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評論 ] [ 列印文章 ] [   ]
山東聊城1/4財政收入用於城建投資 興建豪華大劇院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3 日 | 文章來源:中經網

聊城:小城大變

“人盡皆知景陽崗武松打虎,但卻不知景陽崗在山東聊城。”20年前,張春傑大學報到時,負責登記的老師就將他的家鄉錯寫為“遼城”。

20年後,張春傑可能不會再有這個“自卑”心理了,“現在大家都知道了,聊城就是江北水城。”現任聊城建委總工程師的張春傑,端坐在城市建設總指揮部裏,他的家鄉聊城,現在因在央視播放“江北水城”形象廣告而全國皆知。

總指揮部的樓下,是聊城的主幹道——60米寬,雙向8車道的東昌路。道路兩旁,“江北水城”巨幅廣告牌隨處可見。

不遠處的東昌湖,半球形水城明珠大劇院坐落于西岸,佔地面積9900平方米,有3636個高檔軟椅座位,每個座位下面都配備有空調出風口。大劇院具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開啟閉合功能,開時猶如雪梨歌劇院之壯觀,閉合時則有中國國家大劇院之氣魄。

湖的北岸是佔地面積10.5萬平方米的水城廣場,廣場上有近2000平方米的下沉式中心廣場,玻璃回廊,水榭長廊,噴泉廣場,以及20米高的觀光塔。

水城廣場旁則是佔地面積12519平方米、5層樓高、形似大船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8年之前,寂寂無名的聊城,還因環境臟亂差而被山東省領導點名批評,現在,它以一系列大手筆的城市建設,堪稱翻天覆地的變化,引得外界矚目。

計程車司機鄧林忠對此感受頗深,“過去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地泥水,不穿水靴沒法出門。這幾年馬路修好了,水靴都自動下崗了。”

更讓鄧林忠自豪的是,聊城的主幹道都是6車道甚至8車道,外環路加上綠化隔離帶有100米寬,“開起車來真暢快”。

“江北水城”的巨變

變化自1998年始,當年,聊城撤地(區)設市,新上任的領導班子決定首先給東昌湖“換衣服”。此前,東昌湖周邊垃圾成堆,污水橫流。

政府強令拆除了周邊的危棚簡屋,進行環境治理,建起了龍騰廣場和金鳳廣場,並在湖邊修建了人行道。這項工程得到了市民的熱烈擁護,到了夏夜,三三兩兩漫步湖邊,或下棋唱戲,或散步納涼,蔚為一景。

和東昌湖同時改造的還有曾給聊城帶來輝煌的大運河。“以前這裡是條死水河,堆滿生活垃圾,臭氣熏天。”鄧林忠回憶。

如今的運河碧波盪漾,時見魚蝦游動,這一工程,同樣大得民心。

“聊城既不臨海,也沒有山,要想發展,必須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水’正是聊城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説這番話的是聊城市委書記郭兆信,他在廣播電臺的直播節目中,這樣解釋聊城的發展思路,

事實上,聊城自古就與水有緣,明清時,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漕運發達,這裡曾“舟楫如雲,帆檣蔽日”,繁榮昌盛400餘年,但在2005年這個時間節點來看,當地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9019元,低於山東省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約1400元。在山東省17個地市經濟實力排名中,聊城位列倒數第四。

2000年,聊城市委、市政府經過論證,決定把城市形象定位在園林式、生態型、卓越秀美的“中國江北水城”上,並提出把聊城建成全國著名旅遊城市,成為濟南乃至山東的西花園、京津及周邊地區的度假村。

“聊城的地理位置並不差。”市建委新聞中心主任吳華軍説,“從聊城四小時可進(北)京,四小時可下海(青島),兩小時可上天(濟南機場)。”

2000年聊城在國家工商局註冊了“江北水城”等3個品牌,為了推廣這一概念,聊城還“托熟人聯繫優惠價”,在中央電視臺4套節目投放了15秒廣告,一直播放至今。

“旅遊業被定位為聊城的支柱産業。”規劃局副局長白晶説。2004年聊城接待國內外遊客385.1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8.48億元,比上年增長48.1%。2005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41.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2億元。從2000年的199.98萬人到2005年的441萬人,五年翻了一番多。

當然,“遊客總量雖然不少,但每人平均消費不多。”一位當地政府官員説。按近兩年的統計數據,來聊城的遊客每人平均消費不足500元。“去青島的遊客很多是從國外來的,來聊城的遊客很多是農村的,本身消費能力就不強。”

這位官員也坦言,圍繞東昌湖能夠産生的旅遊消費並不多,水城廣場這樣的公共設施都是免費開放的,雖然也有遊船之類的收費項目,但並沒有大幅度拉動旅遊消費。

1/4財政收入用於城建

張春傑雖然是建委的總工程師,日常卻呆在聊建大廈12樓的建設總指揮部。除了張春傑之外,這裡幾乎抽調了城建的各個部門人員,集中辦公。

2006年聊城的城區城建投資預算6億元,而2005年的市財政總收入是26.24億,城建投資近財政總收入的1/ 4。

對比前幾年——2003年的城建投資是1.6億,2004年是3.02億,2005年是4.3億,“今年無疑是城建投資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張春傑説。

為什麼聊城要把近1/4的財政收入用在城建上?

