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時 報 道
老説中國有威脅 不説自己太霸道

    冷戰結束以來,中美關係發展極不平穩,波折不斷。除了戰略環境的巨變對中美雙邊關係帶來的衝擊外,美國國內反華勢力對於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的干擾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反華利益集團翻雲覆雨

    冷戰後,中國問題成為美國利益集團的角逐點。以美國工商業、進出口業、農業和零售業為主體的利益群體要求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後改名為正常貿易關係),支援對華“接觸”政策;而以人權組織、勞工組織和右翼、保守的宗教組織以及軍控團體為主體的利益群體同支援“台獨”、“藏獨”的反華勢力結成一條鬆散的聯合陣線,不斷攻擊中國,要求對華採取強硬政策。支援“台獨”和“藏獨”的勢力還抓住時機,加大了對美國國會的遊説,從不同角度同其他反華利益集團一起,形成了反華“大合唱”。

    少數媒體和記者更是居心叵測,對華報道過於偏頗,對中國所發生的事情從不作全面客觀的報道,更多地是關注所謂中國的人權、軍控和貿易等問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森塔爾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在老布希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時期,他不斷發表文章,攻擊中國政府,要求結束對華的“綏靖政策”。美國《時代》週刊資深記者伯恩斯坦和羅斯門羅曾出版《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一書,誇大中國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為當時日趨抬頭的“中國威脅論”推波助瀾。

    近年來,一些極右保守的媒體,比如《華盛頓時報》就經常刊登反華文章,不斷要求對華推行強硬政策。該報負責安全事務報道的記者比爾戈茨更是“冷戰思維”根深蒂固,曾竭盡全力攻擊克林頓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此人跟美國政府內部某些人士來往密切,公開將中俄指為敵人,認為克林頓對於中俄的“綏靖”戰略過於天真,背叛了美國的利益。2000年11月,他又出版了《中國威脅:人民共和國目標指向美國》一書,極力渲染中國對美國進行間諜活動,誇大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爆發核戰爭的危險,在美國公眾中製造“紅色恐怖”。

    反華分子國會內外興風作浪

    美國國會內外,更存在著一個極右保守的“藍隊”群體。所謂的“藍隊”是由少數極右翼國會議員、國會助手、退休的情報官員、智囊團的學者、保守的專欄作家和個別持反華立場的中國問題專家組成的一個反華的鬆散聯盟。這是一批冷戰思維根深蒂固的人士,他們中的許多人並不真正了解中國。他們過去要求對蘇聯強硬,現轉而針對中國,試圖為美國尋找一個“新的敵人”。他們一再強調,中國的軍事力量發展迅速將會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藍隊”曾在促成國會成立考克斯委員會,起草《加強台灣安全法》等方面發揮了幕後的推動作用。有人認為,“藍隊”對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同時,美國國會中傳統上反共的共和黨保守派和注重“人權”、“民主”的民主黨自由派還在對華問題上形成了無形的反華聯盟。左派民主黨議員的代表有理查德格普哈特、羅伯特托裏切利、湯姆蘭托斯等人。從右翼來看,共和黨議員如赫爾姆斯、丹伯頓、阿方索達馬托等一向保守反共,試圖改變或遏制中國。這些人在參眾兩院中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格普哈特是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博尼奧爾則是黨鞭;老牌反華人物赫爾姆斯一直擔任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而吉爾曼曾擔任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湯姆蘭托斯是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的資深民主黨議員。儘管這些頑固的反華人物人數並不多,但這些人的政治能量和影響力相當大。他們不斷提出反華議案,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給本來就脆弱的中美關係屢屢製造麻煩。

    今年2月,眾議員佩洛西與蘭托斯共同提出一項法案,攻擊中國的人權狀況,要求布希政府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會議上譴責中國。此外,蘭托斯在眾議院提出議案,反對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他聲稱,“中國極壞的人權記錄違背了奧林匹克精神”。這一決議已經獲得了眾議院兩黨的支援。在參議院,赫爾姆斯等人也提出了類似議案。中美撞機事件發生後,4月2日,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譴責中國的人權記錄,認為中方“扣留”24名美國機組人員是中國違反人權的又一范例。與此同時,考克斯和其他81名眾議員敦促布希總統支援向台灣出售“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意在向中方施壓。一位美國將軍曾説過,美國政客是些“狂吠的狗”。此話看來不無道理。

