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監管年三次衝擊波

    2001年被稱為“監管年”。透視監管年對2001年股市形成的三次衝擊波,很有意義。

    第一次衝擊波:2001年1月10日媒體披露中國證監會正在查處涉嫌操縱億安科技股票案,已對持有億安科技股票的主要賬戶進行重點監控。11日,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又宣佈,證監會正在對有關機構涉嫌違規操縱中科創業股價一事進行調查。

    億安科技黑莊案,是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操縱股價案。操縱億安科技股價的四個莊家公司,從1998年10月5日開始,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內採用集中資金、自買自賣等方式影響和控制股票價格,在2000年2月15日炒作到126元的最高價,莊家的賬面盈利一度達到20多億元。2000年12月18日,從中午11:00起開始有明顯的放量跡象,當天成交24506手,為該股近兩年來的成交天量。莊家是否在當時已經成功出逃,無法得到準確求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證監會消息已提前走露。2001年4月26日披露中國證監會對聯合操縱億安科技股票價格的廣東四家投資顧問公司行政處罰決定,沒收其違法所得4.49億元,並處以等量的鉅額罰款。但在其股價暴跌100多元後,廣大中小投資者蒙受了無法挽回的鉅額經濟損失。350多個股民血淚控訴,其高達1500萬元的鉅額損失要求民事賠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援。

    證監會對中科創業股價一事進行調查時,其股價暴跌已經比較嚴重地影響到股票市場的正常秩序。事實上,從2000年12月25日至2001年1月10日,連續10個交易日天天跌停板,股價從33.59元一口氣跌到11.71元。“中科系”地震發生後的2001年元旦那天,自稱“K先生”的莊家呂梁接受了一家京城媒體的專訪,披露了“莊家”操控中科創業失利的部分內幕。投機機構試圖打造一個新型的財務工具,用股票市值的虛數來填補企業多年積累的鉅額財務虛數。由於這種“錢生錢”的操作方式資金鏈斷裂,所導致的連鎖反應迅速摧垮了整個投資系統。據了解,在查處中科創業案件時,公安部門動用了大量警力在150個營業部跟蹤操作,最終凍結賬戶多達600多個,成本之高難以測算,但至今沒有結案。

    中科創業的崩盤和億安科技90%的跌幅,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

    第二次衝擊波:查處銀行違規入市資金,更使投資者信心雪上加霜。

    2001年的7月,本是好事連臺,申奧成功,上半年GDP穩定增長,“入世”曙光初現,然而,與此相反的是股市的恐慌。關於央行對違規入市的信貸資金展開大規模調查和處理的消息令人不寒而慄。

    7月26日,央行首次公開發佈查處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情況的通告,瀋陽四家銀行在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間,擅自放寬條件,對一些企業簽發了無真實貿易背景的23.77億元商業匯票給予承兌和貼現,致使其中5.1億元貼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

    與此同時,另有消息透露,這種調查實際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只不過最近更加緊鑼密鼓地進行,已有若干調查小組奔赴各地。消息人士説,對利用各種違規手段導致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銀行和相關責任人的處理不日也將出結果。

    股市中到底有多少違規資金?一説1000多億元,一説3000至5000億元,一説高達6500億元至7000億元左右。如果國家真的要著手調查並清理這些違規資金,無異於是對股市的一次“大抽血”。

    雖然8月10日央行一位官員説,“市場紛傳違規流入股市的信貸資金高達5000、6000億的規模,簡直是無稽之談”。但是,違規資金抽逃引起的平倉壓力在10月初依然沒有絲毫消減,一直到10月中旬央行戴行長説:“在股市中,銀行的違規資金已經不多”,市場的恐慌才稍為緩和。

    第三次衝擊波:仲介機構與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頻頻曝光,進一步引發了市場的信任危機。

    隨著銀廣夏造假案的曝光,上市公司和仲介機構的信譽降至冰點,投資者的信心與信任幾乎喪失殆盡,市場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管理層為了重鑄公信,不遺餘力地剔出“爛蘋果”,僅7月下旬到10月初的兩個多月,受到查處和譴責的上市公司就有40余家,但是,把監管當成運動來搞,而且總是“馬後炮”,這就不免使投資者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

    除了問題已經明朗化的銀廣夏之類外,一般所謂的問題股不外乎存在三種可能性:其一,確有問題,有待定性。如東方電子已承認“公司在資訊披露、利潤確認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至於問題有多大,尚需證監會做出結論。其二,可能有問題,需要查證。《財經》雜誌再次揭竿而起,指慶雲發展涉嫌惡意造假。證監會長沙特派辦立即派出核查小組進駐慶雲發展。但該公司則一一澄清。事情真相顯然需要查證。其三,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很多所謂問題股查來查去查不出什麼名堂,提出懷疑的人卻無須承擔舉證責任。

    問題股現象是市場信心缺失的反映。據統計,2001年市場出現過9次暴跌,其中大多是問題股暴跌引起的。如7月中旬東方電子等高價股跳水;7月下旬麥科特、三九醫藥等問題股跳水;9月中旬銀廣夏復牌後連續15個跌停等等。銀廣夏的股價從30.79元的高位,最低跌至3.83元,許多前期的高價問題股近期也都跌至8元以下,説明當以前曾經擁有過的“題材”與“光環”消失後,其市場價值已不能支撐其原來的股價。

    迄今為止,管理層對有關市場操縱的案件,處罰顯得並不那麼有效,除了“億安科技”之外,其他已披露的案件幾乎都沒有結果,這或許與此類案件的認定難度較大有關。這方面監管的死角,對於證券市場來説,猶如養癰遺患。

     《中華工商時報》 2001年12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