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關注農業問題


張焱

    改革開放以來,廣闊的農村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提高,然而,隨著國內外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日益嚴重,連續幾年農産品價格低廉、賣不出去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農村村級積累幾乎沒有,有些村已經是負債運轉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也逐年放慢,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農業問題引起政協九屆四次會議廣大政協委員的極大關注。就這一問題,中國網採訪了幾位政協委員。

    稅費改革乃當務之急

    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200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發佈後,各省都選擇了部分縣做了試點工作。

    據致公黨中央秘書長丘國義委員介紹,一年來,稅費改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民負擔普遍減輕了,據安徽省測算,每人平均負擔較改革前降低31%,如將取消“三亂”和“兩工”也算進去,農民負擔減輕一半以上。稅費改革還促進了基層政權職能的轉變和機構精簡,使基層政權工作逐步轉到行政管理和發展公益事業上來。稅費改革還改善了農村基層幹部和群眾的關係,使基層幹部從催糧催款中解脫出來,增強了幹部群眾的團結;同時還促進了鄉(鎮)幹部的廉正建設,規範了財務管理,促進了財務制度的改革。因此,這一改革得到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的擁護。

    “然而,隨著稅費改革的不斷推廣,各地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岳書倉委員説。

    岳委員指出,由於認識、工作等原因,有的地方政策沒有完全落實,有的地方執行政策有偏差,個別農村甚至沒有按政策、方案組織實施;有些地方由於配套改革沒有完全到位,集體經濟薄弱,致使部分鄉鎮、村收支矛盾比較突出,鄉村組織運轉困難,長期形成的各種債務已經成為許多鄉村組織的沉重包袱;同時,監督體系也不夠完善,造成個別地方仍出現幹部上戶扒糧、抬物而引發爭端的現象。

    因此,兩位委員希望廣大幹部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稅費改革重要意義的認識,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政策,完善方案。他們建議應當進一步規範農業稅收徵管辦法;繼續推進配套改革,抓緊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推進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要健全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監督、法制監督、輿論監督等方面的作用,暢通農民反映問題的渠道。

    農業結構有待調整

    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産結構不夠合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這些深層次的矛盾漸漸暴露出來。應該看到,瞄準市場需求,按照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模式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優質、綠色、專用的高附加值農産品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原山東省政協主席陸 曾委員認為,我國應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創匯産品,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産業,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引導發展專用飼料作物,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優勢,形成佈局合理、各具特色的農業區域結構。同時要狠抓農産品品種品質結構調整。把結構調整提高到優質農業、特色農業、名牌農業的更高層次上。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區域、不同消費層次的市場需求,加快開發地方名特優稀品種,大力發展專用品種,不斷提高農産品優質率。建立完善的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和農産品品質監測認證體系,搞好無公害農産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産,以名牌産品佔領國內外市場,應對入世後的挑戰。並且應當抓好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和第三産業,積極發展農村個體、私營企業,拓寬就業空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産業和小城鎮轉移,發展農村專業化分工,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部副部長路明委員也提出:“為了保證農民收入,農業必須開拓新的生産領域,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實行戰略性的産業結構調整。”

    他認為,今後我國農業應當向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可以發展替代石油農業。巴西車輛已普遍使用60%酒+33%甲醇+7%汽油替代汽油。紐西蘭利用甜菜、松樹生産酒精,基本滿足全國運輸需要。瑞典利用樹汁生産酒精,相當於當年石油消耗量50%。美國把10%的酒精添加在90%汽油中,取名為“汽油醇”,用量佔全國汽油總量的70%。目前我國每年消耗汽油約4000萬噸,2005年將達到4500-4800萬噸,如果採取添加酒精的辦法來解決,可不再增加石油消耗。

    可以發展出口創匯農業。我們應抓住進入WTO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勞動力價格便宜的優勢,在提高農産品品質,提高農産品保鮮、加工水準的基礎上,打出中國農産品的品牌,使中國農産品走向世界。

    同時應加強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我國農産品加工業還處於初級階段,1997年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只佔農業産值得78。7%。發達國家農産品加工業産值是農業産值的3倍左右。建議在發展鄉鎮企業中優先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把農業産業化和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有機的結合起來。

    還應當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城市人民節假日到那裏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多數人還不具備長途旅遊的條件,到農村去是最理想的去處。成都近郊郫縣有一個農家樂旅遊村,每個農戶把家庭裝修的像賓館一樣,但消費卻低的多,一般工薪階層都能消費的起。那兒的農民,家家年收入都在十萬元以上。

    

    農業産業化是農民增收的方向和途徑

    聯産承包的農民和土地關係很難適應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産力發展對生産規模化經營的需要,也難徹底達到小康和迎接WTO的挑戰。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楊慶凱委員説:“産量增收的實現可以是個體的、分散的,而優質、優價和高效的實現必須是規模的、集中的、現代化的。”

    他認為,我國農業必須向産業化方向前進。要使農業産業化必須上規模,建基地。使土地連成片,集中種植,建立種子、生産和銷售(出口)三個基地,做到優質品種,種、收、貯、加工統一。同時,要支援和發展龍頭企業。以龍頭帶農戶,拉動産業、促進基地建設。在這點上吉林省德大集團在政府支援下發展了企業,促進了大豆行動計劃,也推動了吉林玉米、大豆輪作計劃和産業調整,就是一個成功實例。