    保守派在政府中扮主角

    美國的反華陣營從各自利益出發,打著維護人權的旗幟,在美國社會具有一定的煽惑力,使美國政府很難不對其要求和呼聲做出反應。不僅如此,在相關行政機構中,反華陣營還有自己的盟友。近年來,美國軍方和相關情報機構越來越多地將中國作為“假想敵”,認為未來中國將會對美國構成“更大的威脅”。一些官員出於不同的動機,同反華分子內外呼應,沆瀣一氣。

    布希上臺後,組建了一個保守色彩濃厚的政府,甚至有人説布希班子可能是美國最保守的一屆政府。國務卿鮑威爾是當年海灣戰爭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副總統切尼是海灣戰爭時的國防部長,他們有陣容強大的對外政策機構的支援。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為尋求五角大樓的支援,在各種問題上都表明最強硬的立場。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更是鷹派人物,在防務問題上態度鮮明,一上任就要求總統批准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

    同時,一些保守派人物,尤其是對華強硬派人物擔任了布希政府中的一些重要職務。他們認為,中國必將在21世紀成為一個主宰亞太地區的大國,他們希望布希像裏根當年對待蘇聯那樣對待中國。這些人反對對中國做出更多的讓步,要求加強對台灣的支援,大力推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強化同日本的關係。一些人還將中國描繪成對美國的潛在威脅,要求更嚴格地限制對華技術出口。

    出任副總統切尼辦公室主任兼國家安全顧問的萊比,曾任考克斯委員會的首席法律顧問。他與出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沃爾福威茨和扎克漢姆、出任副國務卿的阿米塔基與博爾頓都是台灣當局的堅定支援者。1999年,包括萊比、沃爾福威茨、阿米塔基和博爾頓在內的總共23名親臺保守分子一道聯名建議,美國應當明確宣佈它會在台灣遭到攻擊或封鎖時協防台灣。

    保守的“走美國之路”組織負責人拉爾夫尼斯説:“你所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美國政府,它比老布希政府和裏根政府都顯得更右更保守。保守派顯然已經處於控制地位,現在實施的是一個保守派工作日程表。”每當溫和派候選人與保守派競爭一個重要職位時,保守派幾乎都能獲勝。例如,保守派阿什克羅夫特戰勝了蒙大拿州州長馬克拉西科特,當上了司法部長。煤礦業的遊説家史蒂文格裏爾斯戰勝了比較溫和的約翰特納,成為內政部的二號人物。

    布希政府為何如此強硬

    布希政府上臺後,給人一種咄咄逼人的霸道風格,在國際社會尤其表現得惟我獨尊,傲慢無禮。新政府上臺伊始就堅定不移地大力推行NMD計劃,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強化對朝鮮的立場,大規模驅逐俄國外交官,繼而拒不執行有關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此次中美撞機事件,布希政府的態度更為強硬。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布希力圖樹立自己強有力的領導形象。布希是在一片爭議中入主白宮的,獲得的普選票還少於對手,各方對其執政能力、勝任程度以及在民眾中的聲望都有待觀察,所以布希上臺後竭力表現自己的領導能力,以提高公眾的支援率。其次,布希力圖討好國內的對華強硬派。美國國內的極右保守勢力是布希的重要選民基礎之一,而這些人曾經大肆指責克林頓對華政策過於軟弱,所以布希試圖表現自己在對華問題上的強硬立場,迎合這些保守派。第三,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國內外形勢較好,至今還沒有國家能與之抗衡,這就使得美國獨步天下,因而趾高氣揚,共和黨政府固有的單邊主義色彩日趨突出。第四,布希政府內某些人認為中國政府無意在這一問題上同美國對抗,因為中國在對臺軍售、加入世貿組織甚至申辦奧運會等問題上都有求於美國,中方不可能強硬起來。

    目前,這次撞機事件已經為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提供了口實,他們威脅要增加對臺軍售,或者在對華貿易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問題上做文章。因而,撞機事件的處理是對布希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環球時報》 2001年04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