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他國經驗 迎接入世挑戰(3)




    印度可謂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的"老資格"了。它既是1947年關貿總協定發起國之一,又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創始成員國,目前排名世貿組織25個主要成員國之列。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代表,印度在世貿組織的發言和表態都頗有分量。

    更令人羨慕的是過去50年間印度在國際貿易中始終享受著比較特殊的"優待"地位。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長期以來印度一直以"維護外匯收支平衡"為由對一大批進口商品實行數量限制,1997年5月受到進口數量限制的商品總數達2714種。目前在世貿組織136個成員中僅有6個國家還享有這種"特權"。

    印度享受的這種特殊待遇是和其經濟發展水準密切相關的。據1998年統計,印度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為440美元。經濟發展落後、貧困人口眾多使印度不需太費唇舌就能得到大多數國際貿易夥伴的諒解和"關照"。

    但是,世貿組織成立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不遺餘力地推動經濟貿易全球化,擁有10億人口和巨大市場潛力的印度也成為它們的一個重要目標。加上近年來印度通過實行經濟改革和自由化政策,保持了較高經濟增長,國力有所增強,相應地印度在國際貿易和世貿組織中面臨的壓力也不斷加大。

    1997年1月,世貿組織要求印度提出一個逐步削減並最終消除進口商品數量限制的時間表。在西方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巨大壓力下,印度方面提出的時間表被迫一再提前,從最初的9年減到7年、6年。最後,印美兩國于1998年12月28日達成協定:印度應在2001年4月1日前取消所有進口數量限制。這意味著印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要取消對1429種商品的進口限制。

    被迫取消進口限額給印度朝野上下敲響了"狼來了"的警鐘,促使印度政府更加深入地思考應該如何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一次對議會的講話中明確表示,印度政府要借助世貿組織"維護和促進印度的國家利益"。最近一個時期,印度政府在世貿領域宣傳最多的就是取消商品進口數量限制並不意味著印度國內市場已經"大門洞開",印度官員反覆指出,政府有諸多措施可以預防上述局面的出現。

    首先,印度商業部明確提出,在全部解除商品進口限制後,印度政府將通過提高關稅來限制進口,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産。商業部長馬蘭指出,政府將繼續密切關注商品進口,並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制,確保進口不會對國內産業造成傷害。

    其次,印度政府明確表態,根據世貿組織有關協議中關於糧食安全等"非貿易考慮"的規定,印度在農産品進口中需要保持"必要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印度政府強調,由於印度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巨大,而外匯儲備又很不穩定,所以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必須立足於糧食生産的自給自足,不能過多進口外國農産品。另外,印度還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有2/3的人口依賴農業為生,所以維持農民的生活水準和農村就業也是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第三,通過政府採購,扶持國有工業企業發展。印度商業部官員指出,政府通常是一個國家中最大的消費者,政府採購可以引導投資流向,幫助某個特定社會經濟群體、工業産業和落後地區的發展。由於重視政府採購的獨立自主性,印度拒絕加入一些世貿成員國簽署的《政府採購協議》。針對一些發達國家提出的要把政府採購透明度與國際貿易掛鉤的建議,印度政府提出,印度的現行政府採購制度也已足夠透明,絕不會改變通過政府採購扶持小型産業和特定産業、地區的原則。

    第四,加強反傾銷措施。印度政府認為,世貿組織關於反傾銷的規定是成員國保護國內工農業的有力武器,因而給予高度重視。1995年1月,印度政府就修改了相關法律,加入反傾銷條款。印度商業部早在1994年就指定專門部門和官員負責反傾銷工作,在此基礎上又于1998年4月13日成立了反傾銷管理總局,負責受理企業提出的傾銷投訴並開展調查。自1994年至今,印度商業部共對29起傾銷案件做出征收反傾銷稅的決定。統計表明,印度目前從對傾銷案件開始調查到裁定是否徵收反傾銷稅通常只用7個月時間,甚至比歐盟國家效率更高。

