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6《長三角藍皮書》:長三角發展面臨轉型與創新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2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26日上午,中國區域發展論壇在京召開。會議同時發佈了由北京社科院編寫,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和《長三角藍皮書》。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蘇、遼寧社科院等科研機構,中山大學、西北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有關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併發言。什麼是長三角“可持續的率先發展”的評價標準?什麼是與率先發展相適應的體制與機制?如何建立支撐“可持續的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對於這些問題,該書並沒有簡單地從理論上給予闡述,而是試圖從長三角率先發展的實際出發,描述、分析長三角率先發展的進程,尋找近中期的對策和思路。

記者從《長三角藍皮書》中了解到,長三角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和各種嚴峻的挑戰,長三角在初步實現率先發展的基礎上,要實現可持續的率先發展,這是長三角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專家指出,區域發展的績效不僅與資源稟賦有關,更重要的是發展的路徑和模式。長三角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粗放發展,因此,推動發展模式的轉型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長三角實現可持續率先發展的關鍵。

據了解,1992年中國共産黨的十四大正式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同時宣佈以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作為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重點,這給長三角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而啟動了長三角率先發展的進程。目前長三角已成為國際製造業的重要生産基地和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2005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態勢,據初步統計,上海實現地區生産總值9125億,增長11.1%;江蘇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8000億元,浙江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3340億元,增長都在14%以上。長三角的經濟總量將超過4萬億元。長三角地區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和1/10的人口,創造了1/4的生産總值和1/3的外貿出口,吸引了全國2/5的外資,成為中國經濟強有力的增長引擎。2004年全國GDP凈增加19263億元,長三角就貢獻了6099億元,貢獻率達31.66%。

但目前長三角粗放發展模式的表現和結果,就是面臨能源供給緊張、土地資源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社會發展滯後等問題。因此,專家認為,推動長三角地區的可持續率先發展,關鍵是要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要改變過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擴大投資規模、産業結構總體層次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生産要素利用效率低、資源和環境惡化、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向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要堅持品質、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把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放在首位,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上,在提高品質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經濟快速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一般經歷四個階段:要素驅動、資源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長三角目前資源驅動的特徵十分明顯:高投入、高消耗、低産出、低效益,以低生産成本為主要競爭手段。如果説資源驅動是區域發展的必經階段,長三角已經走到了這一階段的盡頭,儘快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推進已成為長三角的主要任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長三角未來發展和可持續的率先發展目標的實現。長三角必須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的主線。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活力的地區,長三角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增強自主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專家指出,應充分發揮長三角高校和研究機構眾多、科技力量強的優勢,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在一些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關鍵戰略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開展聯合科技攻關項目,努力培育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自有産品和知名品牌,帶動長三角地區整體技術水準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以上數據引自《長三角藍皮書 2006年:長三角可持續的率先發展》第33頁)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