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期間西藏百萬農牧民走出貧困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27 日 | 文章來源:西藏日報

歲末年初,記者從自治區扶貧辦獲悉,“十五”期間,按照年每人平均純收入1300元的扶持標準,全區累計投入各類扶貧開發資金14.85億元,重點實施了以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的扶貧開發項目910多個。到今年年底,全區重點扶持人口由2000年底的148萬下降到45萬,重點扶貧鄉鎮由393個下降到20個。“十五”扶貧開發任務的如期實現,使我區又有103萬農牧民脫貧。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綱要》賦予我區“作為一個特殊的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加以扶持”的優惠政策。自治區黨委、政府把中央對西藏人民的特殊關懷化為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及時制定下發了《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十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決定》。《決定》明確提出將農牧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低於1300元以下的148萬相對貧困群眾作為重點扶持對象,低收入的34個縣和393個鄉鎮作為重點扶持地區的“十五”扶貧開發目標任務。

依據這一目標任務,自治區扶貧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針對貧困地區致貧的不同因素、不同人群,採取因勢利導、各個擊破的辦法,以增加貧困農牧民收入為抓手,以做大做強特色産業為亮點,全方位實施開髮式扶貧。

貧困地區大多基礎設施薄弱,這是導致農牧民致貧的根本原因。為扭轉農牧區貧困群眾“靠天種地、靠天養畜”的局面,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自治區扶貧辦與自治區交通廳、水利廳、農牧廳等涉農部門聯手,整合資金、整合項目,在貧困地區大規模實施農田水利、草場建設等項目,貧困農牧民通過參與項目建設增加了現金收入,通過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提高,建立起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針對農牧民因缺少勞動技能而致貧的狀況,自治區扶貧辦5年間投入扶貧培訓資金2500多萬元,開設建築、駕駛、繪畫、種植、養殖、勞務輸出等培訓班,培訓鄉村幹部和農牧民群眾6萬多人次。通過扶貧培訓,鄉村幹部和農牧民群眾的素質不斷提高,參與開發建設的能力明顯增強。

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和大骨節病區,實施異地搬遷。5年間,全區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76億元,完成農牧民定居、扶貧點建設和大骨節病區群眾搬遷2.6萬戶、15.6萬人,有效地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存環境,也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005年,自治區扶貧辦按照全國“以整村推進扶貧為切入點,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以培訓促進轉移為切入點,努力提高貧困農牧民的綜合素質;以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為切入點,努力調整貧困地區農牧業結構”的總體要求,從我區實際出發,大膽探索扶貧新模式,選擇了10個農牧民收入較低的鄉鎮開展整鄉推進扶貧試點。從一年來的試點情況看,68個整鄉推進扶貧項目批復投資4036萬元,這些項目絕大部分已開工建設。按整鄉推進扶貧每年投入300萬元,連續3年投入計算,這10個鄉鎮有望3年內整體脫貧。

與此同時,全區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我區社會各界捐款捐物折款達2億多元,從而加快了貧困地區的脫貧步伐。全區7地市依據各自的優勢,在扶貧開發中各顯身手。拉薩市扶貧辦通過“扶龍頭、帶龍尾”的辦法,吸收貧困農牧民子女進廠工作,為貧困戶增收建立起穩定的收入來源;林芝地區扶貧辦將扶貧點建設與農房改造相結合,在改善農牧民住房環境的同時,激發了貧困農牧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山南地區扶貧辦實施“以蛋換雞”模式,使貧困農牧民不必為缺少啟動資金而犯愁;那曲地區扶貧辦通過“政府搭臺、群眾參與、項目帶動”,畜産品流通搞得紅紅火火。這些好經驗、好做法,為全區“十一五”扶貧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者 伏開佑)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