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震宇委員:大家都來關心 “三江源”


張焱

    在青海省的南部,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長江、黃河在那兒發源,穿行中國、寮國、緬甸和泰國等四國的瀾滄江也從那兒起步。2000年8月,這片土地有了一個讓人神往的名字——“三江源”,同時建立了由江總書記親筆題寫碑名,布赫副委員長題寫碑記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任震宇介紹説,“三江源”之所以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是因為它創造了四個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它覆蓋了青海南部36.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佔青海省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多;它還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崑崙山及其支脈雪山融化的雪水先形成千百個大小湖泊和沼澤,然後匯整合兩江一河。該地區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處——長江源頭的格拉丹冬大雪山,海拔6621米。

    這兒也是生態最敏感的地區。這裡是地球的“第三級”景觀,作為全球氣候與地質變化和遷移的典型區和敏感區,大氣環流和水汽迴圈的穩定與平緩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至關重要。這裡的生態環境也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不單影響到青藏高原生態穩定及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也將波及到我國中東部地區和東南亞地區。

    這兒還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三江源”地區跨越寒溫針葉林帶、高寒灌叢草甸帶、高寒草甸帶和高寒荒漠帶四個植物帶。多樣的植物帶和植被類型蘊藏了高原特有的動植物中和經濟物種。

    “儘管三江源地區是異常美麗而奇特的,但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破壞,這裡的環境保護工作並不容樂觀,”任委員告訴我們。

    自90年代以來,“三江源”地區水量逐年減少,其中以黃河最為嚴重。黃河在青海出境水量佔黃河總水量的49.2%。在青海境內不但水量最大、水質最好,而且用量最小,是黃河流域唯一産大於用的省份。但近兩年,黃河源區水流量年平均減少22.7%,導致眾多湖泊乾枯。自70年代以來,黃河多次斷流,而且逐年加重,1997年第一季度,黃河源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竟發生斷流,致使龍羊峽(青海)和劉家峽(甘肅)水電站水庫蓄水量與發電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嚴重經濟和社會影響。

    在水量逐年減少的同時,“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逐年惡化。由於全球氣溫升高,“三江源”雪山融化,雪線上升,涵水量減少,而蒸發量卻大大增加,使大片土地乾旱、沙化,進而造成地表植被和動物生態失衡。“三江源”是青海土壤受侵蝕最嚴重的地區,達20.5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源區水土流失面積為7.5萬平方公里,長江源區為10.6萬平方公里,瀾滄江源區為2.4萬平方公里。該地區群眾為了生存,過度放牧、砍伐森林、濫挖藥材、無序開礦、偷獵珍稀動植物,致使生態形成惡性迴圈。

    面對“三江源”地區目前的生態和環境狀況,任委員希望全國人民都要充分認識“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戰略意義,並呼籲全國人民,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都來關心和支援“三江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中國網200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