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于慶成——農村“性教育博物館”創始人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7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本期節目播出時間:2005年7月16日21:52,重播時間:7月17日13:30,屆時敬請收看。

中國第一個農村“性教育博物館”

看到大型雕塑圖片《綁不住的地方》,我們既驚嘆又疑惑,這麼大的一個雕塑,而且是赤裸的男性生殖器,出自誰的手筆呢,又是誰這麼大膽而富有思想?在中國這片有著上千年封建思想的土地上,創作出這麼一件不朽的藝術作品來,真是奇跡!在這擋不住的誘惑下,我們《鄉約》拍攝組一行趟大河,下鄉村,對這部作品的創作者進行了追蹤採訪。

在拍攝地我們見到了讓人“觸目驚心”雕塑作品,一尊碩大的男性生殖器雕塑傲立群雄,矗立在天地之間,令人不得不佩服創作者的精神追求和高遠的人生境界。作者就是天津薊縣一個普通的農民雕塑家于慶成老先生。人們都親切地稱他老于。説他親切,是因為他頗受人們的關注。關注他,也關注他那些泥捏的雕塑。這《綁不住的地方》就是他的傑出之作。而且這反映男性器官的巨大泥塑作品出現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不能不説是一件新鮮事兒。談到了“性”這個敏感的話題,上千年來曾有多少人欲言又止。

每一個人在年輕時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夢想,老于也不例外。在他最苦悶的日子裏,因為家庭出身的原因,還有一些外在的原因,老于把捏泥人當作了人生的樂趣,他整天沉浸在泥土的世界裏,在那個年代裏,他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發現生活中的美,那些樸實的大嫂,憨厚的王老五形象,還有那些可愛、頑皮的農村孩子,這些在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人和事,在老于的手裏,就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藝術形象。不論是去過農村還是沒有去過農村的人,都能從老于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氣氛,這是老于所追求的境界,從他的作品中也不難感受到這種追求。

當老于把寫實轉入寫意的構思融入作品的時候,村民們開始並不接受老于的泥人,因為他捏的泥人,大嫂們不穿衣服,男人們太多的裸露等等。這些作品的面世,給老于帶來了一個不雅的綽號“老流氓”。但是讓村民們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們看來是“老流氓”的老于,卻用他手中的泥巴製作出了一件非常轟動的新聞來。

就在2002年,老于把他構思了多年的一件作品雕了出來,這件作品的出現,足以讓世人瞠目。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巨型雕塑《綁不住的地方》,他捏的是男性的生殖器,作品出來以後,放在了天津玉石莊村的石趣園內,供人們參觀欣賞,取名《綁不住的地方》。據説這件雕像一齣來,好多村民都不好意思來看,而有些知識分子卻為老于大膽的構思叫好,認為這是社會進步,是人們思想解放的標誌。心裏本來惴惴不安的老于聽了這樣的反映,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談起他的作品更是津津樂道。而更讓老于想不到的是,因為這件作品的出現,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決定在玉石莊這個僅有二百來戶的小山村建設一個青少年性教育基地。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玉石莊這個小山村的時候,出名的不僅僅是老于的作品,玉石莊村的石趣園也成了許多人旅遊的地方,那帶給村民的,不僅僅是每年上百萬的收入,而是人們思想上的進步,對待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

這一切的變化,是老于沒有想到的,但是這一切又都是必然的,當人們不再談“性”色變的時候,不也見證著我們社會的進步嗎?

于慶成,一個捏泥人的老人。

踏入于慶成的家,最先看到的是滿屋的泥人,來不及説話,那些活靈活現的泥人就讓你融入了他們的世界,只有感嘆的份了。老于的泥人,全都是清一色的農村人,不論是老人、孩子還是女人、男人,全部來自於農村最底層的人群。從這些泥人身上,我們可以感覺到這些人生活在怎樣的一片土地上,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正如老于所説的,他的泥人,不是體積,而是一種氣氛。

老于出生於天津薊縣,1960年隨家人進城吃上了商品糧,1966年正趕上社會上號召不在城裏吃閒飯的潮流,全家因此由縣城遷往農村,沒過上兩天城市生活的于慶成,重新回到了村莊。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于慶成在苦與累中卻找到了樂趣,那就是用隨手可得的泥土捏泥人。

每天早晨,于慶成早早地起床,第一個來到生産隊,等待著隊長分配活計,在等待的過程中,他的心思早已飛到了遼闊的田野裏。每一回,隊長都是第一個把活分給於慶成,接到任務,于慶成馬上跑到地裏,把該幹的活早早地幹完,就在田邊捏起他的泥人來。當一個泥人捏好或者沒有捏好的時候,另一項任務又會落到他的頭上,他把捏好的泥人放在豆苗底下,等回來的時候再接著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子裏方圓百里的土地上,經常有人會從地裏挖出老于的泥人來。當人們吃驚地看著這一個個惟妙惟肖的泥人時,于慶成正躲在一邊偷偷地笑呢。

癡迷于捏泥人的于慶成,在那時,招來了無數不解的目光,一個大小夥子,每天最喜歡盯著大姑娘小媳婦看,就連癟嘴沒牙的老太太也要盯上老半天,這麼大的人該不會是腦子有問題吧,更有人時不時地喊他"老流氓"。他們不能理解,在捏泥人的過程中,帶給於慶成的那份快樂。

不理解他的還有老父親,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只有父親一個人的勞力養活著家裏六七口人,兒子整天沉溺于捏泥人,連老父親為他找的活計,他都沒幹幾天就不幹了。看著滿屋子沒有什麼用的泥人,生氣的父親把它們全砸碎了。這可急壞了于慶成,從來沒跟父親頂過嘴的他這回為了這些泥人跟父親紅了臉:“這些都是藝術”。

