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8.8%左右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2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開欄的話:2006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波瀾壯闊的“十五”已經落下帷幕。過去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從今天起,新華社開設“經典中國·輝煌十五”專欄,全面展示“十五”期間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發展狀況和輝煌成就。

嶄新的2006年迎面走來,中國開始進入“十一五”時期的新征程。

告別輝煌的“十五”,面向未來,中國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五年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團結奮鬥,“十五”計劃所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奠定了今後發展的良好基礎。

五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尤其是近幾年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保持了良好發展的勢頭,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準和社會生産力又邁上新的臺階。

我們已經站在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的新起點。“十五”時期中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8.8%左右,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2003年一舉躍上9%的平臺後,一直沿著經濟增長週期的上升軌道穩健前行。“十五”時期特別是近三年來,我國財政收入不斷取得新突破。據預測,2005年財政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16萬億元。我國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設得到加強。“十五”期間通車里程約190萬公里,比2000年增加約50萬公里。鐵軌在歷史上第一次鋪進了西藏。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和新的起點。

我們已經站在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起點。“十五”時期,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00美元。這標誌著居民消費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與之相對應,産業結構將向更高層次提升,技術水準將進一步提高。隨著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階段的到來,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在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如今,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已不僅僅表現在“衣食住行”這些方面,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更是極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十五”期間,中國電信業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電信網路,固定和行動電話網路規模躍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國電話用戶數約達到7.46億戶,其中手機用戶數接近4億戶。

我們已經站在對外開放的新起點。2000年至2005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從4743億美元增加到1.4萬億美元。目前外貿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家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時期,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標誌著對外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進一步拓展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空間,國內産業也經受住初步的競爭和考驗,獲得了有力的發展。隨著世貿組織“過渡期”的逐漸結束,中國也將面臨一個全新全方位的環境。

我們已經站在發展觀念的新起點。“十五”期間,我們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物質成果,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思想成果。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的理念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逐步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引領中國前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將為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道路帶來一系列新挑戰和新變化。

輝煌的“十五”,奠定了中國未來的堅實的發展基礎;輝煌的“十五”,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

今日中國,發展主題、發展目標、發展任務、發展模式等方面都與以前有著很大的不同。200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十五”時期是我國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尤其是最近兩年多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成功實踐,使我們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增強了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本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實質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我們在充分運用以往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又得到一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必須貫穿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新的起點,新的機遇。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頭腦,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記者張旭東、何雨欣)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