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憂群眾冷暖 善謀民生之本——遼寧各地再就業見聞

記者最近在瀋陽、大連、鞍山、阜新等城市採訪,到處可見各種産業項目並舉的再就業基地,以及為幫助下崗職工緊張忙碌的社區服務人員。許多基層幹部對記者説,就業是民生之本,要維護群眾利益,首先要讓他們有崗上、有錢掙。

瀋陽:社區就業天地闊

9月24日,當記者走進瀋陽市黃大媽社區家政資訊服務中心時,正好碰上編織培訓班在上課。10多位女同志邊聽老師講,邊用五彩線認真練習。學員范桂梅對記者説:“這個活兒挺適合女同志的,年齡大小無所謂,學會以後中心還幫我們找活兒,靠手工編織每月就能得到幾百元的收入。”

黃大媽名叫黃鳳珍,今年67歲,是瀋陽市鐵西區興工九委社區委員會主任。近幾年,社區裏陸續有人下崗回家,黃大媽看著十分揪心。社區委員會經過討論,認為社區應當承擔起讓下崗職工重拾信心、為他們尋找出路的重任。於是,工作人員經過調查走訪,為社區裏的每一位下崗職工建立了檔案,通過開辦社區服務網點和實體、取得駐社區單位支援等方式安置了部分下崗職工。

為拓寬就業渠道,穩定就業崗位,2002年8月成立的黃大媽社區家政資訊服務中心,採取開辦股份制企業、再就業服務站、街辦市場等渠道安置下崗職工。這些辦法不僅安置了本社區670名下崗職工,還解決了社區外近3000人的再就業問題。

大連:就業、養老求雙贏

在大連市沙河口區民權街道,有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為人稱道,那就是這裡創辦的全國首家居家養老院。它不僅使該街道的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養,還解決了街道下崗大齡女職工再就業這一難題。

民權街道轄區內老年人很多,同時不少企業破産、停産、搬遷,下崗失業人員也多。由於下崗女工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單一,街道安置起來很為難。民權街道黨工委經過反覆調查,決定把再就業和養老結合起來,既讓老人老有所養,又讓大齡女工就近就業,一舉兩得。去年9月,13名大齡下崗女工經過專業培訓,成為首批居家養老院的養護員,為老人提供“全天制”的生活護理。至今,民權街道已經培訓了153名養護員,84人走上了養老護理崗位。目前這一模式已開始向沙河口區推廣,240多位大齡下崗女工因此就業。

鞍山:品牌優勢促就業

在鋼都鞍山,萬幫會社這個詞如今已家喻戶曉。鞍山市總工會于1998年4月創辦了萬幫會社,它按照“服務下崗職工,方便廣大市民,萬人入社,幫扶萬家”的宗旨,培訓和安置就業困難職工。

2002年9月23日,萬幫職工服務中心成立,設置了信訪接待、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等服務項目。9月25日,記者走進萬幫職工服務中心,迎面的就業資訊顯示牌上招聘工種、招聘人數、最低月薪等資訊一目了然。從擦玻璃女工到企業管理人員,用工資訊十分豐富。中心負責人介紹,這裡每天保證提供1000個左右的崗位供下崗職工選擇。

“萬幫”鼓勵下崗職工創業求生存,實幹求發展,同時為其創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包括利用“能人”把下崗職工組織起來集體闖市場,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技能培訓等。“萬幫”的員工用優質服務贏得用戶信賴,“萬幫”品牌的可信度也越來越高。幾年來,“萬幫”共建立20多個社區服務隊和70多個再就業基地,累計培訓、安置下崗人員4萬多人次。如今的“萬幫”又提出向産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目標,萬幫超市、萬幫豆業、萬幫家政、萬幫旅行社等已初具規模。

阜新:城裏下崗 農村創業

幾年前因阜新東梁煤礦破産而下崗的李克山,先在城裏找了幾份工作,但都不理想。去年8月,他經人介紹來到阜新市細河區四合鎮鹼巴拉荒村,承包了3個大棚,種了2棚花、1棚食用菌。一年下來,收入不菲。

在李克山承包的食用菌大棚裏,記者看到整齊的架子上有規則地擺放著食用菌柱,有的菌柱上香菇已經露了頭。用來種花的兩個大棚,一個種了羽衣甘藍,一個種了串紅和矮株牽牛。由於快到國慶了,鮮花需求量猛增,他的大棚鮮花已所剩無幾。李克山喜滋滋地説:“在這兒,只要肯吃苦,日子肯定差不了。”

在阜新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像李克山這樣從城裏下崗後到農村重新創業的人不少,僅鹼巴拉荒村就安置了507個城裏人。鹼巴拉荒村不僅擴建大棚、擴大園區來接納更多的下崗職工,同時也為來村裏重新創業的城裏人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援。村支書黃玉奎説,我們非常歡迎礦區下崗職工到村裏來創業。(“三個代表”在基層採訪團記者 朱雋、王瑩、蒲立業)

新華網 2003年10月0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