納稅人培植稅源的做法豈止劉林一樁!文宮鎮奇龍村3組高林遠的18畝水果、100頭生豬及酒廠急需資金,地稅所幹部籌集了2萬元無息借給他使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今年,配合“幹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的“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的開展,地稅所明確提出了“一所一項目”的工作目標,要求職工在培植稅源上多做文章,為納稅人服好務。為更好地轉變作風,強化服務,今年文宮鎮地稅所以納稅人擁不擁護,滿不滿意為出發點,增大了辦稅的透明度,實行張榜定稅,公開公佈,並設立舉報箱,接受群眾監督。在職工中廣泛開展白問不煩一樣解答,生人熟人一樣熱情,優惠處罰一樣公正,早來晚來一樣辦理等活動。為了體現徵納雙方的平等地位,地稅所還將1.4米的櫃檯降到1.1米,方便納稅人。對於地稅所的作風轉變,老百姓中流傳一句話“過去不想他們來,現在不想他們走”。鬼火焚村政府安置説起來您可能不信,文宮鎮有個村竟然“1年30次火,10年10不栽”。

    記者近日在文宮鎮千合鄉代金村採訪時,遇見了4組組長熊如芳。她坐在政府剛為他們修建的磚瓦房裏眼淚汪汪地與記者攀談起來。他們村原來在倒座寺山上,説著她舉起手指著房後的山坡。不知什麼原因,莫名的山火一次次燒燬房屋。她説平時坐在院子裏做事,看著看著,門楣就燃起來了,沒有水,只能看著它燒。全組3年遭了80次火災。這裡的房子都不敢用草蓋,只能在竹片上涂上泥土,再在泥土上蓋塑膠布。一下雨,家裏就大漏小漏,一年要翻修多次。全村人一年有半年都在找水喝。40多歲的熊如芳在村裏要算壯勞力,每天要走幾裏路去擔水,一個來回得個把小時,中途要歇3次氣。因為缺水,這裡只能種點玉米和紅薯,全年口糧不夠吃,就靠社會救濟。去年,千合鄉黨委將災情報告到縣裏,仁壽縣又及時地上報省裏,省民政廳對此事表示了極大的關注,省民政廳江廳長撥專款10萬元支援該村;仁壽縣民政、畜牧局、供電所等部門又共同籌集10萬元,為村民修建了農民新村,將10戶24人集體搬遷到代金村9組。今年1月,新建的磚瓦房需要供電,村民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找供電所,供電所立即投資8000元,組織義務施工,使村民在春節前用上了電。徐顯文和徐顯榮2位老人是村裏的孤人,他們也高興地住進了新村,他們在門聯上寫著“喬遷新居歡樂,‘三個代表’真好”,橫批“永記黨恩”。

    徐顯文説:“我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大瓦房,我很滿意”。當記者問熊如芳現在生活怎樣時,她再次抬手擦眼淚:“現在住到不成問題了,就是沒有錢買豬……”一旁的仁壽縣委組織部的同志告知,畜牧局近期就將送一頭波爾多種公羊給該組,每戶送4隻母羊,讓村民儘快脫貧。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山坡,今日變成了果實滿枝頭的枇杷林。過去農民大田生産一畝700元的産值,現在改種枇杷畝産值一萬多元。富裕起來的農民操手機、騎摩托、蓋樓房,個個臉上喜氣洋洋。鎮黨委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因為他們知道,千方百計為民解難,助農增收致富,才是“三個代表”最重要的精神實質,也才是農民兄弟最需要的政治。

    我們相信,中國枇杷之鄉---文宮鎮的明天,將因為致富帶頭人服務意識和水準的提高而更加耀眼和奪目。

    人民日報 2002-4-2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