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南鵬委員:加快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了我國七大經濟區,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是第一大區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和第六大區中部地區的核心部分。區域內實現市場一體、經濟聯合、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將其作為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之後,我國第四個快速發展經濟區的時機已經成熟。

     一、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區域界定

    根據國務院關於中部地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五處的界定,以武漢為中心,以320公里為半徑界定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其中包括30多個主要城市和地區,人口約1.5億,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

    二、快速、重點開發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腹地。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沿岸地區,是《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19個地區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是七大經濟區中的重要部分。快速發展武漢經濟區是實現綜合開發戰略目標在“十五”規劃中延伸的根本保徵。

    2、長江是撬起中國經濟新一輪大發展的杠桿,上海是國家發展和協調經濟的戰略力點,武漢是戰略支點,重慶是戰略重點。長江是中華經濟騰飛的一條巨龍,以武漢為中心的中游經濟區是龍身和脊梁,連接和支撐著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上游經濟區。如果支點塌陷,脊梁不強,則會造成首尾中斷,無法起到地區協調作用,從而影響到全國的現代化進程。

    3、這一地區東接以上海為中心的發達地區,南臨以廣州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先行地區,北接華北平原國家中心地區,西連重慶所在的西部大開發地區,是西進、北上的交匯區。地處黃金水道長江中段,是水、陸、空交通運輸、油氣管網、資訊加工傳輸的中心之一、歐亞大陸橋骨幹部分,對開發長江舉足輕重。

    武漢經濟區地處東部和西部的結合部,是連接東西的紐帶,是參與西部開發的戰略根據地,它的發展制約著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武漢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是確保“兩個大局”和“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實現的根本保證,是西部大開發縮小東西差距、協調地區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國家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4、城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沉積的集中載體。華中核心城市武漢曾是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最早的重工業城市和重要的政治、軍事、行政和文化中心,長沙,南昌、合肥、沙市、九江、安慶等也都是基礎雄厚的著名商業城市。經濟區內分別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駐馬店和宜昌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洞庭城市圈、鄱陽城市圈、淮南城市圈、豫南城市圈和江漢城市圈等六大城市圈,是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

    三、快速、重點開發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可行性

    1、得中獨優的區位優勢

    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地處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地區,與八條鐵路幹線、近20條地方幹線和八條公路國道、68條省道交匯,空港機場八個、內河港口20余個,交通通訊便捷,直通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維繫四方。得中獨優,是區位優勢又是市場優勢、資源優勢。

    2、水土獨厚的資源優勢

    經濟區內的水、土、礦物等資源,儲量豐富,稟賦優於東部下游地區,開發利用條件成本低於西部上游地區。經濟區內還有三楚和三國文化遺址等十大景區,是休閒、度假和革命紀念勝地。

    3、得才獨慧的創新優勢

    人才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較高,匯集了大量高素質人才。四個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就有普通高校79家,院士66位,科技人才92萬,科技實力在全國名列前茅,這是發展知識産業的根本。

    4、舉足輕重的産業規模

    經濟區內的江漢、兩湖和黃淮平原一直是我國著名的糧倉;工業總量大、體系完備,冶金機械、石化、電子、輕工、醫藥等部門在國內都佔有重要地位;鐳射、軟體、生物、汽車等新興工業和現代農業均已初具規模;武漢國家電子資訊産業基地——中國光谷正在迅速崛起;十堰東風、武漢神龍以及南昌江鈴、昌河的汽車走廊,武鋼、鄂鋼的鋼鐵工業帶,沿江石化工業帶,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為中心的機械工業走廊已見端倪。

    5、已見雛形的開放格局

    三峽工程開工、上海飛速發展,從兩頭敞開了長江大門,帶動了長江經濟的迅速發展,武漢經濟區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經濟區內外的經濟協作與交流不斷加強,初步形成了開放經濟的格局,現已成為內陸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顯露著強勁的競爭實力。

    6、分合有序的經濟協作

     在中部五省的中游地區成立了武漢經濟協作區,長江沿江中心城市成立了經濟協調會,從商品、技術、資訊、人才到資産,有組織地開展了區域協作産業規劃。武漢經濟協作區已進入了全方位協作的成熟階段,為武漢經濟區的加速發展積累了經驗。

    四、快速、重點開發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政策建議

    快速發展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主要目標是要力爭在新世紀初將其建設成為以大耗水、大運量、大耗能工業為主體,大平原農業為根本,高新技術産業具有突出特色優勢的經濟走廊,成為我國第四個快速增長區,並將武漢建設成為內陸地區最大的交通和資訊中心,為內陸腹地的發展提供較堅實的物質基礎、技術保障和體制示範,推動整體開發和建設。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作為保證,為此,我們建議:

    1、批准將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作為我國第四個快速發展的重點經濟區納入“十五”規劃。

    2、組建長江中游武漢經濟區的高層協調委員會,建議成立國務院直接領導的協調領導機構,成立相關省市負責人參加的宏觀協調機構,促進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3、組建長江開發銀行地區分行,組建地區發展基金,承擔基礎設施、能源水利、城鎮生態環境的投資、融資任務和扶貧、中小企業的發展援助。

    4、利用武漢櫃檯交易系統的技術設施、管理以及人員、網路和經驗,面向全江、全國建立法制、高效的産權市場培育要素市場,在武漢設立二級市場。

    5、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和開放政策,給予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相應的政策。

    6、擴建武漢天河機場為國際機場,逐步開通國際直航航線,支援在武漢設立領事館。

    7、經濟區內制定相應的投融資政策、開放政策、搞活國企政策、科技教育協作政策、人才政策和實施細則,實行特殊的資源一體化改革。

    8、實行特殊的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儘快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抓好城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體系的建立;積極發展社會救濟、社會互助和商業投保等多層次的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服務、管理和監督機制,加速法制化、社會化,保障勞動力資源在武漢經濟區範圍內流動與重組。

    

    中國網200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