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波委員:改革高等教育 迎接入世挑戰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指日可待。“入世”對我國的發展而言,將帶來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就業機會的增加,將導致對受教育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將受到更多重視並得到更大發展;二是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可以博采各國高等教育之長,將促進高等教育改革;三是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的進入將有助於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等等。同樣,中國高等教育在“入世”後,也必然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其一,老百姓將具有更旺盛的教育消費需求,對教育選擇和教育層次的要求更高。但高等教育的現狀無論是規模、數量,還是可選擇的品質都遠遠不足。其結果是大量的高智慧人才出國留學,民間資金用於出國留學每年大約要花掉40億元人民幣。同時,給外國教育進入中國教育市場創造機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臨被瓜分的危險。

    其二,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都將受到極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過分強調教育規範的共性阻礙了學生發展的個性;課程設置的高度穩定性阻礙了知識的快速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其三,學校的思想教育面臨嚴峻考驗。隨著西方教育的進入和我國文化服務性行業的逐步開放,西方文化産品大量涌入,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廣泛接觸世界多元文化,感受各類文化意識形態。其結果是學生的價值觀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嚴重影響,有可能造成思想觀念的劇烈衝突或出現價值真空現象。

    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後高等教育受到的種種影響和挑戰,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認真研究其對策。建議:

    一、加快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

    “入世”後,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提出更迫切的要求。我國的從業人口文化程度低,大專以上不到3%,小學程度及文盲佔到一半;1999年統計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年,而聯合國1995年統計世界平均年限為11.4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99年為10.5%,遠低於世界平均毛入學率18.8%、已實現教育現代化21個國家平均率51.8%、美國81.1%。我國這種低文化素質的從業隊伍顯然根本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大量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勞動者。高等教育要抓住機遇,擴大發展規模和招生規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必須確保並不斷加大。同時,要多形式、多途徑拓展辦學資源,通過聯合辦學、社會力量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等途徑以及迅速發展網路大學、遠端教育等先進教育手段和形式,擴大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和提高其培養能力,確保在未來10年甚至爭取在5年內使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

    二、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入世”後高等教育要著眼于國際大市場的供需狀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創新高等教育的教育觀、教學觀和人才觀。其一,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培養多類型、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入世”後我國經濟結構、産業結構必定大調整,社會對人才的專業、規格、類型等需求也將會産生相應變化,對人才需求呈多樣化和全方位。高等教育必須儘快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政府管理部門應下放專業設置權,讓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設置一些跨行業的專業,加強創新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建設,培養熟悉國情、外語運用能力強、專業和知識豐富、精通WTO基本規則和國際慣例的各類人才。其二,改革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入世”後,我國需要大批熟知國際商務的涉外人才,如國際經貿、國際金融、電子商務和外語等專業人才。高等學校要相應增設和加強有關課程。如雙語課程、國際性教育課程等,注重外語的應用性,加大外語教學國際知識和外國文化的比重。同時,增設研究性課程,並在各門課程中注重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很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加強德育和人文素質培養

    “入世”後,各種各樣的西方文化將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我國等教育,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對此,應深入研究“入世”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産生的影響,警惕敵對勢力利用教育交流進行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識形態的滲透,保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高等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遵循國際上公認的基本文明道德準則,如公平、公正、守信、協作、守法等等;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增強大學生自覺識別和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侵蝕的能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弘揚優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

    四、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

     世界貿易組織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其重要原則之一就是透明度原則,一切依法辦事。“入世”後高等教育必須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學。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有效保護辦學方和受教育方的合法權益。我國高等教育要學會規則、利用規則,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和合作領域,使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同時,要推動國內、國際學歷學位的相互承認,大力推進教育評價研究,儘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鑒定制度和品質論證制度,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和“走出去”辦學爭取最大的空間。

    

     中國網2001年3月11日