    為了將取消進口數量限制對本國工農業的影響降到最小,印度政府還提出一系列其他輔助措施,包括將對國內小型工業企業衝擊較大的進口商品的解除限制時間儘量推後,並利用這段時間幫助小型企業實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將國內同類産品的消費稅降到最低;建立國內糧食最低價格保障機制;以合理價格向農民提供農業生産資料;等等。

    印度政府認識到,為了更好地迎接"入世"挑戰,還需要採取一些根本性的應對措施。

    印度政府官員認為,世貿組織這樣的多邊貿易體系從長遠看無疑有利於提高發展中國家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産品打開國際市場。他們提出,作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印度必須首先強化內部改革和競爭機制。目前,印度正在進行"第二輪經濟改革",加速經濟自由化,這將為印度將來進一步開放市場、更好地融入多邊貿易體系奠定基礎。此間專家學者建議,當前印度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制定勞工法律、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能源供應和建立與世貿組織相適應的補貼制度。

    加快立法、健全機構、適應世貿機制的要求是印度政府近年來做的另一項"打基礎"工作。為了使本國的法律體系與世貿組織的"遊戲規則"相適應,在國際貿易及爭端中有法可依,印度政府和議會加強了相關立法和法律修訂工作,《專利法(修正案)》、《版權法(修正案)》、《商標法》、《商品地理標識(註冊及保護)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

    此外,為了增強國內各行各業的"世貿意識",促進政府與國內産業界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印度商業部和國內各工業企業聯合會不斷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提高世貿意識"研討會。印度商業部每月發佈一期《印度與世貿組織》刊物,介紹世貿組織的背景知識和與印度有關的最新動態,印度工業聯合會還出版了《印度工業企業世貿組織指南》一書。目前,印度政府在一切與世貿組織有關的問題上都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和工業企業聯合會的意見,並力爭建立一支高水準的世貿決策顧問隊伍。印度商業部經常出資贊助專門機構和學者研究世貿問題,特別是那些今後兩到三年內世貿組織將會討論的問題,同時還與印度大學國家法學院和印度特許會計師學院保持密切聯繫,等於為任何可能發生的世貿爭端"儲備"了一支精通國際商法的律師隊伍和一支業務純熟的會計師隊伍。

    在煞費苦心地迎接"入世"挑戰的同時,印度政府當然不會忘記抓住一切機遇,利用世貿機制擴大印度的國家利益。當前印度政府主要在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利用世貿機制不斷向西方發達國家施壓,要求它們進一步放開對印度農産品和紡織品的進口,使印度現有的産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印度指出,農産品和紡織品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僅有的略佔出口優勢的産品,其出口卻遭到發達國家的大力遏止,這使國際貿易變成了"單行道",使世貿組織失去了公平和公正。

    --提出延長髮展中國家履行世貿協議的過渡期限。印度政府在多種場合提出,發展中國家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做出的重大讓步需要有一個消化過渡時期,現在看來,世貿組織以前規定的發展中國家履行市場開放承諾的預備過渡期過於短促,加上世貿協議中發展中國家享受"優惠"的條款未獲很好執行,所以應該對過渡期限加以延長。

    --根據世貿組織關於服務業貿易的協議,印度政府要求發達國家減少對人員流動的限制,以推動印度的勞動力輸出。世貿組織關於服務業貿易的協議規定了四種形式的服務,印度政府特別強調第4種,即"自然人員的流動",因為印度在電腦和相關領域、旅館服務業、醫療、工程、建築等行業有大批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勞務輸出上有相對優勢。

    --針對發達國家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配額限制將於2005年1月1日到期的形勢,為擴大印度的紡織品出口早做準備。將紡織品貿易納入世貿組織協議框架是印度政府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雖然世貿組織的紡織品和服裝協議要到2005年才會得到全面實施,印度政府現在已經開始為提高本國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擴大紡織品出口做必要的準備。

    --印度政府還試圖利用世貿組織有關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協議和規定,加強對本國地方名特産品的品牌保護。這些品牌包括巴斯馬提克稻米、大吉嶺茶葉等,現在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一些外國生産商的盜用。針對這一問題,印度還專門制訂了一部《商品地理標識(註冊及保護)法案》,走在了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前列。

     《經濟參考報》200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