“如果投資商來一看,道路也不通,整個城市就像個大農村,誰還來投資?”建委新聞中心主任吳華軍説。

“城市建設是為經濟服務的。”市規劃局規劃科科長李瑛認為,“要招商引資,既要有政策軟環境,也要有城市建設硬環境。”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聊城地處魯西三省交界處,工業起點低,加上區位、人才、技術等制約因素,一直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但聊城一直沒有放棄實施工業帶動戰略。到2005年,三次産業比例由2000年的33.5:41:25.5調整為18.6:57.4:24,工業所佔比例已經過半。

在過去的5年中,聊城累計完成城建投資52億元,其中聊城城區22億元。

李瑛以大連幾年前的發展為例:當初老百姓也不理解,為什麼政府要拿出那麼多資金投在城市建設上,現在看來,大連恰恰是從城市建設中得益匪淺。“總要有投入才能有産出。”

“十五”期間,聊城、地方財政收入均翻了一番還多,年均分別增長15.4%和32.4%。在當地官員看來,這就是城市環境變化所帶來的顯著成果。

著眼未來之城

100米寬的馬路,10公頃的城市廣場,投資數千萬元的博物館和大劇院,對於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説是否合適?

據了解,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2004年2月曾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設中脫離實際的寬馬路、大廣場建設,確保城市建設健康發展。通知規定,城市主要幹道包括綠化帶的紅線寬度,小城市和鎮不得超過40米,中等城市不得超過55米,大城市不得超過70米;各地建設城市遊憩集會廣場的規模,原則上,小城市和鎮不得超過l公頃,中等城市不得超過2公頃,大城市不得超過3公頃,人口規模在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不得超過5公頃。

“任何城市的規劃都必須超前,起碼要超前5到8年。如果按照今天的需求設計規劃,那到了明天怎麼辦?”規劃科科長李瑛説,聊城的這個總體規劃最少是站在2010年的未來的。

按照2004年審批的規劃,聊城將在2020年達到75萬城鎮人口。根據我國的界定,50萬到100萬人口為大城市。也就是説到2020年時,聊城將成為一座大城市。

1958年聊城就有過一次“馬路之爭”。當時作城市總體規劃,主幹道東昌路被設定為6車道40米寬,有人提出異議:聊城的經濟並不發達,有必要把馬路造那麼寬麼?

後來的規劃堅持了40米的方案。“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李瑛説,1998年確定新一輪總體規劃時,東昌路計劃拓到60米寬,也有市民來問,為什麼又要拓路?

“馬路拓不拓不是我們説了算的,是經過審批程式的。”李瑛向市民解釋説。

聊城于2002年成立了一個特別的“城市規劃委員會”,這一委員會是市政府高層次的城市規劃審議機構,重大項目委員會“説了算”。

本報記者了解到,委員會有40多名成員組成,主任由市長擔任,委員包括政府部門負責人、專業人士、民主黨派人士、教育界、學術界和群眾代表。當進行重大決策時實行無記名投票,每位委員都有一票。

2002年底審議水城廣場、水城明珠和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項目時,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只有不到10票持反對意見,這幾個項目便以超過2/3票數支援而通過。”李瑛説。

委員會審議通過之後,規劃局把規劃項目對全社會公示,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有的市民提出不要建水城廣場,把這塊地方挖了拓寬湖面,經過專家委員會的討論否決了這個提議。”李瑛説,也有一些合理化建議最終被採納的,比如在廣場上廁所的修建。

聊城的經濟落後,但興建超大規模的廣場、博物館、劇院是否合理?市規劃局的一位負責人對此態度鮮明:“聊城一直比較落後,公共場所比較少。興建這些也是市民的需要。”

矗立在東昌湖畔的水城明珠大劇院,如今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驕傲。每年五一、十一的時候這裡會舉辦各種文藝演出,平時也會出租給企業或政府開會,但平均使用率“大約一個月3次左右”,一位大劇院的工作人員説。

計程車司機鄧林忠今年5月3日就帶父母來大劇院裏觀看了豫劇《梨園春》戲曲晚會,他買的是最便宜的門票,50元一張。

而更多的時候,這個既像雪梨歌劇院又貌似國家大劇院的華麗建築,是作為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存在的。普通參觀費每人20元,如果要打開拱形天頂或是打開舞檯燈光還需要600到1000元不等。大劇院門口豎立的告示牌,對此明碼標價。 (來源:南方週末)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路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利。
*中國網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您在中國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反映。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舉報電話:010-68993056 舉報郵箱:jubao@china.org.cn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