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日媒體誣稱中國駐日武官竊密 惡意渲染"中國威脅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2 日 |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炒作“中國間諜案”是一些日本媒體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種手段。這不,7月8日的日本《産經新聞》再次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所謂“中國間諜案”的文章。報道稱:“中國大使館的2名武官曾與防衛廳官員等進行多次接觸。警方懷疑自衛隊的機密情報遭到洩露而進行了內部偵查,但都因中國武官的回國而被迫停止偵查工作。去年12月,日本駐上海外交官因被中國情報當局索要外交機密而被迫自殺,如今日本國內也出現了中國進行間諜活動的嫌疑。”在日本一些人總覺得中國在“偷日本情報”的今天,《産經新聞》的這篇文章無疑將起到很壞的作用。

稱“中國武官在日進行間諜活動”

《産經新聞》描述了中國駐日武官在日進行間諜活動的“詳情”:1997年,中國駐日武官與防衛廳退休人員OB在東京市內的餐館多次“接觸”。警方在進行了監視和跟蹤之後,發現他們一年大約“接觸”了20次,後來這位武官“突然回國”。2002年,另一名中國駐日武官也與防衛廳下屬研究機構的現職人員在餐館頻繁“接觸”十多次,隨後回國。

這就是所謂“中國武官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詳細情況”,2名中國駐日武官分別與防衛廳的一名退休官員和防衛廳下屬研究機構的一名現職人員經常“接觸”,地點都是在餐館。警方對此感到“懷疑”並進行了跟蹤監視,但監視了一年也沒有什麼結果。後來中國武官在日本警方沒有破案前回國了,所以留下了很大的“嫌疑”。

坦言“中國間諜案極少發生”

大概《産經新聞》也感覺到自己的頭版頭條文章有點單薄,再加上沒有什麼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案例,為了讓讀者盡可能地産生“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的印象”,於是又在當天刊登了另一篇文章講述“中國間諜案為何極少發生”的原因。文章坦言,雖然中國在日本諜影重重,但二戰後破獲與中國有關的間諜案只有3起,而且距離現在最近的一起也是在1987年。文章費了很多筆墨,解釋中國的諜報活動經常被比作“真空吸塵器”,一方面為了不引起情報提供者的警戒而不追求特定的資料,另一方面又像大功率吸塵器那樣吸取所有能夠搞到的情報,然後再從中挑選出重要的情報。《産經新聞》還援引原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名情報人員2001年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文章加以佐證,“(中國的諜報活動)看起來不像間諜,也不像間諜那樣行動,也不大量竊取機密情報”。

《産經新聞》還試圖將去年發生的一起防衛廳技術研究所的退休人員盜竊有關潛艇材料論文的案件與中國扯在一起,不過後來因為沒有像樣的證據只好作罷。但《産經新聞》強調説,中國近些年來非常重視發展潛艇技術,而俄羅斯又不會將核心技術告訴中國,所以中國對日本的潛艇技術非常感興趣。《産經新聞》由此推斷,去年發生的論文盜竊案應該與中國的間諜活動有關係。

“惡炒”所謂的“中國間諜案”別有用心

有分析稱,《産經新聞》既想渲染中國在日本進行間諜活動,但又找不到案例,只能靠猜測和想像來懷疑中國的間諜活動,渲染中國的威脅,借此煽動日本國內的緊張情緒,推動政府制定更嚴格的法律,加強防範間諜活動。

當然,《産經新聞》此時突然“惡炒”所謂的“中國間諜案”,還有另外一個目的。據報道,這是部分日本政界的反華勢力精心策劃出來的,用意則是沖淡民主黨代表小澤一郎訪問中國帶來的效果,削弱日本國內要求重視中日友好的勢力。小澤訪華引起了日本國內擁護參拜的政治勢力的嫉妒與不滿,他們不願看到有反對參拜的日本政治家到中國去,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更擔心這樣會造成日本國內反對參拜的聲音增強,因此總想製造一些問題來攻擊中國,破壞中國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形象。▲ 駐日本特約記者 鐘成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