    陜西省副省長,陳宗興委員在談到我國農業應對入世挑戰時也認為我國農業應當實行産業化戰略。他説,我國農村現行的是聯産承包、包産到戶的生産經營形式,這種辦法曾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推動了農村的改革,解決了中國十億多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戶營經濟的先天不足也逐漸顯現出來。由於它生産規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生産方式趨同,戶營經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此外,由於戶營經濟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推廣不利以及無序競爭和控制風險能力差等重大缺陷,因而導致了農民增收困難,農産品賣難等一系列問題。

    他認為,我國加入WTO後,農業産業組織面臨的競爭對手是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極高的大農場主及其組成的合作社聯盟、跨國公司,甚至是由農産品出口國組成的國際性壟斷組織。在此大背景下,單純地依靠農戶經營已不能完成我國農業與國外大市場的對接,我們將難以抵禦進口農産品的強勢競爭。

    因此,無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還是應對農業加入WTO的挑戰,中國都需要尋找併發展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産經營模式。陳委員認為,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就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條很好的出路,也就是説,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各種産供銷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組織起來,以提高農業的生産規模和市場集中度,實現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産業化。

    這種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企業 + 科技工作者 + 農民的聯合體,企業是龍頭,車間在農田,科技工作者是聯繫企業和農民的紐帶。企業負責做市場調查,預測農産品的種類和數量並負責農産品的深加工和銷售;科技工作者負責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包括優良品種和先進耕作技術的普及,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應用;農民則是最基本的生産單位。這樣的聯合體有利於發揮三方面的優勢,實現農業生産的規模化、産業化,對於應對世界大市場的挑戰和農民的增收都有積極的意義。

    名牌戰略為農業産業化鋪路

    農業産業化是農業發展的趨勢,隨著“市場牽龍頭,龍頭牽基地,基地帶農戶”走向的逐步形成,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創出一批有特色的名牌農業産品,成為推進農業産業化發展的關鍵。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陳家驊委員認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和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農業企業必須走向市場,因而創名牌是農業産業化的必由之路。”

    他認為,農業産業化是以效益為中心的,農産品在市場實現價值的高低是農業産業化形成、鞏固與發展的關鍵。名牌産品具有價值升值的功能,對企業具有巨大的獲利能力。許多農産品在農民手裏出售時是普通的、價值低廉的,但經企業家創名牌後,價值大大提高。例如蘆柑,經註冊為“八卦”品牌後,暢銷北京、天津、西安和東北市場,大大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

    同時,農産品創名牌可以帶動相關産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隨著農業生産力水準的提高,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通過農産品創名牌,帶動生産、加工銷售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實現貿工農一體化,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加工、銷售、飲食、運輸等産業的發展,吸納大量農村勞力。

    另外,農業産業化也為名牌戰略全面實施創造了觀念、體制、行為主體等多方麵條件,表現在:“農業必須創名牌”觀念流行起來新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流轉機制以及股份合作制與股份制逐漸發展起來;作為一體化經營龍頭的企業或其他仲介組織(如農業科研所、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具有註冊商標和創立、發展名牌發法律資格與經營能力。

    因此,我國必須制訂和實施農業名牌戰略,大力實施鄉鎮企業農産品名牌戰略,鼓勵和應到國內外大中型名牌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充當農業産業化龍頭。

    生態農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基礎,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民盟中央副主席吳正德委員特別提出,我國應當重視發展“生態農業”,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80年代後期,在全國各地,生態農業像一簇瑰麗的鮮花在眾多鄉鎮中開放。各地區在考察、總結生態農業經驗的基礎上,開展了生態農業優化模式研究與實驗示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生態農業的推廣與普及還遠遠不夠,科技含量較低。因此各地應當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廣各種生態農業優化模式,為建設良性迴圈的“生態——經濟——社會”複合系統奠定良好基礎。

    另外,我國不少地區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淤積河、塘、堰、庫,使其泄洪、蓄洪、蓄水能力減弱,這是導致山地丘陵地區災年抗旱防澇能力削減的重要原因,因此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把提高林地覆蓋率作為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

    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農業系統工程,各地需要設計符合本地特色、具有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經濟——社會”符合系統優化模式,在此基礎上設計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農業生態系統不僅是一個包括農林牧漁業在內的多層次系統,而且涉及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由農村中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等眾多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因此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質上是要協調、優化農業系統、經濟系統結構與功能達到最優狀態。

    要做好可持續現代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農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是通過知識創新的技術和創新活動去協調和解決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矛盾,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及周圍的自然系統保持和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注重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各個環節的綜合利用技術,産品深加工技術、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的研究與創新及各種資訊服務,才能適應和建立可持續農業需要。

    科技興農,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我國農村十分缺乏農業科技人才,許多農民還憑著傳統的經驗從事農業生産。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下的佔90%,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率只有35%左右,這種狀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現代農業進步發展的需要。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遊清泉委員説:“農村呼喚著有文化並掌握科學技術的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推廣農業科技知識,對農村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據他介紹,一方面,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機制不靈活,面向社會辦學力度不大,辦學效益不高,辦學活力不強。農村經濟體制在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人才的需求在發生變化,但農村職校卻難以做出相應調整,難以滿足當地農業生産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會對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援和重視不夠,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是農業教育及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發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在全社會取得共識。另外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也不強,這也大大影響了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效果。

    因此,遊委員希望國家重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採取必要措施,加快教育基地建設的步伐,以實踐技能教育為住,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增加投資,改善辦學條件。

    就這一問題,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蘇振興委員表示,農村孩子初中畢業以後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這些地方應當考慮讓學生受到一、兩年的職業教育,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比如可以在九年義務教育後追加一、兩年職業教育的培訓或者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後一、兩年分班,可以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使他們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可以有一技之長。

    

    中國網200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