疼愛孩子的母親雖然不理解兒子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讓她一直支援著這個不被別人理解的兒子。“捏泥人雖然沒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沒有學壞”。

在母親的支援下,父親看著兒子捏出來的活靈活現的泥人,也不忍心砸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況下,還特意為他的泥人準備了一間屋子。

有了家人的支援,貧窮與困苦對於慶成來説,算不了什麼,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艱苦的歲月裏,他的泥人也都是開懷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這表明他是快樂的。

1973年,天津美院到薊縣招收工農兵學員。等他知道的時候,人家早已經走了。他想起過去曾給捏出的泥人拍過一部分照片,就懷著試試看的心理把這些照片寄給了天津美院招生辦。照片寄出去一個月,老于沒收到任何消息,幸好後來有一個到天津交活的機會,美術學院的王蘭成老師接待了他,讓他先回家等一等。

于慶成回家等了一星期,天津美院的錄取通知書到了,並附來一張登記表,要他立即辦入學手續。大隊黨支部書記冷冷地説:“我們沒推薦你,你憑什麼上大學?”于慶成説:“學校要我,您就幫把手給蓋個章,我這一輩子就有了。”

書記一聽就火了:“學校要?他們沒這個權力!現在是貧下中農説了算。”

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説多少好話也暖不開書記的心,在那個年月推薦富農子弟上學,這可是立場問題呀!

于慶成蓋不了章,又去天津找王蘭成。王老師説:“你繼續辦,我們等著人,今年辦不成,明年接著辦。你什麼時候辦成了,什麼時候來。”

第二年招生工作又開始了,于慶成被列為美術專業的第一個招生對象。就像第一年一樣,他努力了幾個月,這個章還是沒蓋上。

第三年,天津美院的一位老師親自來薊縣給於慶成送通知,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要他一定辦成,9月10日去學院報到。但是大隊書記仍然不給蓋章。于慶成去縣裏找縣辦主任,找副縣長,一直努力到11月,最終也沒辦成。他絕望了,想死,可是他死了家裏怎麼辦?媽媽太愛他,他要死了,媽也活不成。不行,不能死。面對蒼天,面對大地,面對著不容他生長髮展的烏雲大山,他喊出了心靈的最強音:“我要活下去!”

十幾年過去了,青春在艱辛和屈辱中度過,直到于慶成落實政策被分配到文化館工作以後,他才和盤山中學的姜秀英結為伉儷。那一年他已經三十六歲,姜秀英和他的年齡相倣,又是教高中三年級的老師。可是因為愛上了于慶成,就承擔了家裏的一切勞動。姜秀英從日日夜夜耳濡目染到夫唱婦隨,最後竟成了于慶成的好幫手。她學會了和泥,學會了燒窯,學會了捏泥人。有一次,于慶成外出半個月,當他回家的時,看見妻子早就給他和好了一堆泥,還做了幾個小泥人,其中一個作品是《老太太剝棒子》。看著這些泥人,于慶成覺得妻子是這麼的好,他們的愛是這麼純真、這麼甜美。他們的年齡雖然大了,可他們的愛情卻恰似青春年少,充滿了活力和激情。生活使他感受到:人可以衰老,愛情卻可以永遠年輕。

熱愛生活的于慶成,更像愛惜生命一樣珍愛自己創作的泥人。有的人對這種赤裸的女泥人看不慣,罵作者是“流氓”,于慶成怎麼説呢?他説:“雖然是裸體,但是她們是天真無邪的。我用一顆孩子無邪的心來雕塑這幾個母親的形體。雖然所表達的沒多少文化,樸實、單純、憨厚、開朗。採用漫畫式的變形體態,大乳房、大肚子、大腳片,手揚起來,肚子挺起來,頭髮吹起來,讓人物真正地解放,敞亮痛快、酣暢淋漓。農村的婦女太苦了,地裏的活,家裏的活,洗衣做飯,侍奉公婆,撫育孩子,伺候丈夫,再加上傳統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束縛。該讓她們痛快一把了!”這種被壓抑後的解放,正是于慶成多年的生活感受,在這件作品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深深把紮根于生活,一刻也不脫離生活,構成了于慶成藝術之河的不竭源泉,吸取古今中外的藝術營養加以消化吸收,創造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並帶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個性,就是于慶成藝術之河的滔滔流水。如今這河水已經從石縫、峽谷中蓬勃而出。受到世人的矚目。這河水流到玉石莊,遇到了知音──玉石莊黨支部書記韓振。這個精明強幹的漢子要以文化為驅動發展旅遊業帶動全村人致富。慧眼識真金,看上了于慶成的泥塑藝術,由他出資在北京歷史革命博物館進行了于慶成泥塑展覽,又在玉石莊建造了于慶成藝術館。

在這有著幾千年封建習俗的中國農村,有著綁不住的思維,看不完的作品,裹挾著一串娓娓道來的故事人生,在啟發的同時充滿回味。他,于慶成,這個花甲老人,開闢了中國歷史之先河,扛起了中國農村性教育的大旗,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性教育博物館”。透過石趣園,透過藝術館,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真實、健康的人生追求和全新的人生理念,真正傳播的是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

泥人,于慶成,延續著他的故事人生。

本文采訪線索由央視七套《鄉約》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陸央視國際網站CCTV-7《鄉約》欄目查閱。

注:CCTV-7《鄉約》欄目播出時間:每週六21:52分重播時間:每週日13:30,節目時長45分鐘,無限精彩盡納其中,屆時敬請收看。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